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當15分鐘的明星,只記得7天內的熱點

如今這個網路時代,微博、秒拍、快手、知乎、朋友圈,每一個平台每天都有各路形形色色的熱點出現,好像印證了安迪·沃霍爾的那句話「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這句話,我覺得這是很樂觀的一句話。

在這個浮躁又喧囂的時代,每個人的眼睛都在掃描著最閃耀的火花,只要火光稍微變得黯淡,公眾注意力立馬就轉移了,追逐下一個熱點了。與其說「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不如說「每個人最多只能當15分鐘的名人」;熱點事件也是如此,人們就像放大版的金魚,記憶只有7天。

你的朋友圈還有多少討論「刺死辱母者」事件的人?

第一次看到這個事件的相關討論,是在知乎「如何看待山東涉黑人員當兒子面侮辱其母 1人被刺死?」的問題下面,當時還有個網易新聞的鏈接,評論超百萬。

我翻了翻問題日誌,是3月24號提出來的;到現在,也就5天的時間。我想如果沒有新的跟進,最多還有兩天一切就會歸於平靜,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熱點新聞的壽命也就7天。

第一天是發酵,就像出生的嬰兒一樣,還在吸取營養慢慢成長。

此時看到嬰兒的人們雖然只接觸到真相的一部分,但熱點事件挑起的情緒會迅速在人群中傳播。

第二天是引爆,就像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一樣,長得特別快,一天一個樣。

網路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節點,熱點引爆之後,事件熱度成指數級增長,波及範圍和情緒的宣洩很快達到頂峰。

第三天是爭辯,激蕩的少年總是誰也不服誰,不管別人說什麼,我不聽我不聽。

事件的真相就真像一頭象,大部分人都像瞎子一樣,只摸到了一個部位,但都會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於是開始對噴。

第四天是分析,褪去青澀少年也終將開始像成年人一樣穩重思考,開始梳理來龍去脈。

各路觀點該發聲的都發聲了,專業人士開始出現,從不同角度解讀事件全過程。

第五天是消退,就像人的身體出現衰老一樣,無論是熱度還是深度都開始萎縮。

從情緒宣洩回歸理性探討分析,像憤怒、衝動這些情緒不再出現,更多地是在討論自己遇到類似事件該怎麼做。

第五天之後餘波都開始平息了,熱點事件也要步入死亡了。

此時人們對這個事件已經厭煩了,就算偶爾爆點小進展,大家也見怪不怪了;總結文終於出現。

而到了新的一周,新的焦點又將出現。

循環往複,如此這般。

人們的注意力就這樣一波又一波被收割著,但從來不會有哪一波能多活幾輪。

舊的熱點黯淡,新的熱點誕生;人們的注意力就隨風而去,毫不留戀。

就是如此喜新厭舊。

過去了,就沒人再記得你了。

就像一個小石頭扔進了池塘,等著一圈圈的波瀾淡去,誰還知道平靜的水面曾經發生過什麼呢?

只有小石頭自己知道。

(圖文首發於同名公眾號:captain_ccy)


推薦閱讀:

壓力真的會導致頭髮變白嗎?
有哪些有趣卻令人笑不出來的笑話?
如果可以,你們會選擇和自己談戀愛或交朋友嗎?
2014年你做過的最任性的事情是什麼?

TAG:社會現象 | 心理 | 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