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錯誤的因果錯覺

案例:一留美女博士後,當地最有名的學霸,從初一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學府讀到博士後,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又拿了個博士後,但雙博士後的她最終被兩個高壯的美國警察押解遣返了回來,沒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葯。看到這則新聞,不少人認為這位女博士後是"讀書讀傻了"、"高分低能",緊接著就開始批評中國的教育體制,或者藉機闡發"讀書無用論"。

因果錯覺:人們總是把時間前後的的兩件事情之前建立「因果聯繫」。把兩個沒有必然關係的事物硬生生地扯在一起,給人一種因果聯繫的錯覺。新聞中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女博士後的精神分裂是由學習造成的。這篇新聞呈現的信息有兩個方面,一是介紹女博士後的學習經歷等基本信息;二是說明她有精神分裂的事實,但不少人就想當然地把這兩者當成了假設因果關係。

其實在輿論場中,有許多假性因果的案例,它總能因現實的一些不合理現象,發酵成為一個公共話題,這位留美女博士後社交障礙的案例,實質上就是給某些特定的行為貼標籤,而這些標籤可以是高學歷,亦可以是"教師"、"醫生"等有爭議的身份。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對個案的批判能否成立,已經不在於個體不能代表群體了,而是這一個案本身的邏輯能否成立,亦即批判對象的行為與原因有無邏輯必然性。但要明白,價值判斷要想有意義,前提是必須建立在事實真相的基礎之上。

可能變數是情感變化過程或者社交困難導致的精神分裂,那麼女博士後的精神分裂真的就是學習造成的嗎?我看未必。顯然,這樣的認知否認了情感變化、社交困難等表現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疾病,把一個小概率發生的正常現象,主觀性地歸結為其它原因。

精神病基因導致的雙博士後學歷,人們的眼球都聚焦在博士後導致精神分裂,那麼也有可能這個女孩天生有精神分裂基因,那麼在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壓力條件下會發作,而正是由於精神分裂的基因的存在導致她在學習當中思維活躍,敏捷,進而成為當地最有名的學霸,從初一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學府讀到博士後,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又拿了個博士後,所以不能排除這個可能。

留美女博士後精神分裂,可以把留學美國作為中介變數,這樣的話女博士後留學英國可能就有沒有精神分裂的情況。或者留學美國的學生有沒有精神分裂,把一個問題引入中介變數,然後分別去驗證,這樣會簡化問題的複雜度。

每個留美博士後的往往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一種學習方案對某類學生很有效,對另一類學生卻沒有效,從而學生個性是調節變數。調節變數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每個留學美國學生的個性不同,學習能力可能不同,有時候遇到學習困難或者社交困難確實很有必要釐清,可能會導致壓力或者心裡障礙最後引發精神分裂。

價值判斷要想有意義,前提是必須建立在事實真相的基礎之上。所以,當我們在藉助留美女博士後的個案,來批判教育體制或者抒發個人情緒的時候,還請讓事實判斷先行。有種實驗可以檢驗這個因果關係的正確性:同樣從北京最好的高校的博士後進而留美拿到博士後的人作為對比,可以清楚的看出這位精神分裂的女博士後是個例,批評中國的教育體制是錯誤的,所有的留美博士後不是都是精神分裂,所有的留美博士後也不都是無所作為,所以闡發"讀書無用論"是錯誤的推測。


推薦閱讀:

卓老闆科學思維必修課01

TAG:科學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