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為什麼你的記憶力會越來越差了
Hi,你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記憶力越來越差了?尤其是身為上班族,你肯定記得學生時代背個東西很簡單,但是現在記個隻言片語都很困難;也許,昨天還記得很牢靠的東西,今天卻卡在嘴邊打轉怎麼都想不起來。這時候多半會自嘲一下,年紀大了,記性也越來越不好了~
你肯定還是納悶,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難道說我的腦子不好使了,記憶力真得衰退了?
一、記憶面對信息大爆炸會疲憊。
誠然,我們確實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爆炸時代的說法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那個時候,全球信息增長速度飛快,每20個月就會增加近一倍。之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更是全面爆炸,呈現指數級增長。尤其是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為便捷,接觸信息的場景也更為頻繁,我們真正進入了信息大爆炸時代。每個人都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機,每個手機里都會有幾十個APP,每個APP都是一個自動或被動獲取信息的入口。
時間已經培養了我們低頭屏讀的習慣:
試想我們每天一睜眼就會下意識地拿起手機,瀏覽下push信息,生怕自己錯過昨晚發生的大事;坐在馬桶上打開微信刷下朋友圈,看看自己朋友做了哪些事情,有一個沒一個地點個贊;或者打開微博或新聞APP,看看全國或本地發生了什麼新聞,像個皇帝似的批閱奏章;出門前看看天氣信息,穿好適合的衣著;上下班路上,瀏覽行業資訊或者娛樂八卦等;
上班了面對領導或老闆壓過來的任務,或者是項目中的各種問題,忙到焦頭爛額,壓力山大,見縫插針地放鬆下自己;午間休息,邊吃著外賣還不肯放下手中的手機;終於要睡覺了,還抱著手機不松,非得來個秉機夜讀才肯罷休。
這個時代湧現的信息,即使每天24小時閱讀,也是讀不完的。當下也被稱為注意力經濟時代,人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對眼花繚亂的信息,我們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兒,負責記憶的腦迴路也會變得疲憊和痛苦。一方面人的記憶存儲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吸取超額的信息,並且隨著快速獲取新內容,原有內容也更快地被排擠出去——即遺忘;另外一方面,走馬觀花式的瀏覽最多形成的是短期記憶,而非長期記憶。記憶是有衰退曲線的,短期記憶衰退極快,所以此時的遺忘是一種正常現象。
另外,當前人們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接觸的事物也是紛繁複雜,除了造成注意力分散外,個人的壓力和焦慮的上升,也會讓記憶收縮。並且,複雜的事物開啟的是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的人類的系統2,需要進行複雜的腦力運作,這個時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隨時會中斷,並且在專註於一件事情時,對其他事情的記憶有排斥性。
再加上——也正如現在很多人擔心的那樣——碎片化時間練就的淺閱讀習慣,以及別人幫你讀書的模式,在逐步瓦解著人們多年培養起來的深度閱讀能力和獨立思考意識。這樣,很多時候你接觸的信息都如走馬觀花一般,來得快,忘得也快,因為都不是你的東西。
二、我們沒有了記憶的習慣,記憶已被外包。
除此之外,我想提到的是致使我們覺得自己記憶力衰退的另外一個原因——「記憶外包」。
想想你的日常行為和習慣:
手機電話號碼不需要記了,都在手機通訊錄里躺著呢;工作安排和計劃不需要記了,交給日常管理APP;基本的常識和問題答案不需要記了,交給百度、知乎等等
出門不需要記錄地名和路線,有地圖導航即可;吃飯不需要記附近有什麼好吃的,交給美食APP即可;閱讀進度和生詞,不需要記了,閱讀APP幫你做了;朋友的事情不需要記了,都在朋友圈呢;
諸如此類等等
時間一長,就會發現當前的生活根本不需要你再多記什麼。也就是說,當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記憶參與的越來越少。我們的記憶甚至智力都被外包了,交給了手機、計算機和互聯網。久而久之,我們形成的依賴習慣,演化成一種理所應當的固有模式。
可見,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記憶的變化也變得理所當然的,所以人腦——尤其是在記憶力上——的退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我們的學習、思考,甚至智力都被外包。
其實現在個人抉擇和社會決策也是一樣,一旦缺乏獨立思考都會依賴互聯網——準確說是意見領袖和行業大V,去向別人要答案和結論。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知識付費很熱,其實付費的並不是知識,而是個人經驗和觀點。互聯網給越來越多的人提供了輸出內容和價值觀的平台,人們也越來越傾向於向行業大V付費來獲取間接知識。所以,可以說我們的學習和思考都被外包了,可能造成我們只會咀嚼拒絕現成的,喪失了生吞活剝和深入攫取的能力。
就像《未來簡史》裡面提到的,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上的人終將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內容的獲取者,佔到總體99%的無用階級——普通人;另一種是佔比僅1%的內容和價值輸出者,被稱為有用階級——神人。這些精英參與了世界製造操控系統和演算法,而普通人只是規則的執行者。到那時,智力的衰退遠比記憶的衰退要可怕。
想想電影《健忘村》裡面的畫面,一個人掌握了操縱人記憶的超能力,他就能名正言順地當上村長,而其他人消失的不僅是記憶,而是變成了智力低下的奴隸。
四、給大家幾點建議:
1.做到專註和聚焦,讓記憶相對從容。
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上,要保持住自己的業務半徑,專註在一個方向上多努力幾年,這樣才能有更好發展。平時的興趣、視野和注意力都要有所聚焦,不要一會幹這個,一會幹那個,要主動摒棄一些,做好自己的專長和優勢。面窄了,記憶力就會更遊刃有餘,也更容易出成績。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人可以有關注圈和影響圈兩個圈子,一般情況下,影響圈較小且位於關注圈內。如果一個人的關注圈無限放大,即意味著影響圈會無限變小。所以我們應該控制關注圈,擴大影響圈,增強影響力。不論個人還是公司,道理亦然。
關注圈與影響圈
2.多記錄和總結,勤回顧和翻閱,增強記憶。
記憶很多時候依賴情境,一旦情境消失,記憶消失會更快。比如會議上大家討論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最後達成的結論你在腦子裡記下來,但是後續你再回憶,怎麼都想不清當初是為什麼達成那樣一個結論。因為情境不存在了,過程很難被記憶,所以我們要多記錄。即便是用幾個關鍵字交代,後續再做補充,多回顧和翻閱,以便增強自己的長期記憶。
科技總是向前發展的,有些機械的記憶工作交給機器和設備去做,代替人的記憶或者輔助記憶並沒有什麼錯。但是最對於自己應該專註領域和專業點,不應該只躺在工具里,而應該儲存在自己記憶里,形成積澱。
3.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拿回「外包」且輸出個人價值。
人類進入智能化時代後,把一些機械的、低效的任務交給機器去做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涉及到學習和思維層面的,還是希望不要外包給別人或者機器。該讀原著的時候要認真讀讀原著,該獨立思考的時候要有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如果你獲取的內容和觀點依然是別人的,甚至都不加入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去表達,那樣你只會死記硬背,那種記憶肯定是低效的,久而久之,智力也會受到影響。用進廢退,對於記憶力和智力也是一樣。我們唯其通過多增加自主學習、深度閱讀和獨立思考,拿回核心「記憶外包」尤其是「智力外包」,才能變得更好。
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進入智能化時代,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要比人類自然進化要快很多。在這種發展潮流中,我們要更多掌握自主權,而非陷被動地在旋渦里。要成為有主見,有輸出,有自我價值觀和精神內核的神人,要成為社會規則和決策制定的參與者,避免淪為英國詩人艾略特提及的稻草人和空心人——我們身上充滿了稻草,我們無依無靠,我們彼此耳語,但是毫無意義。
這樣不僅記憶力好了,智力也會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糾正駝背和骨盆前傾?
※「糖上癮」是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
※要叫人不死、 腸中須無屎——晚上不吃飯是養生?
※睡眠不足對身體不好,那睡眠過度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
※如何在集體住宿的條件下形成科學的睡眠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