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的崛起之獨立之路
01 芬蘭議會的重啟
1853年10月至1856年3月,俄國忙於與英、法、奧斯曼帝國及薩丁尼亞四國同盟交戰,即,克里米亞戰爭。這是俄國佔領芬蘭以來,芬蘭境內唯一一次發生的戰爭,還與芬蘭本身沒有任何關係。結果俄國死亡人數達40多萬,戰敗求和。很長一段時間裡,俄國無暇多顧及芬蘭內部日益見長的民族運動。
克里米亞戰場上的失利,讓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強烈意識到獨裁專制下的俄國,已遠落後於它的西方鄰國,處於一個危險的境地。於是發動了俄國史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改革,其中包括促進地方自治,實施兵役制,修改司法等,以謀求俄國的近代化革命。
1863年,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芬蘭召集議會,賦予芬蘭議會更多的自治權,並倡導議會應定期舉行(芬蘭議會的成員都是芬蘭人)。這是自亞歷山大一世於1809年在芬蘭召集的波爾沃議會以來,停歇了近半個世紀的芬蘭議會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積極的立法工作從此正式在芬蘭興起,標誌著芬蘭的政治生命進入了新紀元。
02 芬俄矛盾的激化
1872年的芬蘭議會選舉上,更多的議會成員分別加入了基於支持兩種不同語派的兩個黨——芬蘭語黨與瑞典語黨,而另一個自由黨的勢力則日漸衰落。(很多芬蘭語黨的第一代成員的母語是瑞典語,由於深受約翰斯·內爾曼(Johan Vilhelm Snellman,1806-1881)的芬蘭語總動員的影響,而支持芬蘭語,很多人都是後期自己學習了芬蘭語。他們是執意支持做芬蘭人自己的一群人,「瑞典我們不(再)是,俄羅斯我們不想變成,讓我們做芬蘭(自己)吧!」就是他們的箴言。瑞典語黨的成員大多都是祖籍瑞典,試圖維護瑞典語地位的人士。兩黨一直衝突不斷。)
1878年的徵兵法案,讓芬蘭還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支軍隊。
- 「俄羅斯化」政策的前奏
1881年,亞歷山大三世襲得俄國皇帝位,逐漸意識到芬蘭的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出現芬蘭割據的局面,對俄不利。隨即發布通告:芬蘭的貨幣、習俗、郵政系統一併將與俄帝國同行,但尚未具體實施。
1882年,俄總督宣布芬蘭議會有權力制定法案,但在憲法與軍隊問題的修改法案上,只有俄皇有最終決定權。
- 第一時期的壓迫(1899-1905)——「俄羅斯化」政策的首次實施
1899年,俄皇尼古拉斯二世(亞歷山大三世的兒子)發表二月宣言,其中內容包括:
?? 俄貨幣與郵票是唯一允許使用的;
?? 俄語作為唯一行政官方語言(1900年,芬蘭270萬人口中只有約8000人是俄羅斯人);
?? 俄東正教作為國家教會,誘導東正教徒為路德教會服務屬於違法行為;
?? 新聞媒體需服從俄審查制度;
?? 芬蘭軍隊服從俄兵役管理支配;
二月宣言的目的非常明確,即,剝奪芬蘭議會的權力、廢除芬蘭大公國的自治權。這次是「俄羅斯化」政策的具體實施起點,當時的芬蘭大公國總督——俄籍人士——尼古拉斯·伊萬諾維奇·包布里索夫(Nikolai Ivanovich Bobrikov),成為該政策的執行人。他不僅勒令禁止自由言論,而且解除了上千名芬蘭籍官員的職位,任命俄羅斯人替代。1903年,他還正式擁有了獨裁權。這一系列的政策,把芬蘭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
1904年6月16日晨,29歲的芬蘭公職人員尤金·紹姆曼(Eugen Schauman)站在參議院的階梯上,舉起一支棕褐色手槍,瞄準前方61歲的俄總督包布里索夫連開了三槍,接著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心臟,自殺身亡。
事發突然,當天還不能確定包布里索夫是否已經死亡的消息,芬蘭民眾剛開始還處於憂慮與默哀情緒中,不久大家抑制不住興奮之情,開始聚眾慶賀。當第二天凌晨1點,宣布包布里索夫正式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芬蘭民眾再也無法剋制激動之情,奔向大街,大聲歡呼雀躍。俄當局如何能忍受這種陣勢,隨即出動警方,以「動機不明的歡慶」罪名,抓捕了許多人。儘管俄當局實施了更嚴格的審查措施,但是芬蘭民眾的各種針對「俄羅斯化」政策的抵抗運動依然頻發不窮。
此時的俄國還正忙著與日本人交戰(日俄戰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殫精竭慮地與日本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上的影響力。戰爭期間,即1905年1月22日,俄國本土又爆發了一場內部革命,15萬人在一名俄東正教牧師的帶領下當街遊行,向俄皇尼古拉斯二世請願,希望他傾聽民聲。8個月後,日俄戰爭以俄國戰敗告終。
俄國的內外交困給了芬蘭創造了一個短暫的喘息機會,第一階段的「俄羅斯化」政策暫時被迫擱置。
1906年,芬蘭議會發動了一次歐洲歷史上非比尋常的大變革,舊時的四議院制被廢,成立了全新的單院制立法主體,賦予民眾普選權。芬蘭是整個歐洲賦予女性議會選舉權的先驅。
- 第二時期的壓迫(1908-1917)——「俄羅斯化」政策的再度實施
1908年,俄皇捲土重來,再度對芬蘭強行推行「俄羅斯化」,矛盾激化到了頂峰。芬蘭的民族抵抗運動更是掀起了新的高潮,其中包括秘密組織的芬蘭精英輕騎兵運動(J?ger Movement,該運動是一群芬蘭大學生及芬蘭中上階級人士自願加入去德國受訓的芬蘭義士,被稱為精英輕騎兵。德國支持該運動,是希望芬蘭能夠掙得自己的主權,用以削弱俄國的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捲入戰爭,俄皇的「俄羅斯化」政策被迫再次停滯。
03 獨立的東風(俄國內亂)俄國皇權長久以來的腐敗與無能,造成並積壓了大量人民內部矛盾。「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不分地域與國界。1917年,俄國先是爆發了二月革命,隨後爆發的十月革命徹底推翻了俄封建帝制,布爾什維克掌權。芬蘭終於迎來了走向獨立的這場東風。
04 宣布獨立
1917年12月6日,芬蘭議會在P.E. Svinhufvud (1861–1944)的領導下宣布獨立。蘇維埃領袖列寧同志,簽署認可了芬蘭獨立宣言。
大量資料與文獻陳述(也是芬蘭學校教授的),列寧之所以同意芬蘭獨立的原因,是因為他希望或者確信芬蘭也將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如此以來將最終引導芬蘭主動回歸蘇維埃聯盟。當時的芬蘭議會內部,的確已出現左右兩翼黨派的政見紛爭。請看下期保衛主權。
推薦閱讀:
※芬蘭設計——Iittala橫跨半個世紀的經典與它的設計師們
※帶你逛芬蘭||赫爾辛基:這個城市到底有多適合移民?
※食堂の女人,治癒標配
※芬蘭的崛起之民族的覺醒
※留學體驗 旅行篇の芬蘭
TAG:芬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