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無人駕駛是變革還是改良

無人駕駛是產業革命

無人駕駛應有自己的路網

無人駕駛的核心是互聯、共享和智能

無人駕駛解放的不僅僅是司機的雙手,更重要的,解放了車本身。

無人駕駛很難嗎?

NASA在幾十年前登月的飛船、向太空發射的無數探測器早已實現了自動航行,民航飛機出去起飛和降落階段也都是自動巡航。這在本質上與陸地無人駕駛車輛沒有區別,都是在沒有人干預的情況下,由機器完感知處理外部和內部信息,完成從A點到B點的行使。在太空、大氣層這樣空曠的環境中,飛行器無需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實現自動巡航、控制早已是成熟的技術。

目前模式下,無人車的難點在與陸地複雜的動態外部環境。城市道路上運行的各種車輛、行人,存在的障礙物,包括車道線、紅綠燈、標識牌在內的各種道路信息,要想完全代替人類,剔除干擾準確感知、處理這些信息,是很有難度的。舉個簡單的例子,路口等紅綠燈時,附近建築物各色的燈光,很容易對於對於依賴攝像頭識別的無人汽車造成干擾和誤判。在有交警指揮的路口,車輛會按照交警手勢而不是紅綠燈的實際情況行使,無人車該如何判斷?

無人駕駛應視為一種產業改良,還是產業革命?

完全按照用機器人模擬人類駕駛,在現有的汽車平台、城市道路和交通規則上實現無人駕駛,充其量只是一種產業改良,而不是產業革命。舉個百度無人車的例子,在傳統汽車上裝上激光、雷達、視覺感測器,在某段道路上躲避動態的障礙物、行人、沿車道行駛、剎車,這更像是一個高級避障機器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

要弄清楚一點,現代汽車是按照方便人類駕駛設計的,包括方向盤、檔位、後視鏡,等等;現在的交通道路網,也是按照人類駕駛的模式布局的,紅綠燈、限速限高標識、車道線、變道提示等等,都是方便人類肉眼查看識別放置的。那麼問題來了,有必要完全按照替代人類的模式,讓無人駕駛汽車去識別分布在複雜現實環境中個各種標識標誌嗎?再舉個路口紅綠燈的例子,人類可以很容易的去辨識路口的紅綠燈和旁邊的霓虹燈光,但對於無人汽車,一定要去模仿人類用機器視覺做複雜演算法計算,最後得出還不是很穩定的結果判斷嗎。實際上,可以簡單的在路口設置一個無線信號發生器,實施廣播路口的紅綠燈狀態信息,車輛靠近路口時,只需簡單的接收這些信息。或者可以更廣域的建立城市交通實施路況信息網,每個車輛作為移動終端接收和發送自身的實時信息,上傳到同意的車聯網交通調度平台,自動分配每個路口的通行信息。

方向盤是在汽車時代發明的,馬車時代需要的僅僅是韁繩和馬鞭,我們不可能套用馬車的結構在構建現代工業汽車;馬車時代走的是馳道,彼時也沒有紅綠燈和車道線的劃分,我們也不可能要求現代工業汽車,行駛在過去的馳道上。

道理是想通的,提到變革,一定是對舊體系的衝擊和破壞,而不是讓新事物適應舊的體制結構。束縛我們的往往不是技術,而是舊觀念舊思想的束縛。城區無人駕駛為什麼難,為什麼不安全,因為要面對各種有人駕駛的動態車輛、行人,這些信息是複雜不規律且難以準確穩定識別的。現在各大汽車廠商利用各種造價昂貴的激光、雷達、視覺去躲避、預判這些車輛和行人信息,反而成為了無人車研發的一個最主要瓶頸了。

另外,無人車識別各種限高、限速、路口標識信息時並不穩定,這導致無人車可以在某段道路上實現無人駕駛,但是難以大範圍城區實用化。因為這些標誌是方便人類肉眼查看設計的,而不是方便機器人識別設計的。機器人一定要用機器視覺費心費力的去識別人類擺放的各種千奇百怪,不規則的交通標誌嗎?

這兩個問題怎麼解決呢?首先是一個誤區和眼界的問題。福特發明汽車的時候,是要汽車在馬車泥濘不堪坑坑窪窪的土路上一路顛簸么?那麼無人車,有必要和有人駕駛車輛、行人在一起行駛嗎,需要遵守有人駕駛車輛的交通規則,識別現有規則下的各種標誌嗎?

自行車有自行車的道,馬車有馬車的道,汽車有汽車的公路網,無人車應該行駛在按照無人車行駛規律設計的路網上。在無人車路網上,道路標誌不是給人看的,而是給無人車「用」的,各種限速限高紅綠燈信息,僅僅需要在需要標識的道路附近做一個信號發射端,實時通知過往車輛就可以了。無人車道上主要通行無人車輛,各個車輛的精確位置和狀態信息會統一傳到路網雲平台上,由於道路上每輛車的狀態和位置信息都是可知可控的,避免了不規則的有人駕駛和行人帶來的干擾,無人車可以安全快速的通行,目前各大廠商費心費力開發的激光視覺檢測平台可能派不上大的用場,雲平台知道每輛車、車與車之間的位置、速度信息,利用機器強大的規模化計算能力,不用擔心車與車之間發生碰撞,道路擁堵問題也因為整個車聯網平台的引入而根本解決。當然,作為過渡,有人駕駛的車輛、行人也可以在無人車道上行駛,前提是車輛位置狀態信息必須接入雲端平台,也就是說這輛車的實時位置、速度等信息對每輛無人車來說都是已知、可控的。

人類的優勢在於個性化和創造性思維,機器的優勢在於在一定規則下快速複雜的大規模計算。無人車需要一張規範化便於大規模計算的無人路網,而不是現在意義上服務於有人駕駛車輛的交通網。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的路網已經成型,且都跑的是各種有人駕駛車輛、行人,要讓對路網改革,完全無人化不現實。首先,改造主要是軟體而非硬體,主要是思維觀念而非技術瓶頸,主要是規則規範的改變而非大規模的基礎建設。當年馬車被汽車取代時,世界範圍內見不得一條柏油馬路,現在呢?除了偶爾的鄉間小道,還可依稀見到曾經的坑窪土路么?無人車路網更多是軟體平台的升級,讓路網更好的服務於機器,而不是服務於人類的肉眼,讓路網實時信息接入城市交通大數據云計算平台,利用海量數據計算分析,實現車與車、車與路網之間的完美融合,為現代人提供更智慧、更流暢、更高效的個性化出行體驗。現在的公路上不允許馬車通行吧,為什麼,馬車的速度、結構無法適應現代路網體系,讓馬車與汽車同行簡直是災難。那麼,未來的無人車路網,也不會允許沒有互聯平台交互平台的傳統車輛通行,無人車時代,就要遵守無人車的規則。

無人車用處大嗎?

如果僅僅是代替司機的駕駛,無人車真的沒什麼用。想體驗這種模式很簡單,大家做公交、地鐵、出租就是這種感覺。你僅僅不是司機唄,大家做高鐵飛機的幾個小時無非就是玩玩手機看看書打發時光,想利用這種碎片化的時間做點別的有意義的事情,不現實。

無人駕駛僅僅是解放了人嗎,不,無人駕駛更多的是解放了車本身,也解放了與之相關的路網、城市空間。有機構測算過,美國人平均在車裡的時間大概是90分鐘每天,當然這包括自己是乘客的時間,算到自己是司機的時間,每天也就4,50分鐘的樣子。如果你從車的角度去考慮呢,這輛汽車每天只被它的主人開了40分鐘,剩下的20多個小時,它都躺在自家的或者公共的車庫、路邊,睡大覺!!!!這簡直是,巨大的浪費啊!!!這麼多輛車在高峰期造成的是道路的擁堵,停放時造成的是停車位的嚴重短缺。你看,一個車位都炒到幾十萬的價格了,實在是沒地方停啊,下了班各條主要道路上都是停車場,因為我們都需要將自己的私家車,從公共停放區,開回自己的車庫啊。

如果賦予車輛本身生命、車輛是無人駕駛的,並且所有車輛聯網通過雲端大腦統一調度指揮呢?

膜拜單車和滴滴順風車某種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無人駕駛未來的藍圖。私家車的概念將變得模糊,車輛將是共享互聯的。設想這樣一幅圖景,我從濟南西站下了車,打開手機APP,預約一輛從西站到全民健身中心的無人擺渡車。雲端平台計算出離我最近的無人車輛,調度該車從附近的道路或者地下車庫中抵達我的上車點,當然這輛車可能已經載有順路的乘客了,也可能剛從附近的無人車庫出來,幸運的只有我一個人獨享這段旅程。夜深了,我躺著車裡睡著了,無人車在跑滿無人車的路網上飛奔疾馳,還沒等我進入夢鄉,到達目的地把我趕下了車門,又開始它新的拉客生意。已經很多年不知道有人駕駛帶來的體驗,正如汽車時代將騎馬的樂趣交給了零星的馬場,我只能去南康附近的老爺賽車場,偶爾體驗一把操控方向盤,一踩油門汽車發動機轟鳴的感覺。路上的無人車早已是純電動操控、加速時幾乎聽不到聲音,無線充電技術讓汽車在行駛時動態充電成為可能。汽車已經不是以前的汽車,計程車貨車司機、快遞員這些個職業早已消失。偶爾在姥爺車場緊握方向盤飛奔時,透過後視鏡看到我早已斑白的鬢角,花白的鬍鬚,屬於80後老年人的時代,結束了。

推薦閱讀:

掃垃圾、種小麥,無人駕駛商用先行
無人車第一大案閃電結束
自動駕駛汽車在雨中行駛為什麼如此困難?
MIT深度學習與自動駕駛課程漢化版

TAG:無人駕駛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