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趣的熱點:無聊的諾文學獎的我

石黑一雄拿了獎,我連奈保爾都沒看過。康拉德喜歡的不行,結果只看了《諾斯托羅莫》和《黑暗之心》——《諾斯托羅莫》還是狗屎新華出版社出的,一堆錯字,翻譯得亂七八糟,還不如不看。

說到諾斯托羅莫,你們知道雷德利斯科特《異形》第一部裡面那飛船就叫「諾斯托羅莫」號吧。

肯定知道,我只是為了讓自己顯得傻逼一點。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這種氛圍。討論陀思妥的讀者比討論托爾斯泰(四個托爾斯泰)加果戈里加屠格涅夫加契訶夫的人還要多,甚至討論陀思妥的人沒看過普希金,這不應該。

但是又關我什麼事呢?

輕飄飄地開了個專欄,正好今天早上整理了下,列了些關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想法。

最愛:

尤金奧尼爾(1918年以後從《天邊外》開始所有作品);

高行健(《靈山》《冥城》);

艾巴辛格(《傻瓜於姆佩爾》《市場街的斯賓諾莎》)

最提不起興趣

泰戈爾,蕭伯納,羅素。

老媽喜歡泰戈爾,小學時候背了很多他的詩,無感(小孩子嘛肯定的),後來也就那樣了;

蕭伯納,最無聊的愛爾蘭人,王小波喜歡的不行,但是我不。《鰥夫的房產》《匹克梅梁》《芭芭拉少校》都很招人煩,再加上我的藝術觀和他那種社會問題劇的想法之間衝突太大;

羅素,………………………………說什麼好呢我覺得沒什麼好說的,他寫的哲學史沒必要看,不如直接去看其他人的因為你看完他的還是要去看其他人的。

亂七八糟的:

法郎士《諸神渴了》(特別棒,雖然做了很多模糊處理但總覺得其實寫的是「歷史轉折中的羅伯斯庇爾」),

巴爾加斯略薩《潘上尉與勞軍女郎》(一個比較長的小品故事,閱讀很輕鬆快樂。「在巴西他們都好走後門,甚至專走後門」),

霍普特曼《沉鍾》(這是戲劇),

梅特林克《青鳥》(這也是戲劇),

貝克特《等待果陀》(這還是戲劇,我今天心情不好就不想叫它《等待戈多》),

哈羅德品特《送菜升降機》《生日晚會》(這兩個,戲劇)《法國中尉的女人》(這個是電影劇本了),

高爾斯華綏(一堆短篇,《福爾賽世家》我沒看過),

皮蘭德婁《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可以和《暗戀桃花源》對照下),

加繆《卡里古拉》《誤會》(兩個戲,前一個拍了電影,總是和《下水道美人魚》放在一起提)和兩個爛梗小說(你肯定知道是哪兩個),

薩特《死無葬生之地》(小說《噁心》高中時候沒看下去,看了也估計是喂狗),

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他是詩人),

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達里奧福《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和孟京輝那個幾乎是兩個東西)

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結尾可以背下來),

托馬斯曼(所有的中篇和短篇,不要只看《死於威尼斯》),

海明威(全部作品),

君特格拉斯《鐵皮鼓》,

斯坦貝克(大部分中短篇,你知道他寫東西簡直就像有雙重人格一樣),

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人人都看過的《百年孤獨》(別的我也沒看過,很抱歉),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

好多我看的不是拿獎的那部作品or看的不是代表作。

在我心目中,茨威格比起托馬斯曼,更應該拿獎;巴別爾呢,之于海明威與一部分斯坦貝克;施尼茨勒之於另一部分斯坦貝克;布爾加科夫勝過馬爾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羅曼羅蘭呢……要早點看,看得晚了過了那個年紀會覺得虛。大江健三郎感覺一般般,時無英雄吧,所以歸到這了(但是我題目致敬的他和川端的獲獎感言)相比之下我更喜歡水上勉。

葉芝,艾略特,聶魯達這些,間或看些他們的詩,不能張嘴就來,不說。

鮑勃迪倫……我唱唱歌就算了,也不說啦。

最後

川端康成,最特殊的一個。我對文學和美感受的領路人,我的第一位老師。初中時候看的全集,大一又重看了古都和雪國。

到現在我還能背出來他喜歡的那些俳句,比如獲獎致辭里的「春花秋月杜鵑夏,冬雪皚皚寒意加」(道元禪師的吧好像,字不一定對),或者某次他散文里寫很喜歡的「往昔徒然空消逝,揚帆遠去一葉舟,人之年齡,春夏秋冬」。但總體說,因為看的太早,大部分是餵了狗了。加上我不太願意回憶中二時候那些傻逼兮兮的日子,也再沒有重新看。

btw川端的非虛構寫作也很厲害啊。到現在都記得寫圍棋大師的《名人》,我根本不懂圍棋,現在也忘光了那篇具體講的是什麼,但當時上著課,我偷偷地把書放在腿上看他們對弈……還有《花的圓舞曲》《睡美人》《千紙鶴》裡面的茶碗……高中語文書里又看到的《花未眠》,《伊豆的舞女》(三島的《潮騷》里也能找到痕迹)過去這麼多年我都還記得呢。

不知道胡言亂語了什麼,如同專欄名——

都是「犬吠」。

就這樣。

可能過兩天寫寫烏鎮戲劇節的破事。


推薦閱讀: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頒給了歌手鮑勃迪倫?
格雷厄姆·格林 | 21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傳奇大師
不可錯過的10首鮑勃·迪倫經典單曲
這次的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選擇石黑一雄?

TAG:諾貝爾文學獎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