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知識焦慮把你給坑了

別再讓知識焦慮把你給坑了

一天同樣24個小時,為什麼高手能夠很好地利用這24小時來提升自己,成長得很快,而你仍舊覺得自己什麼也沒學到,在原地踏步。於是你開始增加自己的學習時間,立下一個「讀萬卷書」的flag,但是你你發現輸入了更多的知識後,自己的思維方式沒有得到提升。這是為什麼?

原因,恰好就出在你學知識的方式和習慣上。

1.你對於學習特別焦慮,不斷地學習新知識,追求知識的廣度而不屑於提高深度。

首先,對於成長沒有所謂的「速成」。只是爆炸時代,你太過於焦慮。你過於焦慮的原因有兩點: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天性追求即時滿足,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互聯網世界把人們的生活都透明化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承然,學習廣度也很重要。因為它讓你不會局限在自己所熟知的領域裡思考問題。廣度讓你跳出自己的思維局限,用更大的維度去思考問題。但是,實現這樣跨學科思考的能力是對這個學科有深刻的學習。比如,你是學經濟的,你所看到的問題都是在用經濟學的思維解決問題,因此造成了你思考問題的局限,但是如果你有深刻的物理知識學習,你可以用物理的模型去構建經濟學難題,這讓你思考問題多了一些維度。那麼掌握物理知識的學習,建立物理思考的模型,有速成之說嗎,答案是不可能的。

學習知識並沒有捷徑之路可走。你應該按照自己的能力邊界來,學成什麼樣就是怎麼樣,再一步步前進。

2.你焦慮地學習各種知識,最後導致學的知識難成體系框架

很多人問我,他確實是學了很多內容,但是老是忘呀。忘了為什麼不去反覆學呢,然後學了之後有沒有做一些復盤呢?若你不去反覆學,不去做一些復盤,你怎麼能將知識運用到你的生活中去解決你的問題呢?有些人認為,只要學到了理論,就是掌握知識了,但是其實真正掌握知識是在於下次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你能不能用這個新知識去解決你的問題。不要說你會了,而要說,我還需繼續努力。

人們會習慣性地不斷獲取新事物,而並不將其付諸於實踐,從而導致信息超載。這是因為人的心理會認為獲取新事物要比應用已有的知識有趣得多。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重複學習相同知識的重要性。他們認為這是一項繁瑣的工作。但往往閱讀或者練習過去已經學到的知識,帶來的價值非常大。知識之所以能夠在你大腦形成框架體系,來源於你對它的刻意重複的練習。

3.即使你延長了學習時間,「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以及斷斷續續的焦慮學習姿勢阻礙了你的深度思考。

我們以為隨時手機在線,是高效率的表現(學習期間回復別人簡訊),但是長期下去,其實每次回應都在分散我們專心思考的時間。

研究者對15萬智能手機用戶進行調查,發現他們的手機每天要被解鎖110次,最高時候平均每小時要看9次手機,也就意味著不到7分鐘,人們就會放下手裡工作,去看一次手機。而每看一條信息,我們都需要6、7秒才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也就是說,一旦學習中途你被打斷了,意味著你需要很久的時間才恢復狀態,如此疊加,算一算假如你學習1小時,這一小時里你被打斷了9次去回復那些微信,回復一次花費你30秒鐘的時間,然後你每次恢復狀態又要花費7秒鐘,那麼一天你總共浪費了多少時間沒有專註學習?

4.你需要一套高效閱讀的方法

1. 整體瀏覽

先看目錄、各級標題,快速地把書中的重點部分、黑體字的部分先看一遍,在自己心中畫張圖。這個過程大概用10分鐘搞定,了解接下來讀這本書的節奏。

2. 粗讀

如果把一本書比作一鍋肉湯,那麼粗讀要做的就是把裡面的肉給挑出來,也就是把精華部分給挑出來。精華一般都是在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如果是紙質書,可以在書的旁邊標記重點;如果是電子書,也可以把覺得好的文章、段落標記下來。這個過程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3. 有重點地閱讀

粗讀過後,你可以把書扔到一邊,然後休息一會兒,回想整本書的內容,沒有印象的內容就是不重要的內容,有印象的內容就是重點,這一部分就需要細讀、精讀。

我是凱瑞姐姐~這是我的個人經歷:考上世界前五十強大學;高中三年完成多門國外大學專業先修課學習;被全球最佳創業者,憤怒的小鳥遊戲創始人Peter挖掘,成為他跨國教育公司的學生代表;全國青年商業領袖峰會獲得冠軍;參加創業比賽,和團隊研發教育APP;從一個內向膽小不善於演講的人到能夠大膽自如地在各大舞台上表現自己

我一生在做的事—學習成長

歡迎加我VX:stacieandfliyingstar

送你我的直播課「你若不了解自己,你就永遠在原地踏步」


推薦閱讀:

讀完《烏合之眾》:才知道中國人至少白活了15年
從民國到21世紀,個人與時代的博弈永不停歇
諸葛亮治蜀
當我第一輪讀《S.》《忒休斯之船》,我都讀了些什麼?
《心經》讀書筆記

TAG:思維 | 成長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