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聊聊出離心

1、

有人問:佛教說「無我」。既然無我,誰在輪迴呢?成佛的又是誰呢?無我,那不就是說,「我」不可能成佛了嗎?那還何必修行呢?

其實,這是二諦的問題。「無我」,說的是真諦層面,是覺悟之後的境界,是聖者所證。無我,就跳出了輪迴,輪迴對他就不存在了。「輪迴」,說的是俗諦層面,是未覺悟的狀態,是凡夫所迷,正因為凡夫執著有「我」,才陷溺在輪迴中。

說輪迴的是「阿賴耶識」也好,「有分心」也好,「不可說我」也好,都是「迷」的狀態;一旦悟了,「輪迴的主體」就沒有了。對阿羅漢、聖者菩薩來說,是沒有「阿賴耶識」的,只有「阿陀那」。

可以倒過來想:沒有「我」,誰在受苦呢?「我在受苦」不可能,那不就解脫了嗎?

不過,解脫還不等於成佛。成佛是圓滿的解脫。第一步,從痛苦煩惱中解脫;第二步,圓滿成辦一切好事。

說「我要成佛」,是對初發心的人說的。真正到成佛的時候已經沒有「我」了。「我」,恰恰是不能成佛的原因。「人無我」,就跳出輪迴了;「法無我」,就成佛了。

我們說:把灰塵打掃乾淨。

「灰塵」是打掃不幹凈的。把灰塵抹去,就乾淨了。「我」,就相當於「灰塵」,不是灰塵變乾淨了,而是,沒有灰塵,就乾淨了。

2、

一個人,拽著一匹狂奔的野馬,被馬拖在地上,頭破血流。他怎樣才能阻止進一步的傷害呢?放手。

但他不捨得放手。一放手,馬就跑了。跑了,就不屬於他了。韁繩拽在手裡的時候,他覺得,「馬是我的」。實際上,馬並不受他控制,他把馬看成「我的」,結果就是遍體鱗傷。

把事物當作「我的」,事物就成了拽著自己的野馬。野馬沒有狂奔,你感到歲月靜好。不過,沒狂奔只是暫時的,早晚要狂奔。一旦狂奔,就是「無常」,你就痛苦了。

如果只有一匹馬,拉著自己狂奔,那還好。怕的是許多匹馬,朝著不同方向跑。比如,婆媳不和。婆婆是一匹馬,媳婦是一匹馬。如果她們和睦,就是兩匹馬朝同樣的方向跑,你還能「策馬揚鞭共享人世繁華」,如果不和,一匹朝東跑,一匹朝西跑,你就被撕開了。

我們生下來,手裡就是拽著野馬韁繩的。一匹野馬是父親,一匹野馬是母親。因為生下來的時候,哪怕什麼都沒有,也都有父母。父母就是「我的」。所以,一個小孩子,自己什麼都沒做,僅僅是父母吵架,就會給他帶來巨大痛苦。拽著他的野馬朝不同方向狂奔,他卻不能控制。

人們常常把這種痛苦看成是「父母的問題」。佛教不這麼看。如果這麼看,你就完全束手無策。佛教把這看作「過去的問題」,是過去的「無明」和「貪愛」,遺留下來的結果。所以說,無明為父,貪愛為母。一個人如果不是因為無明和貪愛,就不可能生到這世界上來。生下來的時候,就是一個「果報體」,就需要為過去的無明和貪愛承受痛苦。

痛苦的根源,在於認定被馬拖著的東西是個「實體」,是「我」。「我」,也可以叫「主宰」,「自性」,是獨立的,有邊界的。如果把「獨立」、「有邊界」這兩個條件消除掉,就沒有痛苦了。就像兩匹馬拽著一團空氣狂奔,空氣不會被撕裂。

如果做到了「無我」,不僅中間的是空氣,連前後左右的「馬」,都是空氣,那麼,「拖」都沒有了。沒有人我的界限,彼此的分別,隨緣聚,隨緣散,就解脫了。

3、

為什麼痛苦,不能解脫?有兩個原因。

第一,認為自己是獨立的,是有邊界的。因為邊界存在,對立就形成了。有些事物,有些關係,屬於我,有些不屬於我。這就有了「我」和「我所」,「我」就成了中間被拖著的物體,「我所」就成了外面的野馬。

第二,野馬開始奔跑了。如果把時間放得足夠長,野馬奔跑是一定的。這就是「無常」。無常沒有一刻不在發生,只是變化不顯著時,我們難以察覺。

佛陀最早的教導非常簡單,就八個字: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野馬奔跑起來,你就會疼,疼到一定程度,你就會被撕裂。

中間被拖著的東西,把它看成「我」,這叫「身見」,也叫「薩迦耶見」,是生死根本。

凡夫和聖者的區別在於,凡夫有身見,聖者沒有。除了「身見」,聖者還破除掉「戒禁取見」,「疑」。

什麼叫「戒禁取見」?把不是解脫的原因當作解脫的原因,比如去學牛,學狗,甚至吃大糞。

什麼叫「疑」?就是對「解脫真的可能嗎」存在疑慮。

4、

有疑慮,是因為懷疑「出離心」能否真正生起。

解脫的前提是出離心。你丟掉一條馬韁繩,就相當於從一處地方出離。把所有馬韁繩都丟掉,一切都不看作「我的」,乃至「我的身體」、「我的頭」、「我的命」,都不看作「我的」,「身見」就破掉了。

但是,我們很難相信「身見」可以破掉。很難相信,在某些方面,出離是可能的。

比如,至親的感情。有人認為,斷一隻胳膊、一條腿都好說,至親失去性命,難以接受。

出離不是別離。不是說兩個人分別了,就出離了。出離是,願意接受分別,願意接受一切的分別,與最愛的人分別,甚至,與自己的性命分別。而在分別的時候,是一種「中舍」的態度,沒有留戀。

因此,有人覺得,出離不可能。

其實,之所以不能「出離」,是因為不夠苦。

如果有人經歷親人重病,治療多年,傾家蕩產,負債纍纍,病人過度治療,生不如死,家人也疲憊不堪,到這時候,病人真的走了,家人會有一種解脫的輕鬆。

這就是出離。

一輛新車,在剛買的時候,天天擦洗保養,愛護得不得了,等開了二十年,破舊得不像樣子,甚至給自己帶來巨大的麻煩,再把它處理掉,也就沒有太多不舍了。

當自己的身體,這輛車子,越用越破時,只要不出毛病,我們還是眷戀它的。如果它出毛病,一上路就剎車失靈,出事故,丟在一個地方又需要交停車費,我們就會考慮把它扔掉了。不管是誰,曾經多麼眷戀自己的身體,如果疾病給他帶來巨大痛苦,生不如死,而且沒有治好的可能時,他就願意選擇死亡。

就像一個人被野馬拖在地上,只要足夠疼,一定會放手,沒有放手只是因為疼得還不夠。

5、

如果一個人病得很重,治了很長時間,受盡種種折磨才離世,這當然很苦,但從佛法上看,這裡面也有佛菩薩的慈悲。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受苦是了卻緣分的過程。

假如沒有這個過程,突發疾病或者意外故去,從前積累的感情,是不能頓時消失的。要分離的兩方,還沒有做好準備,無常就來了。這為未來帶來的痛苦,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去忍受,去消化。

相比之下,病人受了很多痛苦,家人也受了很多勞累,在漫長的折磨中,彼此都漸漸能夠接受不得不分離的事實,到最後分離的時候,雙方都有了解脫的感覺。這不能說不是慈悲。如果不是為了分離得更平和,更能夠面對和接受,何必受那麼多罪呢。

其實,分離並不是在最後一刻,而是始終都在。只是我們常常需要一些標誌性的變化,才好貼上「分離」的標籤。對善於觀察「無常」的人來講,沒有哪個片刻不是分離,這無法不讓人觸目驚心。這就是「行苦」。因為行苦,有了「壞苦」和「苦苦」。越能深刻地見到這些,出離心越容易生起。

6、

有了出離心,可以通向解脫,但是還不能成佛。

佛是兩足尊,慈悲與智慧。智慧是空性見。慈悲是菩提心。

由出離心,可以得到智慧。但僅有出離心得到的智慧並不圓滿。要想圓滿,還需要菩提心。這就叫「因智興悲」。

有人不相信。有人認為,只要證得聲聞三果,就絕對不可能「回小向大」,再做菩薩。在他們眼裡,菩薩是什麼?菩薩就是沒有能力斷掉貪愛的人。只要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怎麼可能還貪戀眾生呢?

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我們來討論討論。

無論根本佛法,還是大乘佛法,都一致認為,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這大家共許的。

那麼,出離心是不是無常的?

想像一下,當你在病床上照顧至親的時候,或者家裡突然出了急事,暫時就不會再想男歡女愛的事情,好像是出離了。但是,等棘手的麻煩過後,因緣現起,男歡女愛,可能又湧上心頭了。

諸法因緣生。出離心,是不是因緣生?

如果不是無常,不是苦,怎麼會生起出離心?

那麼,諸法因緣滅。當沒有苦的時候,出離心還會有嗎?自然也不會。

什麼時候沒有苦?證到阿羅漢的時候。阿羅漢,有「阿羅漢向」,「阿羅漢果」;有「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在瀕臨入涅槃的時候,是個非常重要的臨界點。在這個臨界點上,會發生奇妙的事情。經論上說,這時候,菩薩準備入涅槃,佛突然跳出來說:你忘記初心了嗎?

菩薩立刻明白:此是學時,非是證時。於是倒駕慈航。

究竟發生了什麼?

7、

我們說,涅槃是完全沒有苦的境界。而三界,到處都有苦。

入涅槃,就是從一個有苦的地方,到沒有苦的地方。在臨界點上,既可以說有苦,也可以說沒有苦。沒有苦,還會有出離心嗎?自然也沒有了。

從前,修行者通向涅槃的路上,都是以出離心作為動力的,在這裡,即將要進入涅槃時,沒有了苦,出離心減為零,沒動力了。既然沒有動力,憑什麼還要入涅槃呢?

有人說,憑慣性。什麼叫「慣性」呢?就是「習氣」。以前怎麼做,現在還怎麼做。以前一直在朝涅槃進發,現在雖然沒動力了,還是憑慣性入了涅槃。如果按照這個說法,就不能不承認大乘佛法的觀點:阿羅漢是沒有斷除「習氣」的。正因為沒有斷除習氣,才憑習氣(慣性)入了涅槃。所以說,論解脫,聲聞比菩薩快,因為聲聞能靠慣性往前跑啊。

還有一種說法:隨機。既然這時候,處在臨界點上,那就隨機入涅槃或者不入涅槃。隨機的說法,可以解釋一切,但又等於沒有解釋。所以,就倒過來給它一個定義:那些入了涅槃的,把他們叫聲聞、緣覺種姓;那些沒有入涅槃的,把他們叫佛種姓;這樣,有人問,在臨界點上,沒有了出離心,選擇入涅槃或者不入涅槃,區別的因是什麼?就告訴他:因是種姓啊。這就是大乘瑜伽派的觀點。

而大乘中觀派則認為:並沒有一個修行者真正入涅槃。菩薩「正直捨方便」,直接不入涅槃,聲聞緣覺,看似入涅槃,其實只是休息,早晚會再出來的。

這個觀點是十分震驚的,難以令人接受。向來都以為,入了涅槃是不可能再出來的。入涅槃,是完全不可逆的操作。——認為涅槃還能出,就把涅槃的定義破壞了。

所以,聲聞學者紛紛說,「回小向大」,根本就是謊言,不可能的事兒!也因此,大乘經典《般若經》、《法華經》說,聽到這種說法,不驚不怖者,甚為稀有。

8、

為什麼大乘中觀派認為二乘必定「回小向大」?

因為「無餘涅槃」裡面,什麼都找不到。——這也是聲聞乘承認的。所謂「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實際上無餘涅槃里並沒有「阿羅漢」。一個都沒有。至於所有阿羅漢在無餘涅槃里見面,更是不可能的。

換句話講,入涅槃,也等於沒入,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入。

大乘把等同二乘涅槃的境界叫「般若」。般若的得,是「無所得」。

因為,那些曾經站在涅槃邊界上的人,沒有一個真正進去。

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出。

中觀對涅槃的理解,是深刻的理解。以為涅槃「有所入」,則是對涅槃的誤解。

菩薩就是站在涅槃邊界上的人。菩薩不即三界,又不離三界。菩薩可以說有苦,也可以說沒有苦。說沒有苦,是沒有自己的苦;說有苦,是有眾生的苦,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雖然說有苦,但這種苦是假苦,不是真苦。

二乘總以為,出離心和菩提心是相悖的,有菩提心,就是貪著,就不可能真正出離。而中觀家認為,出離心和菩提心是統一的,有了「空性見」,就會照見二者的一致,就會知道性空和緣起,並沒有不同。

推薦閱讀:

35 歲有房有車 1000 萬現金,可以辭職養老了嗎?
目前我國回收手機如何讓出處理的?
哪些歷史人物、虛構角色在十六七歲就卓有成就了?它們的故事是怎樣的?
椰棕床墊到春季會長出很多小白蟲子,求解決辦法!?
韓佳人的榮譽記錄有什麼?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