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里有70%是日語辭彙?

以前網上曾經有一篇挺火的帖子,題目叫做《難以想像!中國從日本引進如此多的辭彙》,文章大概是說現代漢語里70%以上的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關的辭彙都是從日語里引進的,比如現代漢語里以Z開頭的這些辭彙:

雜誌、哲學、真菌、證券、政策、政黨、政府、政治、知識、直觀、直接、直覺、植物、紙型、指標、制裁、制約、質量、終點、仲裁、主筆、主觀、主食、主體、主義、注射、專賣、資本、資料、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綜合、總理、組閣、組合、組織、左翼、作品。

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日語里從漢語來的借詞比較多,漢語從日語里借來的詞很少,那麼是不是真的呢?先來說說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段歷史。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西方各種先進概念傳入了中國和日本,很多原來中文和日語里沒有的詞需要翻譯。由於在當時的中國,熟悉西方文化的人不多,懂英文的人更少,翻譯主要是由一些社會的精英來進行,比如翻譯大師嚴復。在日本,由於明治維新的緣故,懂得西方文化和英文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因此很多學者都能承擔起了歐美辭彙翻譯成日語的工作。這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所以在中國和日本具有兩種不同的翻譯,舉個例子:

英文 翻譯

capital:

母財(嚴復),資本(日本)

Economy:

計學(嚴復),經濟(日本)

Evolution:天演(嚴復),進化(日本)

Metaphysics:玄學(嚴復),形而上學(日本)

Philosophy:理學(嚴復),哲學(日本)

Society

群(嚴復) 社會(日本)

Sympathy

善相感(嚴復) 同情(日本)

剛剛進入20世紀,以梁啟超(1873--1929)為首的中國留日學者掀起一場學習日本的運動,大量翻譯日語著作,大量引進日語辭彙,結果「嚴譯」還沒來得及與「日譯」較量便退出了語言舞台。

為什麼「嚴譯」會被「日譯」擊敗呢?對於這個問題,王國維(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認為「嚴譯」的主要缺點有兩個,一是過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過分追求「雅」(elegance),導致「嚴譯」的術語學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與正在進入白話文時代的當時中國民眾的接受層次嚴重脫節,所以被淘汰。

現在有些日本學者,過分誇大現代漢語引進日語辭彙的重要性,他們甚至認為,如果沒有這批日語辭彙,中國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可能迅速發展起來。一些中國學者對這一觀點似乎也表示贊同。然而是否這樣呢,難道Economy翻譯成計學跟翻譯成經濟就具有不同的內涵了?名字只是一個代稱,並不影響內容,對於這個觀點,小編是不敢苟同的。

一百多年之後的今天,漢語依然從日語引進辭彙,比如這句話:「附近有一家人氣很旺的卡拉OK量販店」,其中就有三個最近20年內引進的日語辭彙,分別是「人氣」、「卡拉OK」和「量販」,所以說這種現象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屬於正常的語言交流而已。

對於嚴復的翻譯和日本人的翻譯,大家覺得哪個好呢,歡迎評論。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歸去來兮辭·並序》這篇文章中的文言現象是什麼?
卓偉澄清Baby代孕傳言 他的回答中的引號怎麼解讀?
趨勢丨羅傑斯:娃娃們的未來要押在中國,中文將是她們餘生最重要的語言
「社」字常用的組詞有哪些?
漢語——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TAG:日語 | 漢語 | 現代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