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 | 天才之為責任——《維特根斯坦傳》
1
1910年,21歲的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還未成為後來那個著名的哲學家,他正在英國的曼徹斯特研習航空學。
當時,萊特兄弟的飛機還未上天,航空學還是個新鮮事物,明眼人都知道這東東有著廣闊的前景,這些人里就包括路德維希的父親卡爾·維特根斯坦。
卡爾·維特根斯坦(1847-1913)
卡爾是當時奧地利著名的鋼鐵大王,自己赤手空拳打下了一片天地,他知道工程學的價值,大力鼓勵和支持自己的五個兒子從事這類工作,將來也有助於接手自己的生意。卡爾尤其支持路德維希航空學方面的研究。背負著來自父親的期待和壓力,路德維希深感自己責任重大。
然而,就工程學而言,路德維希儘管很優秀,但遠談不上天才。他可以設計一幢很漂亮的房子、打造一套很不錯的傢具,但卻難以發明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飛行器引擎——當時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一種燃燒室噴出的高速氣體轉動螺旋槳、從而驅動飛機,這個方案被認為在根本上有缺陷,而且很不實際。
維特根斯坦設計的燃燒室
實際上,連路德維希都認為自己對航空工程既無天分也無感覺,但他依然堅持努力著。一般午餐後,他都不會休息,而是會連續地干到晚上。航空工程學研究需要大量的數學知識,為此路德維希還去上了數學分析課、每周會固定花一個晚上與兩個研究生討論數學問題。
然而,這些努力看起來並沒有有助於路德維希的航空學研究,他變得日益焦躁。他的助手吉姆·巴姆伯日後這樣回憶當時的維特根斯坦:
……事情不對頭時——這是常有的事——他就跺足捶胸、喋喋不休地用德語咒罵。
因此,巴姆伯判斷說:「他神經質的脾氣使他極不適合搞這種研究。」
維特根斯坦在曼徹斯特的住處
「如果努力有用的話,還要天才做什麼?」此時的路德維希似乎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
2
研究工作難有進展是科研人員常遇到的事情,與此相比更可怕的是路德維希這一時期時常流露出的自殺傾向。1919年秋天《邏輯哲學論》出版受挫時,他在給友人伊格爾曼的信里同樣談到了自己的自殺念頭。
就個體層面而言,這似乎是維特根斯坦家族這一代人慣有的「自我毀滅病」發作。1902年,路德維希13歲時,他大哥漢斯自殺。1903年,路德維希14歲,他三哥魯道爾夫自殺。1918年,路德維希29歲,他二哥庫爾特也自殺了。
維特根斯坦兄弟姐妹在1890年,從左到右:海倫娜,魯道爾夫, 赫爾米勒,路德維希, 瑪格麗特, 保爾, 漢斯與庫爾特
很難講這不是卡爾嚴格教育的後果。據蒙克——本書作者所說,卡爾執意要求漢斯和魯道爾在工業領域裡謀職,這引發了兩個熱衷於藝術的兒子的激烈反抗——離家出走、以及最終的死亡(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魯道爾夫自殺當晚點的歌是 I am lost)。至於庫特,他的死是則是由於一戰末期手下部隊的嘩變,他因此開槍打死了自己。
與才華早早嶄露的哥哥們——尤其是漢斯相比,幼時的維特根斯坦顯得較為遲鈍,他甚至到四歲才開口說話。可能也因此,在兄弟們中他顯得更順從,更在意他人尤其是他父親的看法。據路德維希回憶,有一次四哥保爾病倒了。家人問保爾想起床,還是想在床上多躺一會兒時,保爾平靜地回答更想躺在床上。「而在同樣的情況下,」路德維希回憶道,「我沒說實話(說的是想起床),因為我害怕周圍的人對我有不好的看法。」
奧托·魏寧格(1980-1903)
路德維希自殺念頭的緣起,更可能是受「魏寧格崇拜」的影響所致。奧托·魏寧格是一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他在《性與性格》中系統論述了自己反女性論(misogyny)和反猶主義的思想。弔詭的是,魏寧格本人既是同性戀又是猶太人,根據他自己的觀點,他甚至無權活著。
1903年10月4日,《性與性格》出版的一年後,魏寧格因絕望自殺於維也納的貝多芬故居。《性與性格》因此獲得舉世矚目,「魏寧格崇拜」誕生。在當時的維也納人眼裡,魏寧格的自殺是其書中論證的邏輯結果,他因而成為戰前維也納的一個爭論焦點。他的自殺,沒有被視作對苦難的怯懦逃避,而是被視作「一種倫理行動,一種對悲劇結論的勇敢接受。」
魏寧格對路德維希的影響,還體現在「才能與天才」這一概念層面。魏寧格認為,依據康德的道德法則,誠實是不可違背的責任,所有男人都具有發現自身擁有的任何天才的途徑。擁有天才不只是高貴的抱負,它是一條絕對律令。若不能讓自己免於肉慾和塵世的慾望——那麼他根本無權活著。唯一值得過的生活是精神生活。
邏輯和倫理根本上是一回事,它們無非是對自己的責任。天才是最高的道德,因此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By 魏寧格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九歲
而對於路德維希來說,十四歲之前的他都安心於這種感覺:天才包圍著自己,自己沒有天才。也就是從十四歲、即1903年開始,路德維希開始羞恥於自己不敢自殺,羞恥於自己不直面一個背後的聲音: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是多餘的。這也就意味著,年輕的維特根斯坦接受了這條魏寧格曲解的康德律令,全盤接受了其恐怖的嚴厲。
3
魏寧格對維特根斯坦的影響至深,直到20世紀40年代,他還會向學生推薦魏寧格的《最後四件事》和《性與性格》。維特根斯坦說,「無論魏寧格有什麼毛病,他是真正寫了自己的麻煩的人。」
《性與性格》2003年版
而對年輕的路德維希來說,他的麻煩的解決則要指望伯特蘭·羅素。還在曼徹斯特的時候,他偶然讀到了羅素的《數學原則》,並為如何解決「羅素悖論」而深深著迷。可以說,一股來自哲學的衝動抓住了他,並「把他拽進了哲學」。羅素後來這樣回憶初識維特根斯坦時後者的言論:
……他說喜歡哲學的人會做它,別的人不會,到此為止了。他的最強烈衝動是哲學。
也因此,在其後的曼徹斯特時期,哲學是自己最強烈的衝動這件事使路德維希深受折磨。他確實相信,人應當——像他父親、他哥哥漢斯和一切天才那樣——是衝動的動物。但路德維希也具有幾乎壓倒一切的責任感——對他父親的、自己應當從事工程學的責任感,而且易於產生反覆的極度自我懷疑。
伯特蘭·羅素(1872-1970)
終於,1911年底,路德維希下定決心去劍橋,問學於羅素門下,以確認自己的哲學天賦。而羅素向他要「一點成文的東西」以輔助判斷,經過一個假期,路德維希拿來了自己的手稿——真正的轉折點也由此到來——手稿「非常好,比我的英國學生寫的好得多」,羅素這樣告訴告訴奧特琳夫人 ,「我一定會鼓勵他。也許他會做出大事。」由此,路德維希成為羅素的愛徒,名揚整個劍橋。羅素對維特根斯坦的評價也成為對其天才的一個經典定義——
……也許是我所知道的傳統觀念里的天才的最完美範例,激情、深刻、強烈和強勢。
維特根斯坦後來告訴大衛·品生特,羅素的鼓勵使他確定得以獲救,並結束了他九年的孤獨和痛苦。終於,路德維希克服了極度的自我懷疑,快樂地聽從了自己最強烈的衝動。因為他堅信,如果一個人最強烈的衝動是作曲(就像貝多芬那樣),而且如果完全沉溺於這衝動能夠寫出崇高的音樂,那麼他不只有權聽從衝動而行動,他還背負著這麼做的責任。
這就是「天才之為責任」。
#以下為私貨部分#
4
從另一個層面上講,所謂的「天才之為責任」,選擇,可能比努力、比衝動、比才能更重要。
按照風口論/賽道論的觀點就是,在正確的時間進入正確的市場。
事實上,維特根斯坦可能就選擇了一個正確的賽道——去劍橋,做羅素和摩爾的接班人。
正因此,他得以安心放棄工程學,出版《邏輯哲學論》,憑此獲得博士學位,在劍橋獲得教職,凡此種種。
《邏輯哲學論》1998年版
也因此,半路出家的他得以被格雷林(AC Grayling)譽為「可能是哲學中最後一位不遵循下列慣例而變得有名望的人物,即接受嚴格、正統的學院教育方式乃是被哲學界真正認可的一個條件。」
當然,單從文本本身來看,這個論述難免要受到質疑——畢竟,如果要做一個真正的維特根斯坦分子,那就應當從未當職業哲學家,但也從未停止嚴肅和深刻地思考哲學問題。
維特根斯坦不是真正的維特根斯坦分子,畢竟,這個世界上處處都是悖論。
5
關於誠實。因為誠實,所以清晰。
一個人應當誠實。這是一種康德式的絕對律令,也是個人完善的必然。
因為需要誠實,所以一個智性誠實的人不必也不可能相信宗教學說的字面意思為真。這是叔本華的觀點。
因為需要誠實,所以要拒絕政治——一個人為了隱藏他之所是和他自己的無知而做的事情。這是克勞斯的觀點。
因為需要誠實,所以道德規範也是值得憎恨的。因為道德應當基於忠實(integrity)、基於真實面對自己及自己的衝動——來自於自我內部,而非規則、原則和責任從外部強加。這是維特根斯坦的觀點。
就產品而言,則應當是清晰地傳遞產品價值。這是一條命題,不論證。
6
因為誠實,所以需要坦誠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貪嗔痴慢疑,面對人生的苦集滅道,從而尋求成為另一個自己,或者說、真實的自己。
年輕的的維特根斯坦溫順、乖巧,願意犧牲真相;成年後的維特根斯坦,強勢、支配性、毫不妥協,固執己見到了不近情理的程度。從前一個維特根斯坦奮力轉變為後一個維特根斯坦,是貫穿路德維希一生的一場鬥爭。
從喬達摩·悉達多到釋迦摩尼,是覺悟者之路。
從希望超越自我——成為完全不同的我,到做真實的自己,這是一條摒棄絕望之路。這是克爾凱郭爾的觀點。
就產品而言,則是突破產品邊界的大冒險。
7
對維特根斯坦歷史地位的探討。
借用儒家的衡量標準,維特根斯坦的地位更接近韓愈式的「一代文宗」,而非孔子式的「萬世師表」。「天不生夫子,萬古如長夜。」這句話可以用在蘇格拉底身上,卻很難說可以用在維氏身上。
也許是因為時間。畢竟20世紀剛過去不久。
也許是因為狹隘。羅素說,「對於廣泛地探索世界,他沒有充分開闊的好奇心,或充分的願望。」
也許是因為對於自身影響力的刻意忽視。就做帝王師這個角度而言,維特根斯坦顯然更願意去做第歐根尼,而非亞里士多德。
也許是對事功的忽視。可以說維氏自己狹隘。也可以說是這條標準本身的狹隘。以三不朽的標準去衡量,他確實僅缺「立功」一項了。
也許這本身就不重要,他臨終前已給自己寫下結語:「告訴他們我過了極好的一生。」
8
顯示和說出是有區別的。
在《邏輯哲學論》的結尾處,維特根斯坦說:「對於那些不能言說之物,我們必須保持沉默。」
而在言說終止之處,世界將顯現其自身。
言語之物 無須記取
如果能生活在沒有語言意義也失去意義的世界裡該有多麼美好啊——田村隆一《歸途》
#關於本書及版本#
9
關於本書。直接選錄(copy)相關介紹如下。
作者瑞?蒙克(Ray Monk),南安普頓大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數學哲學、分析哲學的歷史,並長期致力於哲學家專記寫作。1991年蒙克因《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獲得達夫?庫珀獎。
來自知名哲學家陳嘉映的推薦語——蒙克的《維特根斯坦傳》豐富、深入、好讀,公認為維特根斯坦的最佳傳記。在我看,實是思想家傳記中少見的佳作,不僅向我們展現了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深刻的靈魂生活,而且有助於我們理解他的哲學思想。譯者王宇光中英文俱佳,不辜負原著。
10
關於版本。
目前有兩個中文版本。都為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也都是王宇光。
2011年版為平版,2014年版為插圖版。相比2011年版,2014年版的頁數從674頁漲到了931頁,定價則從79元飆升到了168元。譯文內容基本沒有變化。
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版在豆瓣閱讀有電子版(目前僅豆瓣閱讀有),價格為紙質版價格的一半左右,正文無誤、注釋俱在,豆瓣閱讀還可實現在線標註、全文檢索、複製選中段落等功能,非常值得安利。
首次閱讀推薦購買豆瓣閱讀電子版,收藏推薦2014年插圖版。
《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豆瓣閱讀主頁頁面
推薦閱讀:
TAG:維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 | 讀書筆記 | 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