特大喜訊!中國馬上要迎來新版「戛納影帝影后」
作者|樂 水
編輯|李春暉
楊冪拿到休斯頓國際電影節影后時,粉絲說「我們不管,反正好歹是影后。」吳亦凡拿下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影帝時,粉絲說:「反正是個世界影帝。」
如今,爭議獎項是否夠大的可以歇歇了。一個多月後,中國可能會出現一個戛納影帝和一個戛納影后!
201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將首次設立中國電影榮譽獎,包括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個獎項。
當國內噴明星演技糟糕時,國外擼獎就成為了最好的安慰。而隨著這種消費潛力的野蠻生長,「量身定製」的中國大獎也就越來越多。
而隨著帶有中*、*中國際電影節的套路被識破,俘虜A級國際電影節就成為了有志者的下一個目標。
前有東京,後有威尼斯,左有柏林,現有戛納。除了「排外」的奧斯卡,如今國際電影節沒有中國資本拿不下的。
在一個多月以後的戛納,除了「毯星」,發行商,可能還會有自媒體、網紅、以及「野雞獎」。中國資本的狂歡,蔓延到了世界電影的每一個角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全球電影大獎普天同慶,才能共享我大天朝爭奪全球電影市場第一的偉大盛世!
戛納無需再識「范冰冰」
去年,范冰冰成為戛納七十周年唯一一位華語評審。
但在主持人介紹時,誤將范冰冰識別成了金敏喜。「她是中國巨星之一,她也參演過《X戰警》系列電影,如果你沒有看過《小姐》,你就不會知道她多有才華。」
儘管,范冰冰出征戛納國內仍有爭議,但面對「誤認」,中國網友倒表現出一致的團結。畢竟,此時的范冰冰代表的是中國電影,這是臉面,不容侵犯。
今年,是否還會有中國影星出征戛納不得而知。但顯然,中國已經擺脫了通過明星來提高關注度的初級階段。
2016年,道和集團影業宣布,將與法國國家最高技術視聽委員會(簡稱CST)合作,共同打造戛納電影節---亞洲電影盛典,戛納電影節技術獎將移師中國和亞洲。
2017年,《看電影》雜誌和微影時代成為戛納電影節官方獎項Excellens攝影成就獎的合作夥伴,並與中國電影基金會-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共設中國館。
201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將首次設立中國電影榮譽獎。從入侵到自辦,中國資本用了三年,就讓戛納徹底投降。
首次設立的中國電影榮譽獎,共設立五個獎項,即戛納中國電影榮譽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最受觀眾喜愛的影片獎。
並不複雜的獎項設置卻要分為初選和決賽評選兩部分。通過初賽評選出五部最佳影片進入為期4天的決賽展映。
劃重點,5部電影入圍決賽,而首次設立的獎項也只有5個。這意味著,只要飛往戛納,基本上可以人手一份。
在獎項的創辦上,所打出的標語是「六個一」:一次草根大眾的狂歡,一個網路互動的平台,一個自由發聲的窗口,一次文化交流的契機,一個影像藝術的盛宴,一個引領中國影視時代的崛起!
中國電影能否崛起,可能並不是一個中國電影榮譽獎所能決定的。但作為全球最著名的國際電影節,「一次草根大眾的狂歡」是個什麼鬼?
近日,臨近戛納中國電影榮譽獎報名截止日。一部廣東本土電影《從民工到明星》入圍戛納國際電影節首屆「戛納中國電影榮譽大獎」名單。從略顯「復古」氣質的海報,基本可以判斷出這一國際大獎的調性。
隨著中國資本的廣泛進軍,戛納未來無需識別「范冰冰」。划出一寸土地讓人民幣撒歡,或許是最簡單的「一箭雙鵰」。
歐洲三大獎的「從華記」
戛納的「親華」早已不再新鮮。其實從近兩年大量中國影片赴戛納進行商業展映,和發行商前往電影交易市場購片,雙方的互動就已經非常「曖昧」。
隨著中國資本不甘只當看客,辦個大獎也是必然之選。但戛納的「親華」並非獨家,甚至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里,戛納是最晚與中國擁抱的一個。
2016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光大控股宣布簽下威尼斯電影節「亞太電影藝術單元」獨家舉辦權。合作方上海電影藝術學院能夠推舉兩位評委、設立多個新獎項、推薦多部亞洲影給組委會作為入圍提名作品。
但是去年,其獲獎影片絲毫無法引起內地的關注。無論是影片本身還是明星,都因「不入流」無法起到「特供獎」真正的效果。
相比之下,柏林國際電影節的「亞洲璀璨之星」獎就要好得多。
這個由亞洲電影電視推廣促進會聯合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演員委員會共同舉辦的「特供獎」,在第一屆就成功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製片人三個獎項分別授予劉震雲、徐皓峰、葉寧。
而第二屆,則讓《芳華》成為最大贏家,獲獎近半。導演馮小剛榮獲評委會特別獎,編劇嚴歌苓獲得了最佳編劇獎,女主角鍾楚曦也憑藉靈氣十足的演技獲得亞洲新銳獎。
而且獲獎影片《天才槍手》、《綉春刀2》均被內地影迷所熟知。馮小剛、張楊、金基德、塞繆爾·毛茨等電影人基本平衡了藝術和流量。所以,柏林國際電影節「亞洲璀璨之星獎」僅僅通過兩年的時間,就在內地立足。
不得不說,主打文藝小眾風的柏林卻玩出了最主流、大眾的「特供」。也成為了三大老牌國際電影節里,「特供獎」發展最好的一個。
特供獎,究竟誰找的誰?
除了戛納、柏林、威尼斯特殊的單元設立,諸如將吳亦凡捧為影帝的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的金鶴獎、滿足《芳華》獲獎剛需的塞班國際電影節、讓楊冪首封影后的休斯頓國際電影節比比皆是。
每到這些「特供獎」出現時,國內影迷幾乎一邊倒的批評。但如果仔細細想,是誰逼出了這些「特供獎」?
影迷對「獲獎片」的天然加分,讓渴望在內地大賣的影片急需大獎鍍金。而在商業類型片上越走越遠的國產電影,早已不再是國際電影節的心水之選。因此,為國產電影量身打造一個「特供獎」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粉絲有了吹噓愛豆榮譽的契機,資本有了標榜實力的窗口,中國電影有了麻痹自我的「毒藥」。但就在中國資本拿下東京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等一系列A級電影節時,難道背鍋的僅僅是中國資本的「不知廉恥」?
這筆「買賣」里,國際電影節至少應該承擔一半的罵名。
世界電影同質化、小眾化的創作傾向,讓各大電影節的選片範圍日趨狹窄,幾大國際電影節之間的差異化並不明顯。
好萊塢、NETFLIX的滲透和獲獎片關注度的下滑,讓老牌國際電影節倍感焦慮。長此以往,背後的「金主」能支持多久就成為了最大的疑問。例如東京國際電影節,就屢爆「錢荒」,經歷了贊助商的撤資後,被稱為「最窮的國際電影節」,急需「金主」續命。
中國電影儘管電影本身受制於商業片的野蠻生長,質量走低。但是對世界大獎充滿渴望的同時「金主」無數,這成為了各大國際電影節最為看重的資源。
所以,對於國際電影節來說,找到「金主」支援就成為了當務之急。而中國電影本身也需要外在的造勢,來匹配自身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的段位。二者的你情我願,才有了今天「特供獎」林立的現實局面。
但絕大多數「特供獎」都是見光死的類型。吳亦凡、楊冪強大的吸引力儘管讓背後的電影節走紅,但在強大的關注度下電影節真實的性質展露無遺,因此很難持續影迷的關注。
例如上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電影周,獲獎的吳京和劉亦菲雙雙缺席,星光黯淡。而楊冪拿到的「陽光普照獎」難道還會迎來下一位中國頂級流量明星?
與此同時,幫助唐嫣拿下最佳女配角的倫敦國際華語電影節;幫助劉亦菲拿下最佳女主的澳門國際電影節;幫助趙又廷拿下最佳男主角的英國萬象國際華語電影節以及幫助黃曉明拿下最佳男主的中澳國際電影節本身關注度就有限,也無法持續吸睛。
當最頂級的戛納、柏林、威尼斯被拿下,中國電影的「特供姻緣」如何續寫就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推薦閱讀:
※愛情也需要居安思危
※與世界級電影大師交流,只在戛納許願池第二季!
※戛納70歲,鑲鑽金棕櫚給了他
※人盡皆知,戛納真愛賈樟柯
※戛納:左翼偽善VS資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