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西班牙&整理飛機音頻筆記-萬曆十五年

完成時間:2017.10.4

文章用時:4小時(還浪費了一次群發機會)

早安西班牙&整理飛機音頻筆記-萬曆十五年

2017-10-05 鹿城飛腿 朝花夕拾劉老漢

2017.10.4日 馬德里清晨,當地工作人員清洗街道

一、引子

2016提早預訂了17年國慶節期間的西班牙之旅,因為預訂的很早,所以航班價格還算實惠。因中途在巴黎轉機,所以本次航程接近10餘小時,在飛機上「聽」了好多本書,其中包括本文的《萬曆十五年》。

二、個人感觸

之前曾讀過當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當然了——最後到了崇禎這裡就放棄了,給自己偷懶找個理由「後面的故事比較熟悉啦」「結局有點傷感啦」(還看過一部電視劇《江山風雨情》,崇禎有重筆墨描寫)。

其實要不是因為《人民的名義》熱播,我也不知道育良書記提到過的《萬曆十五年》??

要感謝本書原作者黃任宇先生,也要感謝得到,感謝「每天聽本書」團隊的精湛製作(我也能畫出那樣的手繪版思維導圖??——就好啦??)。

三、讀後感整理

1-本書解讀視角:基於1587年的六個切面,得出結論——大明王朝氣數已盡。

2-黃先生所提倡之「從技術角度討論歷史的大歷史觀」,聽了音頻後感覺是「管中窺豹」,若領略其全部精髓必須翻看英文原著 [因為作者的身份特殊: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基層軍官,抗戰結束後奔赴美國留學]。

3-選取六個切面:張居正-申時行-萬曆皇帝-海瑞-戚繼光-李贄

4-我眼中大明王朝的幾個癥結

4.1-政治喪失彈性,國家體制僵化到無解(對後金的戰爭姿態,崇禎皇帝「不敢」議和)[觀點摘自羅輯思維第61期丨崇禎為什麼跑不了?]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人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帝算是「樣板工程」嘛?

宋VS遼-「檀淵之盟」 & 明VS後金「死磕到底」,究竟哪個更「划算」?

4.2-法制建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只能靠「儒家思想」所倡導之「綱常倫理」[觀點摘自本書]

4.3-那個時代歐洲早已完成「文藝復興」,法國已經完成了《拿破崙法典》,英國美國啥的就不說了,反正大家都是早早進入前現代社會的節奏。

「拿破崙自己總結一生的成就,最為自豪的就是這部法典。他在臨終前,不無感慨地說道:「我一生40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

4.4-明朝的皇帝似乎陷入一種困局:看起來想幹啥幹啥 其實上 啥也幹不成。這種看似「矛盾」的故事貫穿了明朝始終[我的個人觀點]。

想幹啥幹啥的——比如庭杖大臣致死的;煉丹求仙的;做木匠活兒的……

啥也幹不成的——比如想擁立三兒子做太子的;想從貪腐的群臣手中摳出來一點兒錢的;想偷摸兒和後金和談的……

明朝皇帝畫像

以下內容來自音頻文字稿整理

得到音頻欄目《每天聽本書》的提煉和總結很到位,思維導圖更贊,能夠幫助讀者在短時間內了解一本書籍的主要思想及脈絡。

當然了,這種「知識膠囊」是不能替代閱讀原版書籍的。原作書籍中的作者寫作方法、思路推演路徑、行文風格等都是無法通過「轉述」獲取的。

關於本書

「以小見大」、「從微觀入手,完成宏大敘事」,是黃仁宇的拿手好戲,也是本書最為人稱道之處。人們也大多是通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領略到黃仁宇的「大歷史」寫作魅力。

80年代初,本書引進大陸,在中國學術圈引發了一波不小震動。雖然對這本書的學術價值以及研究方法,各方面長期以來也是褒貶不一、觀點繁多——包括對黃仁宇所謂「大歷史觀」研究思想,長期以來,國內和國際史學界也一直有不少學者持批判態度。但這本書有一個長處或是特點,得到了大家公認:在堅持史實的基礎上,做到了極高的故事性和可讀性,生動有趣,平易近人。在歷史研究著作里開了風氣之先河。

要點提煉

1.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律的「人治邏輯」在明代發展達到了頂峰,而這,正是一切問題的結症所在

2.在萬曆皇帝年幼的時候,張居正把持了朝政進行改革。可他的改革措施觸動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利益,導致了兩次針對他的大規模攻擊。他去世後,對他的清算終於成功,也讓他的所有改革成果付之東流。

3.申時行秉持著和衷共濟的理念,希望皇帝和群臣都能拿出誠意,共同合作治理國家。但在雙方矛盾越來越激化的情況下,他也無能為力,這也導致了他最終被彈劾下台的結局。

4.身為天子的萬曆皇帝,其實也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個囚徒。在道德倫理的束縛下和群臣黨爭的牽制下,精力充沛的他,其實很難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

5.海瑞不僅對官員的利益絲毫不了解,也不明白明代土地兼并的根源是缺乏有效的貨幣制度和商業法律。

6.在明代武將地位不高的情況下,要進行軍事改革非常困難。戚繼光的軍事整頓之所以能夠進行,得益於首輔張居正的知遇之恩。

7.李贄的死,正是明代思想體系僵化的表現。李贄的異端思想對程朱理學的挑戰,實際上是在動搖整個王朝統治的思想基礎。

8.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空泛僵化的倫理道德根本無法有效地治理國家,但非常可惜的是,明朝始終都沒有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體系來代替儒家倫理。

一、明朝首輔張居正與萬曆皇帝

萬曆年間,張居正被任命為首輔,權傾天下。他把持著國家行政、官員任命等大權。官員所遞送上來的奏章,由張居正領著其他大學士「票擬」意見,小皇帝就是把這些意見重新用硃筆抄一遍。重要官員任命,也由張居正把關,小皇帝只需要圈出排在第一個的官員。

黃仁宇認為,張居正在主持朝政期間,重點推行了一系列賦稅和官員考核制度改革,為的是加強行政效率,富國強兵。張居正是個有抱負的人,但他忽略了當時複雜的情況。

比如說稅收,這是個敏感問題。地方官向上交納稅金稅糧,總是保證自己口袋先裝夠,國家夠不夠是另一回事。張居正責令各府各縣要繳足稅收,動了地方上所有人的乳酪。

在人事方面,張居正企圖繞開效率低下的官員,組建一套完全聽從他自己的政府班子。這種做法也觸怒了很多官員,一部分文官認為他片面追求效率,站在道德高地上攻擊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而另一部分官員因為張居正影響了他們的升遷仕途,所以也嫉恨張居正。

這些對他不滿的人一時奈何他不得,只能蓄積力量等待機會。這個機會,在1577年出現。當時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慣例他應該要停職回家守制。萬曆皇帝不允許張居正告假。很多官員藉此攻擊張居正違背了孝道,不配為首輔。

在他去世後,人們依然不放過他,第二次大規模的反張運動正式開始。張居正所主持的改革很快就被廢止,之前取得的所謂改革成果也基本被全部拋棄。

二、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

和稜角分明的前任張居正不同,申時行完全是個和事佬。他深知道張居正身敗名裂的原因在於自信過度、不謙虛謹慎。申時行認為張居正改革根本就不可行。

在他眼中看來,一定要和文官集團合作,順應他們的意志來治國。作為一個首輔,最重要的不是管理官員,而是用誠意感化他們,然後才能領導他們,讓各種人才發揮長處,讓全體文官精誠團結。

憑藉著這樣一種政治理念,申時行認為萬曆皇帝自己首先要以誠意對待群臣,於是鼓勵萬曆皇帝努力工作。但是很尷尬的是:經過張居正事件後,皇帝自己心灰意冷,開始對政務變得厭倦。

夾在群臣和皇帝之間,申時行感覺自己左右為難。到底是支持大臣們,還是支持皇帝,局勢逼迫他必須站隊。事實證明,他怎麼選都是錯。

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申時行最終黯然辭職,調和皇帝和群臣的努力宣告失敗。

三、萬曆皇帝的懶政和苦惱

萬曆皇帝剛親政的時候,還算是勤勉的皇帝,但很快他就開始怠工。

除了張居正事件對他的影響之外,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他和文官集團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後世稱之為「爭國本」】。

身為天子的萬曆皇帝,也不過是紫禁城中的一個囚徒。在道德倫理的束縛下和群臣黨爭的牽制下,精力充沛的他,很難主動做自己想做的事。苦悶之下,他就乾脆就不和文官集團合作,就這麼消極怠工一直到死。

黃仁宇認為:萬曆皇帝在位的幾十年,這種消極怠工式的工作方法,給整個國家機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皇帝作為一國之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運用精神和利益兩個手段駕馭官員們。不出席各種儀式,那就等於主動放棄做道德表率,失去了精神的手段。官員們憤然辭職,他既不追究也不挽留,更不派人填補空缺,讓這個職位一空就是空了幾十年,相當於堵死了官員的升遷通道,官員們的利益也就無從落實。

四、歷史上以剛正不阿形象著稱的海瑞

海瑞在1558年升任浙江淳安知縣。因為他嚴厲而巧妙地拒絕了官員濫用驛站進行奢侈接待,他在淳安名聲為人所知。他第二次為天下人所知,是1565年11月。他向醉心於青詞神仙的嘉靖皇帝上書,指責皇帝虛榮、殘忍、自私、多疑和愚蠢。嘉靖皇帝將海瑞逮捕到東廠關押。一直關到舊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他才被釋放。

對海瑞的人士安排成為文淵閣大學士和吏部尚書的難題。一方面他的道德品質和聲望,已經為整個帝國所公認;但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吹毛求疵、非常不好相處的人。於是朝廷安排他去南京擔任了一個閑職。對於這樣的任命,海瑞當然非常不滿。兩年後他再次上書皇帝,明裡要求朝廷罷免自己,實際上海瑞通過請辭的手段,想給主管人事的官員施加壓力。

這一年夏天,他被委派為南直隸巡撫,駐紮蘇州。這也成為他職業生涯的拐點。他上任後鐵腕整治江南土地兼并問題。即便對自己有救命和提拔之恩的徐階,也絲毫不手軟。對徐階的處理徹底得罪了官員階層,絲毫不顧人情只知一味蠻幹的海瑞,很快被彈劾。

在賦閑回家多年後,海瑞再次被啟用。這次他向皇帝提出,要恢復太祖朱元璋當年的嚴刑峻法。這一建議立即在整個官場造成了恐慌,鬧得一發不可收拾。萬曆皇帝親自出來調停,依然讓他回南京擔任閑職。之後海瑞曾多次提交辭呈但都被駁回,最終死於萬曆十五年。

五、一代名將戚繼光的失敗

明朝從洪武時期開始堅持重文輕武的傳統。文官的社會地位比武將高,武將的汗馬功勞被看做「匹夫之勇」,不值一提。同時,當時的朝廷對於軍事並不重視。明代的野戰軍的戰鬥力幾乎和農村的民兵差不多。

倭寇入侵東南沿海之後,暴露了明代軍制的落後。沿海經濟富庶地區被倭寇騷擾,威脅到整個王朝的經濟基礎。在情急之下,朝廷允許戚繼光另外在農村招募僱傭兵,來代替名存實亡的義務兵。

戚繼光給這些僱傭兵的獎賞非常高,但是帶兵也非常嚴格。他還改進了軍隊的戰法,排出注重團隊合作的「鴛鴦陣」,取代原先好勇鬥狠的單兵格鬥。這些軍事改革措施,確保了戚家軍多次打敗倭寇的進犯,取得了保衛東南沿海的勝利。

戚繼光的軍事整頓,受到了朝廷非常優厚的財政接濟,可其他防區卻依然沿用原來那套軍事補給體制。戚繼光的防區和其他防區待遇不平等,這就惹來了非常多的非議和矛盾。在張居正被清算之後,戚繼光被作為張居正的同黨,也慘遭清算。

六、明代大思想家李贄的慘死

李贄是明代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他的性格比較特立獨行、充滿個性,因此為當時很多世俗的眼光所不容。對於當時佔據思想界正統地位的「程朱理學」,李贄大膽而勇敢地發起了挑戰,提出了自己獨立思考的不同見解。

李贄明確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這句話在現代看來沒什麼大不了,但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李贄還認為只要是人,就會有私心、有私慾,所以一味壓抑個人慾望是不對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交換、商業交易,這是合乎天理的。這種思想其實也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商業興起所帶來的思潮,在當時非常時髦。李贄還大聲呼籲,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革故鼎新」。比如對傳統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等,他都痛加批判。

李贄的這些思想,與當時主流儒家傳統道德直接衝突,特別是與明朝官方主流要求的「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嚴重違背。很快,李贄的思想被統治者視為歪理邪說,並惹惱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同行。萬曆三十年,萬曆皇帝將他捉拿治罪,把他的著作一律銷毀。不久李贄在獄中用剃刀割喉自盡。


鑒於編輯器的緣故,對排版影響較大,美觀度有所下降,誠邀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號「飛揚日知錄」。

推薦閱讀:

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分析人類文明為何走到今天《槍炮,細菌與鋼鐵》
【深度閱讀009】《軟技能》
沉思錄(四)---- 理性行動
「讀日百本」之《東大爸爸寫給我的日本史》NO.1奧州平泉
《大學之路》——相見恨晚的一本書

TAG:萬曆十五年書籍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