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讀書筆記(2)——生命與存在

對蘇格拉底有關靈魂不朽的論證仍抱有疑惑,刻貝斯提出了《斐多》全篇中最有力的質疑:縱然靈魂的存在超越身體的生死跨度,但在經歷多次出生和死亡後,靈魂仍有可能走向自身的消亡,得不到不朽的擔保。(86e7-88c7)面對刻貝斯的質疑,蘇格拉底必須為靈魂不朽的說法做新的辯護。要緊的不光是蘇格拉底對死刑的服從是否是正確的選擇,他對死亡的描述是否真實。真正使得這個質疑難以迴避的理由在於,如果不能對它做出解釋,那麼即使蘇格拉底此前所說的靈魂不朽的說法是真實的,靈魂會重複地經歷出生和死亡而不會消散,可在每一次的生命中,生者依然會對靈魂的消散感到同樣的恐懼,既然人們對於靈魂不朽之事不能確定又止不住猜想。在這種境況下,靈魂是否在死後繼續存在,是「一次還是多進入身體」,就都沒有任何差別。只要這樣的疑慮沒有被消除,生命對於生者就是一場持續不斷的病痛,使靈魂經受苦楚,走向它最終的消亡。(95b5-95e1)開始論辯以前,蘇格拉底敘述自己從自然哲學研究到探求存在真實的轉向,也正是在澄清哲學對話的意涵:在人們的生命中,若是不能依憑心智去找到並相信足以支撐起生活和世界秩序的,最為真實的原因,哪怕對萬物的生滅展開無窮盡的探求,「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將發現更強大、更神的阿特拉斯,他比精靈更能把萬物聚在一起。」生命本身卻還是充滿了憂慮,沒有了解過什麼,也沒有相信過什麼。(96a6-99d3)

正是在這樣無所依靠而困惑重重的處境下,生者才經由選擇,展開他第二次的航行。(99d1)有關存在的知識不能從別人那裡學到,這恰恰構成探求存在的可能。這條道路上,老師並非把任何確定的東西交到學生手裡,而是引導學生共同觀看那個更高的,超越一切生者的存在本身。由此,蘇格拉底開始關於生命和存在的論述。正如火為身體帶來熱,靈魂使得身體整個地具有生命。因此,靈魂不會接納死亡,如同二不接納奇數,火不接納冷那樣,靈魂是不死的。(104e7-105e7)如果不冷的東西是不滅的,當寒冷逼近火焰,火焰「不曾熄滅或者消亡,而會安然無恙地離之而去。」(106a10)同樣,不死而永在的東西不會接納毀滅,因而不死的靈魂,也將會是不滅的。(106c9-106e7)這裡的分析模糊而仍存有疑問,西姆米阿斯也表示自己對蘇格拉底所說的仍抱有不信賴。(107b1)但是,蘇格拉底在這裡作出的探求,卻足以制止二人的繼續追問。與其說蘇格拉底給出的是確鑿無誤,供人相信的說法,倒不如說他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論辯,讓眾人看到進一步思辨的不可能和不必要,從而知道該在何處停下。(107b4-107b9)蘇格拉底提示人們把注意力放回到次航出發時的那個假設上——「好」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99c5)這個說法意在說明對永恆存在的探求是消除生者的疑惑,而非增添無盡的追問。「只有當你們清楚明白這個說法本身,你們才不會進一步去探究。」(107b9)

在蘇格拉底的視角下,存在是比生命更高的領域,而這並不意味著他要勸誘人們放棄此世的生活。處於更高位置的存在為人們提供的,是依據靈魂自我選擇生活方式的保證。人可以通過靈魂的選擇追隨神性的命份,(moira)不必只被身體的種種需求和慾念牽絆,劬勞而痛苦地度過一生。(107d8-107e5)在談及生前和死後的大地時,蘇格拉底區分了生命和存在兩個世界的秩序。(110b6-111c3)位置較低的生者世界中有生物、山川、玉石等一系列事物,它們有美麗的方面,卻也因易朽而腐爛敗壞。與此相比,存在的世界中「沒有任何東西不是這類珍貴之物,甚至比這些玉髓之類更美麗。」(110e2)那裡所有的是永恆而不變的,完美而純粹的存在。人們在那裡居住,與諸神在一起,觀看絕對的真實,沒有疾病和痛苦。這是有限的生者所嚮往的境地,既然心中有著這樣的懷想,局限而雜亂的生命,又在什麼意義上是值得一過的?生者所在的大地上,純粹與不純粹的,美和不美的事物全都錯雜地混合在一起,但根據蘇格拉底所說,這些東西是在「裝飾著」生者的大地,換言之,是符合秩序地排布著的。(110e7-111a1)這樣的大地「對於幸福的靜觀者們的確是值得一看的景象。」(111a3)愛智者觀看純粹的存在世界以領會善好,而蘇格拉底則再次把這些靜觀者的目光拉回到生者的大地上。生命無疑是不完美的,然而只有在感覺的模糊和理念之間的張力中,生者才得以摸索出「恰如其分」的秩序。這種秩序與存在的絕對秩序有所區別,卻並不比它更差。誠如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對德性的表述:「從其本質或概念來說德性是適度,從最高善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極端。[1]」生者和存在的世界有著難以逾越的分隔,又不是兩回事,如同一條弧線的凹凸兩面。執迷於其中的任何一方而忽略其他的,真正的善就不成之為可能。


[1] 《尼各馬可倫理學》 1107a5

推薦閱讀:

TAG:哲學 | 柏拉圖Plato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