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和比利時都以巧克力聞名,誰的更好吃?
早期巧克力原是馬雅印地安人的飲料,17世紀時引入歐洲大陸,從此在歐洲大陸造成風靡,以至於英國政府對巧克力徵收重稅,造成當時巧克力更被喻為「長在樹上的黃金」。
那麼在歐洲國家中,哪些巧克力是最好呢?
我想比利時人一定第一個跳出來說明:要吃世界上最上等的巧克力只有在比利時。其實從比利時人嚴謹的對待巧克力來說,從生產過程、比例、溫度到可可豆的研磨都有一套嚴格的標準,從中可以看出比利時人對巧克力的態度。
我想瑞士人可能不服氣,因為瑞士人對巧克力的愛戀其實是天生的。瑞士名城蘇黎世的大街上,漂亮奢華的巧克力店林立,說明瑞士人是如何看著巧克力。在瑞士,巧克力不是食品,而是一種藝術品。瑞士人一年大約消耗11公斤的巧克力,堪稱是用行動證明的最徹底的民族。
這兩個國家都有著名的巧克力品牌。
瑞士品牌可能是世界各地最受知名的品牌,如瑞士蓮(Lindt)、史賓利(Sprüngli)、托伊舍(Teuscher)、三角巧克力(Toblerone)、雀巢等。
比利時還有一些非常著名的品牌,如皮埃爾?馬克里尼(Pierre Marcolini)、歌帝梵(Godiva)、諾豪斯(Neuhaus)、勞倫特?熱爾博(Laurent Gerbaud) 、維塔默(Wittamer)、列奧尼達斯(Leonidas)、克特多金象(Cote dOr)等。
簡單地說比利時與瑞士誰的巧克力更好,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不妨先聊聊他們二者的區別。
1. 可可豆
可可豆是巧克力最基本的原料。
比利時巧克力為了控制其可可豆的供應和豆類的質量,一般都是從剛果來進口可可豆。剛果是比利時曾經的殖民地,所以比利時很早就在剛果種植可可豆,即便現在比利時仍能從剛果及非洲其他地區獲得高品質的可可豆。
瑞士巧克力的可可豆則來自非洲,也有部分來自南美洲。
2. 儲存和運輸
對可可豆從原產國運往瑞士和運往比利時的方式和形式差別很大。
大多數巧克力公司的巧克力,以固體狀態運輸的,這種堅硬的形態便於運輸,但是必須重新加熱後才能製作成各種巧克力產品。在這個重新加熱的過程中,巧克力的品質可能會有一些損耗。
但是,比利時公司則不一樣,他們的巧克力在運輸途中一直保持粘稠的狀態。這要求運輸車輛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保持巧克力的溫度不降低。
所以,比利時巧克力在整個運輸過程中都沒有冷卻、硬化,在製作為巧克力製品時也不需要回火重新,巧克力的原始香氣和香味仍然留存於巧克力中。
3. 巧克力的質地
事實上,通常只要你看到了巧克力的紋理,你就可以知道這個巧克力是在比利時的還是瑞士的。
大部分瑞士巧克力的表面更有奶油般的柔滑。瑞士巧克力大師魯道夫·蓮(Rudolph Lindt,「瑞士蓮」巧克力品牌以其命名,很多巧克力愛好者對這個名字都不陌生)發明了巧克力精鍊的工藝。
在精鍊中,巧克力被滾筒不停攪動,使可可的顆粒更加細滑,使可可脂均勻包裹住這些顆粒,並降低了巧克力的黏度,從而獲得絲滑的質感。而其他地方的巧克力,大多使用人造乳化劑來產生這種絲滑質感。
比利時也有自己的發明,即夾心巧克力,這要歸功于吉恩·諾豪斯(Jean Neuhaus,Neuhaus現在也是比利時著名的巧克力品牌),他在布魯塞爾發明了夾心巧克力,用類似現在冰箱製作冰塊的那種方格盒子,來冷卻和製作巧克力外殼,中間包裹水果、堅果等。
4. 牛奶巧克力與黑巧克力
瑞士和比利時兩種巧克力王牌之間難以選擇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它們的性質非常不同。
黑巧克力愛好者迷戀比利時巧克力,因為其可可含量較高。牛奶巧克力的粉絲們則喜歡瑞士的奶油巧克力那種絲滑的感覺。
瑞士巧克力與比利時巧克力相比,牛奶含量較高,糖含量較高,而可可的含量相對較低。事實上,大部分瑞士本地人消費的都是牛奶巧克力。
比利時巧克力則對可可含量非常執著,始終堅持「巧克力不得添加植物油」,只能加可可脂。
總體而言,相比比利時黑巧克力的厚實口感,瑞士的牛奶巧克力更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不過,比利時黑巧克力則含糖量低、可可含量高,在降血壓、減肥、抗氧化方面效果更明顯。
所以,瑞士和比利時巧克力,各有自己的特點,並沒有「誰最好」的區別。瑞士和比利時巧克力味道的區別,實際上主要是兩國的文化傳不同。而對於我們這些消費者而言,則根據個人的體驗和愛好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即可。
微信號:愛就旅行(ijoytravel)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