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話《遇見》(下)
按小說各章節的順序挑點輕鬆話題說說。不妨先從藍明月calss說起,她這個藝術形象是一個集合範疇,塑造藝術形象時藍明月身上有著T大女生的影子。
江湖傳聞T大女生戰鬥力強,因為T大高手多且女生人數少,所以被動走向女漢子。這種傳聞真真假假,T大高手是多,但說T大女生人數少就呵呵了。沒看到研究生男女統計數據,但本科男女比例2:1是有校方數據的,好幾年前就達到了。如果說T大女生戰鬥力強,那麼下述證據更可靠些:
1. 軍訓時男女混合站隊,按身高排序。印象中,多數高校軍訓同學院似乎是先男女分群,再按照個頭站排,男女之間涇渭分明。但T大不是,男女混合站隊,比如一排橫向望去,發現:
BBBGBBBBGBBGBGBBGGG
有種女生當男生軍訓的即視感。這裡需要強調兩點,我沒有考證過是不是所有院系都是採用這種混合站隊模式,但很多院系採用該模式。更重要的是,採用混合站隊模式的學院女生人數並不是很少(如男女比例4:1也混合站隊)。
2. 女子體育測試1500米。須知不少高校男子體測也就1500米,不彪悍不行。為什麼T大關於操場跑步的各種故(duan)事(zi)特別多,被逼的。
3. 文科專業修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個是以前的舊事了,弄得不少文科MM感嘆微積分線代催人老,現在據說已經取消了。T大某狀元省前十紮堆專業以前要修數學分析的,現在已經取消要求了。估計自從取消了數學分析,經管就被大家劃分到文科範疇了。文科尚且如此,理工科要求更高了。聽說過當年工科線代要講約當標準型否?
綜上,以我當年在校觀察,歷經123磨練的T大女生,戰鬥力不強反而不正常了。
TOP2互黑。我覺得這已經是一種文化了,涉及人數廣泛,男女生皆有(女生黑對方絕不客氣)。客觀說,也有互相羨慕的地方,比如我們羨慕隔壁女生人數多,隔壁羨慕這邊食堂好。不過,個人喜歡看學霸和大神之間的校際互黑,有些技術含量。其實互黑多,自黑更多,都是人民內部矛盾。
BBS,一種走在消逝中的文化。當年要想第一時間看看各大高校有什麼新鮮事,各大高校BBS無疑是一個重要消息來源。其實,小小的BBS背後的各種力量博弈未必簡單,水木分裂門事件就是例子。如今,沒有想到BBS文化衰退的這麼快,以至於竟然有那麼多新生不知道BBS的存在性,更別提對BBS價值性的理解了。如今在校的本科90後使我產生很大的費解,一方面他們獲取新知識能力驚人,另一方面表現對某些歷史的無知。這些歷史不一定是教科書那些古董,而是泛指,如BBS文化。
作為經歷BBS黃金時期的人,對BBS文化還是有感情的,所以我在小說《遇見》里虛擬了一個BBS討論,所用語氣全真還原BBS風格。因為我把《遇見》當作校園文化書來寫。
這裡作為一位掌(xue)者(zhang),給在校新生分享一點人生經驗:
在網上看到好的文章或資料,趕緊下載到電腦里。我不是IT專家,但我見得多了。見過太多網站突然down掉,關門大吉,很多資料丟失。知乎也是如此,不要以為點個收藏就OK了,沒準哪天知乎因為ZZ問題,整體性game over了。考慮到知乎上很多文章含有圖片和公式,如何保存資料我有一個土法:PDF轉換。比如你利用虛擬列印軟體將網頁虛擬列印,轉換成PDF文檔。當然,轉換後文檔體積比較大,但以現在的硬碟容量和價格,足夠了。這個土法算是以空間換信息吧。不過,該方法也有弊端,二級回複列印不下來,只能挑一些精彩的二級回複復制粘貼到txt里了。
寢室夜話也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寫《遇見》時挑了兩個可以公開的話題:美女點評和學術討論。夜話內容是虛構的,人物對話語氣是真實的。印象中,熄燈後,某個人引出某個話題開啟寢室夜話,然後大家熱議。中間會引入N多話題,討論到最後與最初相比,基本離題萬里。
可以說,在兼顧科普性和趣味性同時,我也在記錄大學文化。諷刺的是,在大學生如此多的今天,寫大學文化的書卻如此之少。這也是為什麼《何以笙簫默》(大學回憶情節)和《微微一笑很傾城》兩部電視劇受到N多男生歡迎原因之一。從網路點擊量數據看,靠所謂女粉不足以支持。
《遇見》里也重視數學文(ba)化(gua),比如提到兩本著名的數學科普書《什麼是數學》和《數學它的內容,方法和意義》。這兩本書背後還是有些淵源,美蘇意識形態對峙與後者的命運有著很大的關係。
這裡藉機打個廣告,有篇網文《五道口是宇宙中心》,惡搞文,可一看。
說到數學文化建設,離開學校後,自己的重點關心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建設,這顯然不是我一個人能做的事兒,只能說利用網路平台做點微小的貢獻。在數學文化方面,我整理出《高斯核心數學工作相關文章彙編》電子版,簡單說就是數學大師高斯文選(中英文混編)。N年後,《黎曼全集》也問世了。知音啊,數學文化建設需要大家的努力。也許多數人,包括數學系多數人,更喜歡Heros in my heart那種風格的故事集,覺得高斯、黎曼out了。但總有一批人認為整理高斯黎曼那代大師的文章是有價值的。客觀說,這裡沒有高低對錯,只是價值觀不同。
在數學教育方面,我寫了一本微小的數學分析高階輔助讀本《我的數學分析積木》,這是一本夢想之書。我在本科時曾夢想有人寫一本這樣的書,從素材特色看,Zorich的書很像,但是這本書讀起來沒有那種我嚮往的暢達感覺。等我畢業離開象牙塔了,還沒有一本類似《積木》的書。我意識到,沒人會寫《積木》了,除了自己,於是我就寫了《積木》。至於《積木》對於數學分析和微積分的教育學習價值幾許,那隻能由後來人評判。某種意義上,我和Matrix67做的事情很像,做一些高級科普,傳播數學知識,為數學教育做出一點微小的貢獻。不過,我似乎比他野心更大了,我通過《積木》嘗試重構數學分析思維。有一個骨骼清奇的少年學神說《積木》寫了不少數學分析以外的內容,這裡不妨解釋下:
1. 這是《積木》的設想一部分,體現數學分析是一種基本語言(簡稱語言性)。一個大定理可以通過不斷化簡,用數學分析語言說明。比如關於橢圓曲線的模性定理(由此通過Frey曲線可以證明費馬大定理)用數學分析語言來說:某類有理係數三次曲線可以被模函數參數化。這裡模函數說法似乎還不夠數學分析,那麼把它當作一類特殊的Fourier級數,同時滿足某些分式線性變換條件。
2. 九天仙女下凡塵。數學系大部分人不會走到現代數學這邊,即使是基礎數學方向的本科生,也只能學了好幾年課程之後才接觸到現代數學的一些定理。但數學中有一大類定理,雖然證明比較難,但是定理本身相對容易理解,比如7維球面的28種標準型。
閑言碎語:
為什麼我國教育中分析比代數受歡迎?我想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分析上手快,而且在所需知識很少的情況下可以解決一些著名問題。比如利用Stokes公式和魏爾斯特拉斯多項式逼近連續函數定理可以證明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而放到代數領域,一般要在學了一堆抽象的代數拓撲知識後,然後easy幹掉布勞威爾不動點定理,但是學習過程too long。從數學角度看,後者更深刻。從教育角度看,前者更激勵人。二、代數教材方面,起點都比較高,缺乏層次分明的中文書。數學分析教材很多,層次性豐富,從low到high,選擇多多。代數書則不然,比如讚譽多多的《線性代數done right》其實不適合初學者,難度不低(相當於有限線性空間naive泛函分析初步)。學神Q三金偏愛的《代數學引論》就更難了,我看著都費勁,你說985數學系新生中有多少人基礎不如我,估計得50%吧。我比較推崇的一本代數書是伯克霍夫的《近世代數概論》,寫得比較人性化,但也不簡單。而在研究生級別學習中,代數是看高層次paper的最大瓶頸(幾何分析、PDE那邊好一點?)。
寫到這裡,發現語氣又沉重了,學究味很濃了,該收筆了。
推薦閱讀:
※神的國度別斯蘭 1
※有什麼比較好的英文閱讀網站呢?
※睡前故事:江湖第一刀與江湖第一劍與江湖第一【下】
※有哪些神轉折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