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會說謊
英國十七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發現了一個現象,一個貴族和一個平民如果在一起做生意,那麼,最後總是平民佔優勢,貴族則吃虧。但是貴族卻能處於貴族的階層,而平民很難進入貴族的階層。通過深入的觀察分析發現,原來一個貴族和一個平民做生意的時候,貴族總是秉承公平和誠實的原則,而平民則總是在交易中尋找各自漏洞和破綻。這樣,貴族就處處被動,最後吃虧,而平民因為抓住了這些漏洞和破綻,就處處佔有優勢,最後總能佔有更多的利益。
但是,當一個貴族階層對陣一群平民階層的時候,由於貴族階層彼此都很講信譽、誠實對待,這樣貴族之間就形成了一個有效合理的結構體系,這個結構體系在運作中就能產生巨大的力量。但是,一群平民階層的人組合在一起,單個都很聰明,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間都堤防著,沒有相互的信任,不能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能量就不能很好發揮出來。於是,當這兩個群體對陣的時候,貴族階層就通過自己的體系將平民階層鬆散的個體打敗了。到了最後,就是貴族仍舊是貴族,平民則很難進入貴族這個階層。
這種狀況與部分華人在美國社會中的狀況也有些相似。部分華人利用自己的小聰明,發現美國社會的一些規則漏洞,於是,就利用這些漏洞去為自己掙利益,也得到了一些利益。而美國的很多白人則老老實實的遵照規則去做事情,不敢去利用規則漏洞去為自己掙利。這讓白人認為這些華人不誠實,就拒絕和他們做更深層次的交往,這也讓他們很難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
我們告訴孩子要做誠實的人,不是因為誠實的人不受到傷害,而是因為做一個誠實的人,你就可以很坦蕩的面對一切。同時,你就能通過自己的誠實行為去尋找同樣具有誠實品格的一幫群體。你們就能因為彼此的誠實品格,而建立一種堅固有效的體系,形成你們的力量,在這力量中,你才能很好的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很多人認為孩子天生不會說謊,這是一種錯誤和想當然。如果不明白兒童心理學和行為學,不懂得進化理論,在討論孩子誠實和說謊這些問題的時候,一開始就會走錯誤的方向,此後的所有一切的觀察和思考就不可能正確,也就不可能有效的和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就無從談到幫助孩子正確、健康的成長。
孩子天生就會說謊,這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要從一種非常脆弱無助的狀態慢慢長大,在這十幾年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隨時會受到傷害。在受到傷害時,為了保護處於弱小狀況的自己,孩子就進化出了敏銳的觀察和說謊的能力。這是一種從遠古時期就留存下來的自我保護本能,而不是一種壞的品行。
按照進化論的原理,孩子說謊是一種優勝,而不是劣汰。在遠古時期,人類自身之間常常是以很小的群體一起生存。要面對天災、猛獸,還有彼此群體之間的戰爭,大人尚且難有安全的生存環境,小孩的生存環境就更險惡。當嬰兒出生之後,毫無生存能力,他需要討好母親,以獲得乳汁;當食物不足時候,他需要討好大人,以分得一點食物。在惡劣的環境中,這些乳汁和食物將決定孩子的存活問題。除了食物之外,孩子還需要大人提供幫助,以保護他在幼年時期不受外界的猛獸、人等的傷害。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提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來與大人進行交換,只有微笑和討好能獲得大人的關注和保護,在這過程中,孩子會加入說謊以增強微笑和討好的力度。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需要說謊來與群體的其他成員交手,以獲取自己更大的利益。外出打獵也是一種需要說謊的事情,只不過這次說謊要去欺騙的是他們的狩獵對象。
這種孩子的本能在那些留守兒童傷害案中都無一例外的表現出來。如果懂得了兒童的這些心理學和行為學的知識,明白兒童具有的本能狀況,很多兒童傷害案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只是因為人類已經進化到現在這種形成了體系,並且這種體系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之後,人類已經解決了生存和溫飽問題,就不再需要這樣說謊了。同時,因為這些複雜、龐大的體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參與,才能運轉和產生巨大的效能,而要讓著許多的人一起參與,就必須構築一個彼此可以溝通和信任的評價體系,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就作為這樣合作的一個標準被了提出來。
所以,誠實作為美德這是以道德的評價將他固定起來,但實際上他的產生不是為了美德,而是為了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發現他的重要性,並不斷將他提升,最後以美德的評價將他變成道德的範疇。
當我們認識了誠實的實質之後,就不會對孩子的說謊進行批評,也不用過多的去對孩子的誠實做一種優點進行表揚。而應該關注孩子為什麼說謊,孩子為什麼誠實,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說謊,什麼情況下誠實。
很多家長把孩子說謊當成一種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只要發現孩子說謊後,就會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有些家長還會一些極端的手段來懲罰孩子的說謊行為,這讓孩子的說謊行為變成了一種罪惡化符號。這樣對待孩子說謊的行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於就根本沒有弄清問題的實質。如果要很好有效的解決一個問題,但是你連問題的實質是什麼都沒有弄清楚,把問題的性質都給弄錯了,你可能徹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首先應該給說謊這個行為摘去罪惡化的這個帽子,將說謊定義為一個中型的詞語和行為。這樣,我們就不再把孩子的說謊當成一種壞的習慣,只會把孩子的說謊當成一種行為表現來對待。
當孩子感覺到危險和有壓力的時候,他就會有說謊的衝動,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他覺有能夠保護他安全的人和事出現的時候,這個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親、老師或者任何他在當時認為能夠讓他得到安全的人,那麼,孩子就會說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找到了可以給他提供安全保障的人時,孩子就會誠實的說出內心的實話。在這裡面我們應該注意一個關鍵點,那就是孩子認為可以給他提供安全保障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是真實的能夠給孩子提供安全保障的人,而是孩子自己認為可以給他提供安全保障的人,這是孩子自己主觀的認識。注意!孩子認為的這個保護人可能會說成為傷害孩子的潛在源,這在留守兒童中表現最為明顯。
孩子也會看著大人之間說謊,但是孩子能判斷出大人之間的這種說謊跟孩子在感覺到不安全的時候說謊一樣,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產生的行為,這對孩子不會有影響,(記住,我在這裡只是定義為這對孩子不會有影響,而不是定義為不會對孩子有壞的影響,即這是一個中性化的詞語,)那只是和他自己的本能行為一樣。但是大人的另外一種行為會對孩子有影響,那就是大人在和孩子的交往中,給予孩子的承諾不能兌現,這就是傷害了孩子的利益。孩子會在這裡面發現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強權可以指定規則,也能改變規則,說謊是一種特權和力量的表現。這樣,孩子有時候說謊並不是因為感到危險和不安,而僅僅是為了展示自己的特權和力量。
孩子會在兩種情況下表現誠實,一種情況是當孩子覺得很安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他會將自己的內心真實的展現出來;另外一種是在強權和權威震懾下不敢說謊,比如在嚴厲的父母親面前,在老師面前,在他認為很厲害的人面前。
不要去指責孩子說謊的行為,否則孩子會用另外的謊言來應對你,同時慢慢對你關閉心扉。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將問題封存,讓它慢慢的在下面發酵,形成隱患。孩子也會在你的指責中感覺你不能看懂他的內心需求,就會慢慢的對你築起高牆,將你擋在外面,這無助於事情的解決。
孩子還會在另外兩種狀況下說謊,一種是孩子為了單純的討好你,另外一種是孩子心裡有了他自己的小秘密。這兩種狀況下孩子也會說謊。因為這是一種甜蜜的善意謊言,也是帶有愛和親情的溫馨。這種情況下大人只需要和孩子一起去演戲,就在這演戲和嬉笑中去感受這包含親情的甜美時光就是了。
由於心理學、行為學研究的滯後,就會產生很多錯誤的觀念,很多錯誤的觀念也沒有能夠得到及時的糾正。在錯誤觀念的引導下,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把說謊的行為先入為主的污名化、罪惡化,然後以此去看待孩子的說謊行為。
我有一個朋友,她和先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修養,夫妻倆知書達禮,溫文爾雅。她們有一個女兒,孩子在讀初二,學習成績優異,和同學相處也很融洽。
最近一段時間,她被孩子的一件事情弄得很是煩躁。
她說,事情是這樣的,以前孩子上下學總是和院子里的另外一個女同學一起,有時候也在一起做作業,兩個孩子的成績在班上都屬於前幾名,但最近一段時間孩子都是單獨一個人上學放學和做作業。她們也沒在意,僅僅是隨便問了一下,孩子告訴她們說她自己一個人走時間更好安排。因為她們夫妻倆平時對孩子的管教上是既嚴格又寬鬆,所以對於孩子的決定就沒有再去做深入的溝通。直到前天,她正在上班,接到老師的電話,讓她到學校去,說孩子和平時一起上下學的那個同學鬧矛盾,在教室里激烈的吵了起來。兩個孩子都哭了,老師也給她們調解了。但是為了孩子們後續的心理疏導工作,老師還是通知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她匆忙的趕往學校,見到了孩子,也見到了孩子的同學和她媽媽。看到兩個孩子還淚眼模糊的樣子。她和對方同學的媽媽都彼此自責,相互的賠禮道歉,同時安慰著兩個孩子,說著兩個孩子一起上下學、一起做作業的事情,說著以前孩子之間的友誼。總是,就是講著孩子之間要友愛團結等大道理。覺得說得差不多了,就各自帶著自己的孩子回家了。
回到家後,她再次心平氣和的詢問孩子今天這件事情,以及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經過她的的開導和安慰,孩子終於斷斷續續的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原來,兩個孩子在鬧矛盾之前的最後一次一起做完作業的時候,她的孩子沒注意將同學的錯題本收到自己的書包里。因為第二天要月考,孩子回到家裡後又繼續拿出書本出來複習,這才發現把同學的錯題本錯拿了,其實這也沒關係,只要第二天拿去還給同學就是了。但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陰差陽錯,那天晚上孩子複習得很晚才上床休息,課本什麼的都攤在桌子上沒收。第二天起來,洗漱吃飯,聽英語,之後匆匆忙忙的收拾桌上的課本直奔學校。到了學校打開書包才發現,同學的錯題本沒有帶來。更湊巧的是,當天的月考有一道數學題就是同學錯題本上不熟悉的一道題目。她的同學正是因為這道題目沒做對沒考好。於是,她們的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同學認為如果孩子第二天能將錯題本拿來,那她就能在早上考試之前及時的過一下錯題本,那道不熟悉的考題就能做好了,成績也就不受影響了。孩子認為自己雖然有錯,但自己也不是故意的這樣做的。雙方都有些怨言,這怨言越說越混亂。同學說什麼孩子是故意收錯她的本子的,就是為了讓她考試受影響。孩子說什麼同學考不好推卸責任。到最後兩個孩子都變成了為生氣而生氣,為吵架而吵架,就這樣鬧起了矛盾。
這位朋友說,她又安慰和開導孩子,告訴孩子心胸要開闊,說同學因為考不好,所以心情不高興,而且這也的確與錯題本有關係,所以要理解同學的心情。又講了同學之間要友愛團結,不能小肚雞腸,也不要動不動就鬧矛盾。總之,就是講大道理給孩子聽。
這位朋友說,雖然她們都說了很多這樣的大道理,也覺得只有這樣說才是正確的,因為平時她們也都是接受這樣的觀念和信息。但是,她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對勁,可是到底是哪些地方不對勁呢?她也說不出來,就是覺得不對勁。
同時她也很自責。當孩子這麼多天都是一個人上下學的時候,她們雖然看到了變化,但是只是簡單的問了孩子一下,在孩子一句簡單的敷衍之後就沒有再去過問。現在想起來,當時自己真的太粗心了,居然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對的苗頭。
這位母親很是自責,同時也感覺心裡隱隱作痛,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來幫助孩子,覺得自己也能幫助孩子,但是又覺得自己的這些幫助沒有做到點子上。同時又覺得孩子出了這樣的事情,撒謊不和她們大人講,又有些生氣和失落,覺得孩子用一堵牆將父母隔絕在她的心扉之外,不讓父母進入她的世界。當時,這位母親的心情非常複雜,也非常焦慮和無助。
我問這位朋友,你們平時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很嚴,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完美?
這位朋友說,是的。我們對他要求是很嚴格,什麼事情都要盡最大的努力,做到完美,所以才能取得好的成績呀。而且孩子平時也很懂事,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們大人操心,自己就很自覺的做好了。
我說,你們認為說謊是一種不好的品行,而且深惡痛絕,也把這樣的理念傳遞給孩子了?
這位朋友瞪大了眼睛看著我說,說謊難道還會是一種好行為嗎?當然是一種不好的行為了,這個道理我們當然要讓孩子懂得。所以,當感覺到孩子對我們說謊的時候,我們才會很生氣。
於是我就從進化論的角度開始給她講解了孩子說謊的原因以及誠實的本質。
我說,按照進化論的原理,孩子說謊是一種優勝,而不是劣汰。在遠古時期,人類自身之間常常是以很小的群體一起生存。要面對天災、猛獸,還有彼此群體之間的戰爭,大人尚且難有安全的生存環境,小孩的生存環境就更險惡。當嬰兒出生之後,毫無生存能力,他需要討好母親,以獲得乳汁;當食物不足時候,他需要討好大人,以分得一點食物;甚至在極端情況下,他需要討好大人,以免被大人吃掉。在惡劣的環境中,這些乳汁和食物將決定孩子的存活問題。除了食物之外,孩子還需要大人提供幫助,以保護他在幼年時期不受外界的猛獸、人等的傷害。孩子在這個階段,不能提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來與大人進行交換,只有微笑和討好能獲得大人的關注和保護,在這過程中,孩子會加入說謊以增強微笑和討好的力度。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他需要說謊來與群體的其他成員交手,以獲取自己更大的利益。外出打獵也是一種需要說謊的事情,只不過這次說謊要去欺騙的是他們的狩獵對象。
只是因為人類已經進化到現在這種形成了體系,並且這種體系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之後,人類已經解決了生存和溫飽問題,就不再需要這樣說謊了。同時,因為這些複雜、龐大的體系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參與,才能運轉和產生巨大的效能。而要讓著許多的人一起參與,就必須構築一個彼此可以溝通和信任的評價體系,於是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就作為這樣合作的一個標準被了提出來。
很多家長把孩子說謊當成一種深惡痛絕的壞習慣,只要發現孩子說謊後,就會進行嚴厲的批評,甚至有些家長還會用一些極端的手段來懲罰孩子的說謊行為,這讓孩子的說謊行為變成了一種罪惡化符號。這樣對待孩子說謊的行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於就根本沒有弄清問題的實質。如果要很好有效的解決一個問題,但是你連問題的實質是什麼都沒有弄清楚,把問題的性質都給弄錯了,你不可能徹底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首先應該給說謊這個行為摘去罪惡化的這個帽子,將說謊定義為一個中性的詞語和行為。這樣,我們就不再把孩子的說謊當成一種壞的習慣,只會把孩子的說謊當成一種行為表現來對待。
當孩子感覺到危險和有壓力的時候,他就會有說謊的衝動,這是為了保護自己。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他覺有能夠保護他安全的人和事出現,這個人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親、老師或者任何他在當時認為能夠讓他得到安全的人,那麼,孩子就會說謊;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找到了可以給他提供安全保障的人時,孩子就會誠實的說出內心的實話。
誠實作為美德這是以道德的評價將他固定起來,但實際上他的產生不是為了美德,而是為了合作。在合作過程中發現他的重要性,並不斷將他提升,最後以美德的評價將他變成道德的範疇。
當我們認識了誠實的實質之後,就不會對孩子的說謊行為進行批評,也不用過多的去對孩子的誠實做為一種優點進行表揚。而應該關注孩子為什麼說謊,孩子為什麼誠實,以及在什麼情況下說謊,什麼情況下誠實。
聽完我的這番言論,這位母親目瞪口呆,一副如夢初醒的樣子。
我能感覺到她內心深深的不安,於是我安慰她說,孩子之間產生一些矛盾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經歷。出現問題不可怕,只要去認真對待,找准了問題的實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壞事反而能變成好事。
當初發生這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可能也沒有把這件事情當回事,只是把它當成了好朋友之間的一點小矛盾,覺得自己能夠很好的處理。同時,潛意識裡,孩子還是認為自己有錯在先,畢竟是自己的疏忽大意將同學的錯題本拿錯又錯過了歸還的最佳時間,以至於讓同學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但是因為平時你們對她要求完美和嚴格,而她拿錯錯題本並且忘記及時歸還,這在你們的眼裡面就是一種粗心和有瑕疵的行為,讓你們知道後,這會被你們批評。所以孩子不願意讓你們知道這件事情,以躲避你們的批評。
我說,如果當初孩子第一時間告訴你們,她拿錯了同學的錯題本又沒有及時的歸還,以至於影響了同學的考試成績,你們會批評孩子嗎?
孩子母親說,嗯,會要孩子以後細心一點,會批評。但是今天和你交流之後,就不會這樣做了。
我接著說,但是隨著兩個向朋友之間因為這件事情的發酵和不斷失控,孩子已經感覺到不妙,但是又不知道怎樣去解決,這已經超過了孩子能夠掌控範圍。那段時間孩子的內心一定很焦慮和痛苦,也很無助。但是孩子還是選擇隱瞞,而不是尋求父母的幫助。即便當你們問到她的時候,她也用謊言來搪塞你們。因為孩子害怕你們責備她,孩子感覺不安全,她不認為你們會和她一起去分擔她的壓力和痛苦。
對孩子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孩子會因為大人過於嚴厲的要求而受到傷害。
孩子不會有大人的時間、空間的準確概念,孩子的思維還處於發散性的階段,不像大人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結構和體系。大人會認為事情發生了,早處理晚處理都要處理,事情拖延下去還得去面對,孩子沒有這樣的概念。所以,孩子因為不知道這樣的道理,採取拖延的形式,讓事態一步步的失控,最後以激烈爭吵的形式爆發出來。
大人不也長做錯事情嗎?所以大人應該以一種平和、包融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的錯誤,並把孩子的錯誤當成孩子成長所必須的經歷和成果,讓孩子在錯誤中去學習。孩子出現錯誤就已經讓孩子很緊張了,所以不需要過多的糾纏在孩子的錯誤上面。跳過那個所謂的錯誤,大人只需要提供幫助來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千萬不要有是非必須分明的錯誤概念,這樣的思維會將人綁在僵化的牛角尖上,讓時間和精力糾纏在細節之末上,反而忘記了最根本的目的:將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父母提供幫助的時候,不需要以對或者錯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這件事情,父母只需要讓孩子覺得可以進入父母的心扉,在裡面得到庇護和修整,孩子就會敞開自己的心扉,向父母訴說這一切。你們只需要用同情和理解的心態讓孩子對著你們傾訴、哭泣,安慰孩子。等孩子傾訴哭泣完了,事情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之後,你們就可以一點一點的和孩子去理清事情的頭緒。
問孩子,這件事情是不是讓你很傷心?
孩子可能會說,是的,很傷心。
問孩子,你傷心是因為你很看重你們之間的友誼,是嗎?
孩子可能會說,是的。
問孩子,你覺得你很看重這份有妞,同學是不是也很看著這份友誼?
孩子可能會猶豫。
這個時候,你就要會引導了。你要說,你們一起上下學、一起學習,這就是你們都很看重這份友誼的表現。另外,那天你們吵架哦,你很傷心的哭了,她也很傷心的哭了。如果她不珍惜這份友誼,你覺得她會這樣傷心的哭嗎?
孩子可能會想明白,會說,嗯,我感覺她也很珍惜這份友誼。
你再問,既然你們都很珍惜這份友誼,那如果因為一次吵架就失去了這份友誼,你覺得可不可惜呢?
孩子會慢慢思考的。
通過這樣不停的問答,一步步的進入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知道彼此的珍惜,讓孩子一點點的化解掉心結,最後再重拾彼此的友誼。問題解決了,孩子就又得到進步了。
最後,我告訴我的這位朋友,不要害怕孩子之間鬧矛盾。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反而是讓孩子鬧幾次矛盾最好,因為孩子可以在這矛盾中去學習如何看待矛盾,處理矛盾。同學之間是最好的彼此陪練的好夥伴。
這位母親頭腦非常靈光,聽了我說的這些道理之後,馬上就理解了。
後來,這位母親用我告訴她的這個方法去和孩子溝通,解開了孩子的心結。兩個小朋友又像以前一樣一起上下學一起學作業了。孩子的心態也變得更平和,他們對孩子的心態也變得開放、包融和平和起來。
現在很多電視節目會做一些心理訪談節目。有一次我看見有一個節目說一個小男孩不愛上學,經常逃課去網吧,還經常說謊。父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就是不學好。沒辦法,最後通過電視台來到節目現場,尋求專家的幫助。
這對夫妻是外地進城人員,為了掙更多的錢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平時做生意早出晚歸,沒有多少時間陪孩子。孩子沒有大人陪伴,自己在外面解決三餐,放學之後沒地方玩,就去網吧上網。慢慢的,孩子迷戀上了網吧,開始逃課、不寫作業。老師開始還和孩子的父母經常聯繫,告訴孩子的現狀和問題,時間長了,看著孩子沒有改變,老師也慢慢的很少和孩子家長聯繫了。孩子越來越野,家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哄孩子、罵孩子、打孩子,十八般武藝全用遍了,還是沒有效果。
這個情況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父母身上,父母陪伴孩子時間過少。孩子得不到安全感,感到孤獨無助,進入迷茫狀態,出現了厭學、逃學、迷戀網吧等癥狀。父母親沒有及時的改正,以滿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對安全感渴求,讓孩子不再孤獨無助,而是錯誤的以為用哄嚇、打罵就能改變孩子,所以出現了這樣的結果。
專家登場後,對孩子進行了深刻的思想啟發和教育,告訴孩子,父母親起早貪黑的很辛苦的做生意,很辛苦的運送貨物,沒有時間吃一頓像樣的飯菜,風裡來雨里去,大道理講得很生動感人。又給孩子講了很多偉人在孩子時期在艱苦的環境里刻苦學習,最後成才的大道理,聲情並緒。又給孩子的父母做思想工作,說你們這樣辛苦的做生意,目的不就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嗎?讓孩子更幸福嗎?你們應該多關心孩子,說得孩子的父母不停的點頭。
按照節目的套路,最後環節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當場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和辛苦,表示以後不再逃課,一定要努力學習,認真寫作業,不再說謊,不去網吧上網。孩子的父母也當場表示要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也不打罵孩子。
在很多電視台有很多類這樣的節目,但是僅僅是電視上這樣用大道理泛泛而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去做孩子的心理開導,而不是持續的針對孩子的具體問題和困惑,一條條的去分解,對父母能夠給予的幫助和必須要求做到的事項沒有逐條理清。最後,問題仍然是這些問題,方法也仍然是這些方法,所有的狀態都會回到原點。
這些心理諮詢和開導節目無一例外的都是揮舞起道德的大棒,到處橫掃。但是,他們沒有明白的一個原則:當你揮舞起道德的大棒的時候,你的行為就已經不道德了。
孩子和他們家庭的這個問題還是同樣的需要去道德化,之後才能看清問題的本質。本質就是孩子的父母為了生活,在外奔波,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在這種環境里感到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至於孩子的其他行為都是因為這兩方面的原因所衍生出來的次生行為。解決了主要問題,那些次生行為有些就會自動消失,有些也能在大人的幫助下逐步的解決。
這個家庭的心理問題需要通過好幾次的心理溝通才能完成,但是節目之後,估計節目組又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家庭上去了,而這個家庭的問題又會再次回到原點。
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故事,說的是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父親是個商人,每天非常勤勞的打理著生意,生意也因此一天比一天好。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父親用了各種管教的方法都沒有作用,他還是我行我素,最後居然離家出走,從此了無音信;二兒子勤勞本分,勤勤懇懇,每天幫著父親照顧生意。
一天,大兒子突然落魄的回來了。看到大兒子回來,父親高興極了,馬上殺雞宰羊,大宴賓客,以慶賀大兒子平安回家。小兒子看到父親這樣對待哥哥,心裡有些不滿,於是就去找父親說理。
小兒子說:「父親,我每天這樣勤懇的在家裡幹活,沒有得到你這樣大宴賓客的獎勵,但是大哥不務正業,遊手好閒,離家出走,最後落魄的回來,卻得到你這樣隆重的歡迎和獎勵,這讓我無法接受。」
父親慈愛的看著小兒子說:「兒啦,你每天都在我身邊,讓我知道你從來就沒有丟失。你大哥離家出走,了無音信,現在他回來了,這就像是我重新又得到了一個兒子。」
小兒子聽到父親這樣的話語,也馬上明白了。
就這個故事,我想對上面那個家庭的父母說,你們不要再去關注孩子有這樣活那樣的缺點,你們就當孩子是迷失的羔羊,現在終於又找回來了。你們以一種積極快樂的心態迎接孩子的歸來,然後和孩子一起去面對今後的問題。不要抱怨、不要指責,而是以一種感恩的心,張開雙臂,迎接孩子。
孩子也不要自責,迷失的羔羊終將回歸,勇敢的奔向父母張開的懷抱,在那兒去找到心靈的歸宿和安全,去那兒找到自信和力量,然後再從那兒勇敢起航。
父母親還要教會孩子在遇到自己不能控制的危險狀態的時候學習說謊的能力,並對這種能力進行讚譽。要告訴孩子保護自己是第一重要的事情,首先要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才是身體的安全,最後則是身外之物的安全。為了保護生命的安全,可以讓身體吃虧受傷;為了保護身體的安全,可以讓財物吃虧損失;在生命和身體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可以保護財物的安全,否則就要毫不猶豫的放棄財物。同時,為了保護以上的這些生命、身體、財物的安全,可以對危險源說謊,但是回到家之後一定要給爸爸媽媽說,記住一定是給爸爸媽媽說。
同時,父母在平時要注意孩子的一些反常的舉動,要時不時的和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有什麼危險要及時的告訴父母,要有針對性。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兩種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在發生的初期,孩子往往會基於恐懼或者羞愧而難以啟齒,當孩子最後承受不住壓力或者事態直接暴露出來之後,家長才被動的知道,但這個時候傷害已經很大了,這是家長應當特別要注意的事情。
這兩種傷害就是:校園暴力和性侵。家長重點要做的是事前預防,就是要在平時向孩子講解針對校園暴力和性傷害的相關知識。
對於校園暴力,家長要經常問孩子和班上的哪幾個同學玩得好,是不是組成了小團體,班上其他同學的情況,年級的其他班的情況。特別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常常一個人玩,因為落單的同學常常是校園暴力的潛在受害對象和目標,做到提前預防。同時還要編個故事告訴孩子,說,有小朋友遇到校園暴力後,馬上就給家長反映了,這真是個聰明能幹的孩子,之後家長出面去幫助孩子化解了問題,保護了孩子。這樣講這個故事主要是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參考,孩子聽了家長的這種正面評價,就會積極主動的保護自己,當遇到一點可能的傷害時,就會想到曾經聽到的這個故事,就會尋求大人的幫助。但是如果家長的評價是負面的,那孩子遇到校園暴力時,就會害怕家長因此對自己的負面看法,進而隱瞞,最後讓自己成為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對於性傷害,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一些身體接觸是正常的,哪一些身體接觸是不允許的,如果發生了那種不正常是身體接觸,要馬上走到人多的地方,並在第一時間回到家裡告訴父母,做到提前預防。同時還要編一個故事告訴孩子,說有小朋友遇到不正常身體接觸後,馬上就給家長反映了,這真是個聰明能幹的孩子,之後家長出面去幫助孩子化解了問題,保護了孩子。這樣講這個故事主要是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參考,孩子聽了家長的這種正面評價,就會積極主動的保護自己,當遇到一點可能的傷害時,就會想到曾經聽到的這個故事,就會尋求大人的幫助。但是如果家長的評價是負面的,那孩子遇到不正常身體接觸時,就會害怕家長因此對自己的負面看法,進而隱瞞,最後讓自己成為性傷害的受害者。
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必要的狡猾,這是孩子自我保護和生存能力。
推薦閱讀:
※為了孩子好,現在就收起你泛濫的慈愛!
※幼兒園扎針、喂葯、猥褻,中國的孩子想要健康長大有多難?
※《迪迦奧特曼4》對小孩子有什麼意義?
※在實現孩子「真正牛逼人生」路上你做對了嗎 孩子他爸聊教育 第二期
※10歲兒子欺凌同學被罰跑步上學 美父稱方法「古老直接」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