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你知道,這句話不是我說的。
但卻是,我想要努力擁有的。
從襁褓嬰兒開始,我們就需要食糧的慰藉讓肉體變得充盈和滿足,最基本的化合物的存在給與了人這個個體強健的體魄、高挑的身材和用之不竭的力氣。外在的食物伴隨著我們一生,也用實實在在的方式豐富著生活的本質。可是,巴金老先生就說過:「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也告訴我們「生理上的物質需要也只是人最低層次的需要」。那些不斷被叫做「思想」的東西伴隨著「時間」這個友愛的幫手一點點的被現實、被生活、被經歷填充起來的最終呈現就形成了自我最獨特的精神層面。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有了精神和思想,人才算有了靈魂。否則如同行屍走肉苟且偷生。精神食糧從何而來?歷經了中國固有的義務教育及高等學府洗禮之後,我們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學習模式都逐漸的固化存在,從最初的拼音字母、組詞造句到出口成章、知識百科,我們慢慢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建倉儲糧。閱讀的力量也幫助我們在思想的大倉庫里收穫高質量、高品質的食糧。
但任何事物的客觀存在都有充分和必要條件的區別。並不是只有閱讀就可以讓自己精神升華。你選擇看什麼樣的書,讀什麼樣的文都是自我認定的標準而非聖賢所定。對於閱讀者來說,大部分會選擇適合自己且有興趣的書。早已過了為了考試而學習的學生時代,晦澀難懂無趣的書自然不是個體的首選。沒有經濟興趣的人可能就不會選讀財經類的書,粗糙的理工男可能很少選擇文藝氣息略重的雞湯文學,沒有迫切需求的人們可能很少翻開技術類文章,因為就那些生僻的專業名詞已然成了習慣的絆腳石。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為了閱讀而閱讀,本身就失去了閱讀本身的意味。也許讀書並不是一件難事,讀書之後的自我領悟才是閱讀的本質。有多少被融匯在血液里,有多少被印刻在大腦里,有多少被變成你的知識融會貫通。
其實,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熔爐。歷經活生生的現實錘鍊打磨才能以應有的姿態不卑不亢。那些書本上學來的堅強也好、勇敢也罷,需要用更真實的自我驗證才能真正懂得文字的內涵。無論是被動經歷還是主動迎接,我們在年歲的變化里慢慢感受生命的淬鍊。愈來愈好,就是最好。
曾經那樣的害怕面對變故、面對突發、面對一切沒有準備的準備,就如烙印般刻在心裡最脆弱的地方,不忍碰及。一定的年歲之後,心態變了,思維變了,處事方式變了,好像連心裡的勇氣也變了,希望自己變成那個可以歷盡人生風雨,嘗盡苦辣酸甜,在一次次的狂風暴雨的沖刷和洗禮之後,依舊巋然不動,滌盪暗淡的內心。讓力量一點一點積蓄,然後薄發。也許,沒有比時間更有力量的東西。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在逆境低谷之時,人們面對現實的態度才能真正呈現一個人是真強大還是偽堅強。有的人低迷不堪,從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奮起重來,也許柳暗花明。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和命運再做鬥爭,只是和內心那個自己博弈,誰強大?誰弱小?自見分曉。命運可以無情,但自心不能冷落。
我們無從選擇順境逆境,無從預測好運壞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智慧和「車到山前必有路」的豁達不是一蹴而就與生俱來。直面是最好的詮釋,無論何時何地何人何物。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去的砍,跨過去,你只會比今天的自己更好一點。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雞湯文字看的再多也只是文字,略過表面並未曾震蕩心靈,用心經歷過才會徹底的洗滌。曾經的自己害怕一切未知的不確定,可是現實哪有那麼多的按部就班;害怕一眼看到頭的平淡,可是生活本身就是柴米油鹽的累積;害怕努力不一定有收穫,可是不努力就肯定沒有苦盡甘來的回味。生活中人也好,事也罷,我們無從定義他們以自我適合的模式生存,只能用心經營好自我的思量,然後泰然處之。
曾經為了鍛煉自己直面的勇氣,獨自背起相機選擇去一個極其陌生的環境一個人旅行。你發現所有的勇氣都是來自心底的力量。當你心中沒有恐懼,整個世界都是安全的。那些走過的路,爬過的坡,遇到的人都成了一種難得的經歷。一種美好的曾經,滿滿都是生活的本質。但是很多你歷經的事,哭過的淚,傷過的痛,不是都可以一一拿來給世人展現。很多故事,留在心底,比呈現出來更有力量。
所謂閱歷,就是閱讀和經歷
都說,身體和靈魂必須要有一個在路上。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駐足,停歇,沉澱,思考,然後再出發,也未嘗不可。
一生中所有的艱難,都要親力親為。
也許,才是所謂的閱歷吧。
推薦閱讀:
※閱讀碎片│《理想國》—柏拉圖
※【讀書法一】越讀越少,朱熹的中年讀書法
※那些我看一本安利一本的好書: Top 5
※書評||你是選擇困難症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