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數量能超過美國嗎?

中國航母數量能超過美國嗎?或者說,中國應該有多少航母?現在的主流看法是從3艘到9艘左右,但基本都以美國航母數量為標杆,以美國航母數量的某個比例為目標。這種演算法從一開始就錯了,中國能有多少航母,跟美國有多少航母無關。

一個國家應該有多少航母,和三個因素有關,第一,該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第二,財政對海軍建設的支持,第三,海軍發展戰略。前兩個是客觀的因素,後一個是比較主觀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工業生產能力決定了航母數量的「硬上限」,第二個因素財政支持決定了航母數量的「軟上限」。把這兩個上限作對比,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國航母數量的「真實上限」。這個「真實上限」應該是「硬上限」和「軟上限」當中的較小值,即:

當前航母實際數量≤航母數量真實上限≤min(航母數量工業上限,航母數量財政上限)

這裡的小於等於號,表示航母的真實數量要受到海軍發展戰略這第三個因素的限制。即使國力允許發展一定數量的航母,但國家認為不該發展這麼多,那麼航母的真實數量就會低於潛在的上限。

對於中國這樣「航母發展中國家」,航母實際數量較低,大家關心的是航母未來的數量,那麼上面的式子可以改寫成:

當前航母實際數量≤預期航母數量≤預期航母數量真實上限≤min(預期航母工業數量上限,預期航母財政數量上限)

航母數量的第一個決定因素是該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由一國工業能力所決定的航母數量上限,應該等於航母的使用周期,除以航母的建造周期,即:

航母數量工業上限=航母使用周期/航母建造周期

這個公式可以推廣到任何技術裝備數量的計算。

工業生產能力所限制的航母建造數量,可以看作是航母數量的「硬上限」。這裡所謂的「硬」相對於財政支持這個「軟」上限而言的。即使國家願意向航母項目投入資金,但自身工業產能不允許,航母也造不出來,這以印度為第一個典型反面教材。

第二個反面教材是美國。美國是現在最強的航母國家,把其他國家拋下一大截,為什麼還要批判它?因為儘管表面上美國現在保有最多的航母,但它的生產線只剩下一條,後勁不足。美國現在依然感覺良好,覺得維持一條生產線建造航母,保持更新換代就足夠了,這是短視的。將來美國如果感受到了中國造艦速度的壓力,很有可能會後悔沒有早點擴充生產線。

大多數人只關注美國現在擁有10艘航母,卻很少有人關注美國花了多少時間生產這些航母。請看下錶:

自從1956年開始,美國的航母生產線就只剩下了紐波特紐斯這一家船廠,以上所有的10艘尼米茲級航母,以及最新的福特級航母,都是在那裡生產的。

尼米茲級的第一艦CVN-68的開工是在1968年,最後一艘CVN-77的開工是在2003年,一共相隔了12859天,合35年多一點。它們下水日期的間隔則是12567天,約合34.4年,也大概是35年。所以,這10艘航母的平均主體建造周期是1277天,也就是平均3.5年下水一艘。1277天或3.5年這個速度,可以作為現代航母建造周期的一個標準。

我們知道了航母的建造周期,還需要航母的使用周期,就能推出航母的工業數量上限。以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CVN-65企業號為例,該艦1961年11月25日服役,2012年12月1日退役,一共服役了51年。這就是一般認為「核動力航母的壽命是50年」的出處。

尼米茲級航母的首艦尼米茲號於1975年5月3日服役,目前仍在現役中。計劃中取代尼米茲號的福特號預計將於2017年服役,那麼尼米茲號的退役應當不早於2017年,也就是說尼米茲號的服役時間至少是42年。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航母使用周期的兩個樣本,51年和42年。把這兩個值,和3.5年的航母建造周期代入公式,得到美國的航母數量的區間是12-14艘。美國目前服役的航母數量是10艘,這說明美國雖然沒有觸及它的航母數量上限,但潛力也已經發揮得差不多了。特朗普宣布要讓美國服役航母的數量擴充到12艘,是有他的道理的。

中國方面的情況怎麼樣呢?

從2009年8月21日瓦良格號改造作業開始計算,到2011年8月4日遼寧艦改裝工作基本完成,共花了713天,約合不到2年,建造用時似乎比美國航母短。但遼寧艦的情況比較特殊,它是一艘改裝的軍艦,原來的主體在烏克蘭已經建成,這省下了不少時間。但另一方面,由於這是中國的第一艘航母,要利用這艘船來進行航母建造技術的研究和學習,所以在正式改建的前後又花了很多時間。總地來說,不宜用遼寧號的建造過程來推測中國航母的建造周期。

中國第二艘航母001A號2013年底開工,按照2013年12月31日算起,到2017年4月26日下水,花了1212天建造,約合3.3年,和美國航母的建造速度接近。001A是滑躍式起飛,不用安裝彈射器,可能省下一些工時,故建造時間比美國航母略短,這更進一步說明3.5年這個值的可信度。

我們可以看到,因為航母使用周期和航母建造周期相對固定,所以航母的工業數量和航母生產線的數量有直接的線性關係。一條類似於紐波特紐斯船廠的生產線,能維持的航母數量就是固定的12-14艘。如果有兩條這樣的生產線同時生產,那麼航母的平均生產時間就減半,航母的數量就可以翻一倍,達到24-28艘,如果生產線更多,就以此類推。對於中國這樣處於追趕期的航母國家,增加生產線是提高航母產量的根本辦法。

假設中國在大連和上海各開設一條航母生產線,連續不間斷生產,平均1.75年就可以下水一艘新航母。2017年的中國已有兩艘航母,如果要在數量上追上美國,意味著再建8艘各型航母,那麼最快到2017+(3.5/2)*8=2031年就可以完成這個小目標了。

中國的名義GDP預計將在2027年前後超越美國,2027年距離2031年只有4年時間。到了2027年,中國造艦計劃的規模已經差不多大白於天下,並不需要等到2031年中國把10艘航母都造出來之後美國才會知曉。最後一個重要經濟指標被超越,加上最自豪的軍事力量也即將被超越,美國的心情一定非常複雜。所以2027年左右,美國會掀起一個遏制中國的高潮。

假設中國只開一條航母生產線,最晚到2017+3.5*8=2045年也能夠完成10艘航母。總之,只要有發展的決心,在建國100周年之前完成10艘航母的建設,在建造速度上是沒有問題的。如果連一條線都捨不得連續開,那隻能說明中國發展航母的決心不堅定了。

以上的分析有一個明顯的缺點,就是假設中國的航母建造進程和美國一樣,也是線性的。參考中國驅逐艦和護衛艦的發展歷程,都走了小批量建造,逐漸摸索最優方案,最後大量生產這條路。中國的航母有可能也走這種發展路線,先造三、四艘試驗型號,定性之後再大量生產。如果中國決定這麼走,那麼航母數量趕上美國的時間點就很不好預測了。

無論如何,即使是在最保守的估計下,中國航母數量都可以在21世紀50年代之前趕上美國。相比之下,美國10艘福特級航母的計劃要到2058年才完成。現在回頭看看美國的航母發展計劃,我認為美國是低估了中國海軍發展的速度,不然它會試圖增加投入來加快福特級的建造。美國建造福特級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把美國海上霸權再維持至少100年,現在它有這個信心,所以它不緊不慢就維持這麼一條生產線造航母,但像這樣沒有緊迫感地混日子,美國的海上霸權很可能都維持不了30年。

以上都是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福特級的後續艦在十幾年內會慢慢造出來,當肯尼迪號和企業號下水的時候,媒體可能會驚呼中美之間的差距又拉大了。其實那都是計劃之內的事,美國按照它的計劃造艦,中國按照自己的計劃超越美國。

接下來我們來算財政賬。這裡更多討論的是「相對財政支出」,可以這麼理解,就是接下來談論的重點是軍事支出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相對關係,而不是分析每年的財政數字這個「絕對財政支出」。為什麼要以「相對財政支出」為分析的基準?

第一,具有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的裝備生產,更多地是由該國整體經濟基礎對軍備建設的承受能力所決定,而不是由它們表面上的軍費支出所決定。世界上具有這種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只有三個:中國、美國和俄羅斯。這種有完整軍工體系的國家的軍費支出,尤其是以美元計量的軍費支出,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單純的數字,不如PPP或者工業產值來得有參考意義。反過來,對於印度、沙特這樣大量外購裝備的國家,軍費支出才具有比較好的參考價值。

第二,航母的建造和使用的時間跨度很大,在此期間,國家的宏觀經濟狀況可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對計算航母的造價和花費會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能不加以考查。以擁有10艘同級艦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1967財年批准建造的首艦尼米茲號造價是7.25億美元,而1998年開始建造的系列第9艘里根號的造價達到了約45億美元,是尼米茲號的6倍多。如果我們用當年尼米茲號的造價來估計今天美國和中國航母的造價,顯然會造成很大的誤差。

順著第二點的思路往下分析,造成美國航母造價大幅上漲的因素,可能有:

1,戰鬥力上升,結構變複雜帶來的成本上升

2,生產力衰退帶來的成本上升

3,通貨膨脹

為了比較清楚地分析這個問題,下面列舉了幾艘美國航母的造價,和它們開工當年美國GDP作比較。

我們看到,雖然美國航母的造價隨時間退役而大幅上漲,但相對於同期美國GDP的比值卻基本保持穩定,維持在萬分之七到萬分之八之間。所以表面上看,美國航母的建設還是在可控制範圍之內的。

但是,我們知道,海軍的建設和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直接相關,和經濟中一些虛胖的部分,比如金融、服務業,關係較小。美國航母的造價相對於美國工業能力是否有所變化呢?答案是否定的。1997年是美國的工業增加值(工業佔GDP的比重)有數據可考的第一年,這個值是23.9%,到2014年,這個值變成20.7%,下降幅度並不大。相對地,航母造價比工業力變化也不大。那麼為什麼很多人說美國海軍建設陷入困境呢?原因在於美國製造業的衰落。製造業作為工業最重要的部分,在美國GDP中的佔比從1997年的16.6%,下跌到了2014年的12.3%,下跌幅度超過了同期美國工業增加值的跌幅。美國軍艦的造價相對於美國GDP和美國整體工業產值變化不大,但相對於美國製造業產值的比值,卻是逐漸上升的。

美國依然強大,但相對於中國的潛力,美國顯示出弱勢,這不是因為美國變弱了,而是中國發展的勢頭太強,美國是相對變弱而不是絕對變弱。

接下來我們分析:1,中美的軍事開支,2,軍費在各軍種間的分配。

軍費支出(佔GDP的百分比),2015

美國3.3

中國2.0

2015年中國的軍費是8869億元人民幣。由於中國的軍費構成不透明,根據外界估算中國海軍軍費約佔三分之一,這樣就是2956億元海軍軍費,合450億美元左右,450/1477=30%,聯想到中國已經開工的002號航母,可以預見到中國將擁有3艘航母,正好是美國的30%,數據上十分吻合。

當人,沒人會認為中國會到此為止。比如,中國把軍費支出達到美國的水平,即3.3%GDP,如果海軍軍費也保持同比上漲,即可養5艘左右航母。從軍費開支來考慮,我們可以有種種假設,這個不確定性是很多的,但都是以靜態的眼光看問題。

2017年中國的國防預算是10443.97億元,比上一年增長了約7%,2016年中國GDP是74.4萬億元,2017年的國防預算佔到2016年GDP的1.4%。總地來說,中國軍費支出增幅會保持比經濟增幅略高的水平,這是因為以前經濟發展優先,軍隊欠課太多,所以現在軍費要漲得比經濟發展快才能把課補回來。

保守估計,如果中國經濟以6%的速度繼續增長10年,到2026年中國的GDP可望達到133.2萬億元,再保守估計2027年中國國防預算依然維持在GDP的1.4%,那麼中國的軍費可以達到約1.86萬億元。

1.86萬億元,如果三分之一分給海軍,那就是約6200億元。網上估計,一個遼寧號航母戰鬥群的造價在1100億元到1200億元之間:

「那麼中國打造一個航母編隊需要多少預算投入呢?據外媒綜合分析稱,中國改造遼寧艦共花費了30億美元,約合220億元人民幣,而正在大連建造的新一艘001A型國產航母造價估算為210至270億元,未來002型航母的價格不會低於300億元,上面這些還僅僅只是航母自身的價格,並不包括艦載機、配套艦艇和其他費用,建在一個由60架各型號艦載機、4艘052D、4艘054A、2艘093A潛艇、1艘001A航母和1艘4萬噸級快速戰鬥支援艦構成的特混編隊,其總價格為1100至1200億元人民幣。」

這裡就取1200億元的上限,則6200億元海軍軍費滿打滿算一年可以採購5.2個遼寧號航母戰鬥群。當然,一年採購5個航母戰鬥群是很誇張的,按照現在中國海軍「一年開工一個艦隊,下水一個艦隊,服役一個艦隊」的速度,比較可能的節奏是每年採購一個航母戰鬥群,也就是6200億元中花1200億元採購新艦隊,剩下的用於維護。

那麼,航母戰鬥群的維護費用幾何?按照網上的說法,航母戰鬥群的維護費用約為造價的八分之一,這樣算遼寧號航母戰鬥群一年的維護費應該是150億元左右。6200億海軍軍費是足夠養10個航母戰鬥群的。

總而言之,無論是從工業還是財政角度計算,中國擁有10-20個航母戰鬥群是毫無問題的。

經驗表明,進攻一方若不能集中防守方1.5倍以上兵力,則很難在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優勢。按照特朗普的說法,他要美國在福特級航母計劃完成之前,保有12個航母戰鬥群。這12個航母戰鬥群的60%部署在亞太的話,就是至少7個航母戰鬥群,這樣中國至少需要5個航母艦隊來在中美全面交戰中立於不敗之地。按照中國的造艦速度,這個目標最早在2026年就能夠達成。

至於什麼時候能把美軍排擠出亞洲,則要看中國急不急,如果急的話,第11個航母艦隊將在2032年服役,那樣在亞太中美海軍比例會反過來變成中國比美國1.5比1,美軍將全面落於下風。這只是單純兵力計算的劣勢,亞太是中國的主場,美國勞師遠征這是第二個劣勢。在這之前,亞太各國除了日韓,在看到中國兵力上升的趨勢後,會逐漸改變外交政策,從中美間搞平衡,逐漸倒向中國,從而進一步削弱美軍在亞太的軍事基礎,這是美國第三個劣勢。如果中國不急,先用新航母取代老航母,然後再擴充艦隊的話,中美兵力逆轉的時間點會向後推四年到2036年,但美國客場不利的劣勢和亞太諸國倒向中國的趨勢是不會變的。

中國在建設軍力時,各國也正在觀望。當中國的軍力接近美國時,形式想必已經明朗化,美國陣營會產生重大的動搖,棄暗投明者一定會接連出現,甚至出現雪崩式的大崩潰。原先為美國壯大聲勢的盟友體系,會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癟下來,那股氣勢會跑到中國這邊來。快則十幾年,慢則二十幾年,我們這代人就能看到這一壯麗奇觀的發生。


推薦閱讀:

中國自建航母001a下水對中國有何重大影響和意義?
他回國,讓美國航母突然後退100海里!他去世,被領導人親筆批示!可現實卻……
國產核動力航母,讓我們正式走向星辰大海!(各國航母那些事兒)

TAG:軍備競賽 | 中國航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