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才捕手》:不見天才,但見瘋子
如果你熱愛文藝片,那麼恭喜你,《天才捕手》對你來說,就是一種可以細細品茗的享受。反之,那將是一場噩夢,從你走進影院的那一刻開始,噩夢就如影隨形。
因為它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沒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故事乏味至極,味同嚼蠟,令人昏昏欲睡,甚還不如一場差強人意的劣質小品能激起觀眾一星半點的笑聲。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它是一部失敗的娛樂片,沒有一絲一毫的娛樂性。
而且,更可怕的是,這種無聊的折磨持續時間長達兩個小時。也就是說,當你從影院的座椅上醒過來時,電影還沒結束。
兩個老男人為了文學夢發了一輩子瘋,彼此的情誼糾纏了幾十年,直到一方去世,才以感嘆號劇終。如果要我概括給一個普通觀眾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時,我會如是說。
沒有人會對這樣近乎神經兮兮的故事興緻勃勃,除非他能理解這種一連串的神經兮兮的情緒背後所蘊含著的巨大的意義和價值。
現在,切換為文藝模式。權且把自己當做一個文藝青年試試。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立足點是對文學和夢想的禮讚,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時代背景下經濟的蕭條,文學在這種時代下步履維艱,三個作家,一個編輯,合力詮釋了那個時代文化的重量。
片名雖有「天才」的美譽,但其實是對一位默默無聞、恪盡職守的編輯致以的崇高敬意。他給予了落魄作家湯姆以最衷心的肯定,這種肯定並不是敷衍塞責的託詞,也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而是以敏銳的眼光和遠見的卓識以及深刻的洞察力綜合分析而得出的結論,當然,閱歷也很重要,老練的營銷手段也必不可少。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東風一吹,所以湯姆順理成章的火遍美利堅合眾國,成了炙手可熱的天才作家,並載入了史冊。他就是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沃爾夫,代表作《天使望故鄉》、《時間與河流》。
片中昵稱為湯姆。
大段大段的美式比喻從原作中流瀉而出,人物與人物的對話之間也充溢著那個時代特有的高雅的文學韻味,「一塊石頭,一片落葉,一條河流」「美麗的淡藍色的眼睛,像一道耀眼的閃電,穿過我的身體,我獃獃地凝望著」「從阿爾及利亞到賓夕法尼亞,從連綿起伏的山巒到一望無盡的大海」「每天傍晚望著遠方蒼茫的落幕一點點沉入黑暗的餘燼,我不知死亡何時會降臨」……這些台詞充滿濃濃的詩意和高雅的文學情趣,你會赫然發現那是一個談文學談詩歌無比尋常的時代,說一連串文雅的話或詩一般的語言來撩妹都是那樣的如痴如醉、妙不可言。甚至聽一首陳舊的交響樂都能被大家拍手叫好。那是一個經濟十分蕭條而文學卻十分璀璨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文學不可恥,詩歌很高尚,就像現在的人唱流行歌曲一樣喜聞樂見、習以為常。
所以他們真的是瘋子嗎?非也!為了共用出版出一部好作品,兩個男人相愛相殺,互撕互懟,大段大段地刪減修改不必要的細枝末節,二人磨合了很久很久,甚至與家人大吵大鬧、分崩離析,湯姆的妻子更是拿出手槍要將編輯鉑金斯擊斃,理由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你搶走了他(湯姆)」。這種舉動和行為放在現代人的眼裡無疑是「同志」的既視感,但其實他們之間卻是實實在在伯樂與千里馬的相知相惜或者周子期與俞伯牙心有靈犀的友誼,根本上與「同志」無關,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便是鉑金斯和湯姆之間友誼最好的詮釋。除此之外,他們對工作的熱忱和對文學事業兢兢業業樂此不疲的深耕易耨,也是當今時代的編輯和作家們應該學習和效法的榜樣。尤其是編輯鉑金斯,對人才的愛惜和襄助更值得人尊敬。
但是人一出名可能就會得意忘形,就會忘記初心,沉湎於自高自大或紙醉金迷的奢華里不可自拔,我不得而知歷史上真實的托馬斯是否因沉浸在巨大成功後的吃喝嫖賭中糜爛而死,但好在影片中給出了一個讓大眾喟然長嘆的結局:托馬斯雖溘然長逝,但卻在臨終前漸漸清醒,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愧疚和對挖掘出自己才華改變自己命運的編輯鉑金斯致以最衷心的感謝。這樣的清醒,也算得上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了吧。
推薦閱讀:
※奈克賽斯·奧特曼的角色經歷?
※《精武英雄》你知道拍攝背後的故事嗎?
※如何評價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
※為什麼說《青年霍元甲》成為了殭屍叔叔的主演午馬的絕唱嗎?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