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岱臨高見聞錄24

與很多現代人想像得不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也會大力吸收技術人才。中國古代的「文官」,本意不是「文科」官員,而是指有知識、學問的官員,明代以前的科舉考試中還有數學,明初被朱元璋廢除。明清科舉考試的第三場「策問」,涉及兵、農、刑、禮、吏治、河防、工賑,要準確回答策問中的內容,確實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和人生閱歷,不是光憑死記硬背的笨功夫就能搞定。至於如何獲取應對策問所需的知識,從當事人的經歷看,一條途徑是在少兒的啟蒙家教中有意進行灌輸。1888年江南鄉試舉人第一名(俗稱解元)姚永概,他的父親就強調須於農田水利上講究一番,給他開具的閱讀書目中分地理(天文附)、兵鹽、漕河、水利、農田、度支、禮樂、洋務數門,督促逐一細究。

當然,從以上的考試內容與教育內容不難看出,相關的自然科學技術科目是側重於農業的,沒有工業方面的內容。

作為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的古代政權,農業對國家和社會至關重要,耕讀傳家是美談,關心農業會受到道德上的尊崇。因此,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如果要發展技術,大多側重於農業的相關科目,連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天文學、水利學、農學等農業相關領域,編寫《農政全書》《崇禎曆書》(農曆)《幾何原本》(最早的幾何學是古埃及人為了劃分農田發展起來的)等農業相關的科學著作。很少有知識分子去注意跟工業、製造業相關的科目,只有沈括的《夢溪筆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少數書籍跟工業製造相關。

而從事製造業的工匠則是兼具力工和匠人角色的手藝人,大多是文盲,別說寫書總結和傳播自己的技術經驗,就算得到了《夢溪筆談》《天工開物》等技術書籍也看不懂。

很顯然,這種模式的「科技樹」雖然使中國的傳統農業技術長期領先世界,使中國長期成為全球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卻無法帶領中國進入工業化,也無法適應工業社會,最終被歷史淘汰。於是在19世紀,中國本土生產的手工業品,無論是槍炮火器還是民用商品,都被西方的工業化武器與工業化民用商品吊打。到了20世紀,連長期領先世界的農業也被西方的工業化農產品吊打。在工業化的交通物流面前,江浙等省份甚至發生了種鴉片都會虧本的奇葩現象。

除科舉入仕外,對於某些特殊的技術人才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也會免試錄取,也就是技術入仕。例如天文曆法、火器製造、醫學、宮殿園林營造等方面的人才,進入欽天監、太醫院、工部等部門任職,湯若望、南懷仁等西方傳教士就是這樣進入明清朝廷做官的。當然,跟農業、政治密切相關的天文曆法人才,跟權貴的性命攸關的醫學人才,政治待遇較高,會有正式的編製與品級;而跟製造業相關的技術人才與工匠政治待遇較低,大多是「臨時工」的待遇。

但就在明朝,有一批靠技術逆襲的底層工匠進入了官僚階層,他們的經歷到今天都是個傳奇。例如工匠吳敏德官至都御史;無錫石匠陸祥官至工部左侍郎;蒯祥、蒯義、蒯剛、蔡信、郭文英等人以木匠身份而官至工部侍郎。其中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蒯祥不僅出任工部侍郎,還留下一個北京老地名蒯侍郎衚衕和一個江南最大的建築工匠群體香山幫(香山是蒯祥的故鄉,在今蘇州)。香山幫鼻祖蒯祥家族有5人先後入仕,香山幫匠人有9人入仕。

這批「工匠」官僚中,政治地位最高的是徐杲,以工匠身份而被拔摧為工部尚書,但最倒霉的也是他。嘉靖帝剛駕崩,徐杲就被人彈劾革職。徐杲被罷職後,這些人還不肯罷手,又捏造罪名,極力構陷。最終,徐杲被流放戍邊。可嘆功名富貴,終成泡影。

《明史?宦官李芳傳》中記載:「世宗時,匠役徐杲以營造躐官工部尚書,修蘆溝橋,所侵盜萬計……芳劾之。時杲已削官,乃下獄遣戍。」正史中居然稱之為匠役徐杲,躐官是指越級升任。從修撰者的文字把戲中,不難看出這些人對工匠入仕的態度。

嘉靖皇帝剛登基,正準備以營造工程竣工事由賞賜工匠,工部給事中王縝不樂意了,帶了一夥官員就來進言:「陛下初登大寶,工匠末技,已有以微勞進者,誠不可示後世。宜散遣先朝諸畫士,革工匠所授官。」嘉靖帝想賜徐杲太子太保,以閣臣除階為首的大臣們都力阻不可,認為工匠成此工作,即其職分,哪能有如此高規格的晉秩賞賜,嘉靖帝只好作罷。徐杲罷職遣戍事件後,工匠授官受到正統士大夫愈加嚴厲的攻擊,很難得授官職了。自此後,匠是匠,官是官。大道朝天,各走一邊。

事實上,是工匠們陞官動了以科舉出身的士大夫的乳酪,所以引得他們群起反擊。「匠役雜班」與公卿為伍的現象,讓科舉出身的士大夫越來越難以接受。認為這是皇帝濫恩,簡直就是與唐中宗的斜封墨敕一樣。濫恩是什麼?就是恩情泛濫,胡瞎給人,是不符合規定的賞賜。斜封墨敕是什麼?就是皇帝權寵用事,任命官吏不遵制度,不經外廷蓋印而直接下達的命令。這評價有點大膽過分了。

因為這段歷史,張岱現在很難不把澳宋的政治現狀和大明嘉靖朝發生的事聯繫在一起。他不奇怪「匠戶」王洛賓能當高官,因為大明也發生過多次「匠戶」做高官的歷史;他也不奇怪一個「匠戶」能達到「首輔」和「未來皇帝」的高度,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是出身「淮右布衣」;他奇怪的是,王洛賓的「首輔」之位居然來自「滿朝文武」的「推舉」,並且是以「匠官」的身份上位……

雖然歷史上滿朝文武「推舉」丞相接受前朝「禪讓」當皇帝不稀奇,但這類人在當「丞相」之前都是手握重兵的軍頭。按照張岱的推測,目前還處于軍事擴張階段的澳宋,應該是「兵馬強壯者為之」,由一個掌握重兵、實力最強的軍頭出任首領。而這次不管張岱怎麼跟高露潔一家套話,都找不到王洛賓曾經「手握重兵」的隻言片語。按照高露潔的說法,在當「首輔」之前,王洛賓長期跟「匠役」們廝混在一起,不要說行軍打仗,連跟「將軍」們談「軍國大事」的時候都不多。從澄邁大戰到攻打鄭芝龍,王洛賓都置身事外,帶著她在三亞「打理鐵礦」和「治理地方」。看樣子,起碼在當「首輔」的前幾年內,王洛賓真的只是一個「匠官」,最多是曾經有過治理「民政」的經歷。這樣一個毫無軍功甚至跟軍方關係有些疏遠的「匠官」,是如何「得到滿朝文武擁戴」的?那些手握重兵的軍頭都能忍?

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王洛賓還有一重高露潔一家都不知道的身份,例如趙官家的私生子,或者是大宋第一大戶的家主,滿朝文武之中有很多家族的「門生故吏」。但這個可能性不高,因為不管是皇室私生子還是大戶家主,都沒必要蓄意隱瞞,要是大家都知道了王洛賓的另一重尊貴身份,他的「匠官」身份就會被忽略。就好像天啟天子雖然「不理朝政」、只顧著做木匠活,但大家只會想到他是皇上,而不是一個木匠。二是這個王洛賓並非實權人物,只是一個傀儡或協調人。因為是「匠官」,所以「沒啥威脅」(當年蔣經國就是誤會李登輝是「沒有威脅的技術官僚」才提拔的),在朝中其他大佬或軍頭們相持不下的情況下被推了上去「暫代首領」?……

關於王洛賓的政治狀態,張岱一時難以下定論,便不再想。隨後開口詢問「王首輔」有哪些「精湛技藝」?親手做過哪些「澳洲寶貝」?參與過哪些工程?

其實張岱本身也是個技術迷,在《陶庵夢憶》中真誠地讚美了蘇州幾個藝匠:「吳中絕技:陸子岡之治玉,鮑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鑲,趙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銀,馬勛、荷葉李之治扇,張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後世賞鑒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蓋技也而進乎道矣。」

既然王洛賓能當「匠官」,想必在「技藝」方面有過人之處,這不禁引發了張岱的「鑒賞」興趣,想打聽一下王洛賓的「工匠」成就。但這些問題不管是高青夫婦還是其他歸化民都一無所知,唯一見過的高露潔則表示雖然跟過王洛賓進過工廠,但完全看不明白,加上她嫌「作坊」里「響聲太大」,後來向王洛賓求情之後就不再跟著進工廠了。說到後來,高露潔嫌張岱問太多有些煩,就找借口躲開張岱不再說了。

張岱也開始醒悟自己跟一個「婦道人家」聊了這麼久有些「失禮」,也不追問,當下又去找劉學笙商談參觀工廠的事,尤其是傳說中「日產十多萬斤鐵的大鐵廠」。

不知不覺間,宴會散席了,很多歸化民帶著沒有見到王主席的遺憾逐漸散去。張岱也跟劉學笙邊走邊聊,商談著求見獨孤首長和參觀工廠的細節安排,身後跟著因為汗液蒸發、沒吃午飯而又冷又餓的迷煙……

高青一家在送走所有客人並結賬後也準備離開,此時雙兒突然攔住高纖道:「高大……」眼見高纖的面孔又開始繃緊,雙兒趕緊改口道:「哦,高老夫人,昨天吳首長囑咐我,讓我代他問您,願意繼續在這燒菜嗎?之前的退休金繼續發放,還會多發您老一份工資。首長說這叫『退休返聘』,他還說很多首長喜歡您老做的菜,您就這樣退休不幹太可惜了,希望繼續發揮餘熱。」

「這……」高纖一時弄不明白吳南海這是葫蘆里賣得什麼葯,是找借口多給她一份「月錢」討好她,還是有其他企圖,支支吾吾的道:「王主席未必喜歡我繼續做這……」

「吳首長昨天已經跟王主席通過電話了,王主席已經同意你繼續在這工作,現在就等您老同意了。」雙兒回答道。

高纖不知道電話是什麼,但「王主席已經同意」這句話的意思是懂得,馬上回答道:「這個,若這真是王主席的意思,老身自當從命,不過這事最好等王主席回來後再說。」

談話就此結束,高纖一家就此離開南海咖啡館。臨走前,高纖不禁向雙兒投去「孺子可教」的眼光。

當農莊里的很多人包括一部分農莊「管事」紛紛改口叫她「高老夫人」之時,雙兒等少數「不長眼的下人」卻還像以前那樣叫她「高大娘」,讓高纖十分不爽——什麼意思?還當我跟你一樣在當「下人」?就好像阿Q特別喜歡在王胡、小D面前耍威風一樣,這幾天高纖對那些「不長眼的下人」也是黑著臉,多次強調自己外孫的「太子」身份——因為女兒可能「失寵」的事,高纖不敢說別的,只敢強調自己外孫的「太子」身份。

在實際利益所得有限的情況下,高纖現在也只能通過一些稱呼方面的虛榮來彌補自己對「榮華富貴」的渴望。

快走到家時,高纖突然一拍腦袋道:「糟了,我不該讓他們叫我高老夫人,我們家的本姓是劉,我應該讓他們叫我劉老夫人。」

然後對高青又哭又鬧起來了:「我跟了你這個窩囊廢算是倒了八輩子的霉了,你還有點腦子沒有?我們早就跟高家脫離關係了,怎麼能繼續姓高那麼久呢?我們早就該改回本姓,或者改姓王……」。

註:高青本姓劉,到了高舉家之後從了主姓,夫妻雙雙改姓高。

推薦閱讀:

澳宋外傳——關於飛艇的故事的梗概(3)
舌尖上的澳宋:M記馬裊堡&K記博鋪炸雞
臨高啟明外傳(五)定計
石翁傳(二十九)道人

TAG:臨高啟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