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準備——衝鋒陷陣的加拿大自治領遠征軍
1.1加拿大自治領
在當時的歐洲人看來,加拿大無非是一塊英國人的殖民地而已,事實上,他們早就獲得了極大的自主權與自治權,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加拿大的人口因為移民與日俱增,大量的城市拔地而起,工業化在這裡進行的異常迅猛,鐵路將東西海岸的人們連接到了一起,共同開發中部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
當然民族衝突在加拿大依然嚴重,法語區的人們一直在試圖獨立,對政府的命令執行力很低,不過比起像奧匈帝國那種民族矛盾,加拿大的問題還沒有惡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1.2新生的加拿大軍隊
加拿大遠征軍和印度遠征軍,澳新軍團的性質是一樣的,當地議會和英國政府簽訂協議,表示同意在英國加入戰爭之後,加拿大會訓練部隊派往歐洲大陸,協助英國在歐洲大陸上的作戰。
然而事實上加拿大軍隊真的是少的可憐,直到1910年,加拿大才建立了第一支海軍,而加拿大陸軍是一支由3,100人組成的袖珍軍隊,這支軍隊更搞笑的在於他們不全是職業軍人,職業軍人部隊被稱之為議會軍(Permanent Force),而軍隊中卻有很多民兵夾雜在裡面,騎兵和炮兵一共才三個營。民兵的訓練十分差勁,由志願者組成 。在英國,這種的部隊被稱之為「禮拜六的兵」。
為了適應將來的戰爭,加拿大人不得不依靠英國人的力量,他們不斷地派遣軍官和軍隊到英國訓練,地點在今天的坎特伯雷,而軍官們則進入軍事學院學習。英國人的如意算盤很好,在這些殖民地徹底獨立之前,要不然用戰爭放他們的血,償還獨立和自治的代價。要不然就是用軍事合作和貿易合作的方式把大家聯繫的更緊密,通過合作來減少分離。
無論如何,至少在英國人的訓練之下,加拿大軍隊至少可以參與到戰爭來了,他們可以和英國遠征軍並肩作戰,而非像印度遠征軍一樣成為防線的後備兵。在1914年的時候,加拿大的軍隊人數增長到了75,000人。民兵改革和英國一樣,概括來講就是擴大編製,加強訓練。因為在之前的訓練之下,即使是民兵在熱愛學習軍事技能,他們也不可能和職業軍人一較高下,因為民兵每年只有12天加入軍隊進行正規的軍事訓練。最後加拿大人擁有了110個步兵營,35個騎兵團,以及15個炮兵戰鬥群。作為大戰的非主要參戰國,他們其實做的不錯,至少這是一支有模有樣的軍隊。
當然這一段我們就不談他們是否準備好戰爭了,因為他們在潛意識裡根本沒有現代戰爭的概念,他們只不過是作為一支軍團加入了大戰,僅此而已。
1.3加拿大的遠征
大戰開始之後,9月中旬,加拿大人就完成了集中。事實上在1911年的改革與擴軍計劃之中,加拿大遠征軍(CEF)這個概念被提出,目的是第一時間徵募部隊,第一時間派往英國作戰。計劃是從各地的部隊和民兵之間抽取組成,例如從蒙特利爾抽100人,又從多倫多哪裡抽200人,這樣東拼西湊成第一批遠征軍士兵。
而剩下的人將會一批批的到達戰場,他們會在英國和本土接受更好的訓練和整編。英國人在使用加拿大部隊的時候比較喜歡把他們布置在側翼,這樣可以避免早期人數本不充裕的加拿大軍隊提前消耗殆盡,讓他們先加入作戰,隨著戰爭來增長經驗。最後戰爭讓加拿大軍隊提前成長起來了。在蒙斯他們就和英國人站在一起,新沙佩勒和維米嶺戰役中他們更是成為了中流砥柱。在最後的1918年蒙斯戰役中,以一己之力徹底消滅了盤踞的守軍,為一戰協約國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一些軍隊還被派往了薩洛尼卡戰線,在最後的日子裡發動進攻,幫助在1915年就被滅國的塞爾維亞人光復故土。這些人後來還參與了俄國內戰之中的干涉軍。
有些朋友在上一次說想看更細緻的編製,恰好我這次找到了,喜歡看的朋友就收下吧。
1.4加拿大軍隊的裝備
加拿大士兵使用的是羅斯步槍MkIII,雖然這種步槍和英國人使用的是同種彈藥,但是他的槍栓是直拉式換彈,仿照的是奧匈帝國的曼利夏M90,這種武器容易造成槍機無法複位的情況,槍機也不穩定,當它掉下來之後,很多士兵安裝其實不正確,導致有的時候它會向後飛出。在之後的過程中MkII步槍改進了之前版本的一部分問題,但是到了泥濘的西線戰場之後,因為戰場環境惡略,導致了武器失靈現象層出不窮,最後士兵們扔掉了這玩意兒,1916年改用英國人的李恩菲爾德步槍。
事實上羅斯步槍擁有良好的精度和射速,但是層出不窮的問題導致了他落得如此下場,甚至連一點名氣都沒有了,好歹紹沙輕機槍還混了個最爛輕武器的稱號
羅斯步槍失敗之後,他們借著羅斯步槍的結構設計了霍特自動步槍,雖然他是自動步槍,但是說到底他真的和英國的劉易斯輕機槍太像了,早期設計出來的自動步槍如果使用的是大威力步槍彈的話,真的很難減輕他的重量。例如勃朗寧自動步槍最後就是成為了輕機槍的地位。相對而言,法國的利貝羅勒步槍和俄國的費德洛夫自動步槍的設計便相對成功,因為前者使用中威力彈後者使用威力更小的有坂步槍彈,他們的設計思路也更優秀,更新穎。
加拿大軍隊早期使用的是棕色皮革製成的M1899式奧利弗裝備,而加拿大人的大衣是七顆紐扣而英國人是五顆。早期的加拿大人沒有裝備鋼盔,他們戴著硬帽檐野戰帽,而到了1915年,他們將會全面的開始裝備鋼盔,並且開始換成英國的1908式紡織制單兵裝備。
1.5結語:代價與回報
整場大戰之中加拿大一共動員了60萬人以上參與到了大戰之中,而加拿大的人口不過800萬人,這個動員能力已經和那些主力參戰國家相當了,加拿大軍隊是主力承擔西線的軍隊,他們衝鋒陷陣,義無反顧,捍衛大英帝國的防線直至最後一刻。20萬人戰死或受傷,是大戰之中傷亡比例極高的國家之一。
當然,最後自治領很輕鬆的就走向了獨立,畢竟他們只不過是一些重要的文件要問一下英國人的看法而已。在二戰之中,加拿大也會作為一支武裝力量加入到戰爭中,不過那時候他們已經不再是戰場中的一抹閃光的色彩了。
英國人至少在最後比較守信譽,因為他們在大戰中的表現其實並沒有比這些加拿大人好很多,當英國人試圖逃竄的時候,加拿大人還在堅守戰壕。當法國人因為毒氣而四散奔逃的時候,加拿大人卻義無反顧的沖了上去。同樣的喊出了「For King and Country」然而加拿大人也知道自己的國家到底是哪一個,這一支軍隊雖然在軍事史上很年輕 ,在戰績上面比不了那些輝煌的老牌鐵軍,然而他們在自己每一次的作戰中都儘力的表現到了最好了,由此,這的確是一支令人敬重的武裝力量。我們總認為除了英國人之外的部隊都是二線部隊,實質上加拿大遠征軍和澳新軍團是不折不扣的一線部隊,他們的作戰素養與作戰意志甚至有的時候比英國人還好,他們在英國人負責進攻的時候堅守側翼,在英國人撤退的時候頂上去,有的時候單獨發動進攻,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推薦閱讀:
※戰前準備——走向現代化的印度軍隊
※轉捩點——分裂的日本
※戰前準備——折戟沉沙的塞爾維亞軍隊
※戰前準備——再起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