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自愛

本義: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壓,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通述:

當人民不畏為政者的威壓時,那麼,對為政者來說,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去侵犯民眾賴以為生的基礎,不要阻塞民眾謀生的道路。只有不壓迫民眾,才不會被民眾厭棄和討伐。所以,高明的為政者,有自己的主張,但不會替代和控制民眾的主張,而是會以民眾的訴求為主張;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名譽,但不會自顯高貴自我推崇。所以要捨棄自見、自貴之心,而懂得自知、自愛。

釋義:

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大威至:這個威是指民眾的反抗鬥爭。

無狎: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

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不厭:這個厭指民眾對為政者的的厭惡、反抗鬥爭。

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

去彼取此:指捨去「自見」、「自貴」,而取「自知」、「自愛」。

圖引:

上一章中,講到由威權者主導的「有為」社會,像帝王一樣的威權者,彷彿永遠都是偉大正確的,他們統治民眾的基礎,一是強權暴力,二是謊言。在謊言的編織過程中,每一個位威權者都具有聖人一般的品行操守,他們也珍惜和愛護自己名譽,希望得到民眾的尊重崇拜,但這種尊重和崇拜,是以謊言和暴力來維護的。但是,當有一天民眾不再畏懼暴力強權,偽聖的謊言也被揭穿的時候,他們只餘下被民眾厭棄和討伐的餘地。

因此,作者認為,欲人愛者,必自知自愛。也就是說為政者可以有自己的主張,但不要想著替代和控制民眾的主張,而是要以民眾的訴求為主張;不要通過暴力和謊言來贏得名譽,把自己塑造成聖人明君,如果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名譽,就不要想著去侵犯民眾賴以為生的基礎,不要試圖阻塞民眾謀生的道路,以民眾之利為先。

註:本文轉自 nanshankongtong 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老子表述是在強調前一句,還是後一句?
隋廣義解讀: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道德經第七章如何解讀?
提到請問敢為天下先,與不敢為天下先對現實社會有什麼意義?我們更應該做哪一種人?
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什麼意思?

TAG:道德經書籍 | 中國傳統文化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