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了屈原的楚懷王,有才德有弱點,最後死的比誰都慘
楚懷王繼位的時候正是楚國最鼎盛的時期,這哥們也是周禮培養下的人才,但性格中規中矩。當時是戰國中期,禮崩樂壞,各國之間早就沒有了信義,今天和這個國家結盟,明天就互相攻伐,各國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什麼事都做的出來。
當時秦國、齊國、楚國三足鼎立,楚懷王繼位的時候也是一腔熱血。並不是無能之人,尤其是在位初期破格提拔屈原,讓其任左徒一職,大小事情都和屈原商量。大肆改革,國內也是一片欣欣然,在和魏國一戰中大勝,奠定了其大國的基礎。
他重用屈原,屈原也是個大才,頒布了一系列法令。楚國又一個大臣看屈原很有才,就想把他的功勞據為己有,在一次法令頒布的時候,說是自己的功勞,結果屈原沒有給面子,這位大臣就在楚懷王面前進言,說屈原每次頒布法令都說成是自己的功勞,楚國人都很感激屈原,而不是楚王,於是楚王就對屈原有了猜忌。
而楚國由強變弱,就敗在自己過於迂腐,聽信了秦國張儀的話,在聯合幾國一起攻秦的時候,本來可以攻下商欲這塊地方。結果張儀來說,要把商譽六百里的地方送給他,只要楚軍撤兵就可以了,因為當時秦國北邊正在和義渠國打仗,西南又在和巴蜀開戰,根本沒有實力來和楚國對抗,所以才出了這麼個計策。
結果楚王竟然相信了,就撤兵了,還派了楚國使臣去秦國交割。因為他覺得邦交是很正規的事,秦國不會因為這件事騙自己,否則會失信於天下人。不顧屈原等人的反對,結果秦國一拖再拖以各種理由推脫,最後張儀來了一句,我只是答應給六里並非六百里呀。
楚懷王於是大怒,就舉國攻秦,這個時候秦國已經攻佔了巴蜀,義渠也被打敗了。全部兵力都調回來了,派了魏章去攻打楚國,楚國一直沒有和秦國打過仗,而且也是自視甚高,結果大敗而歸,被奪了不少的地盤,楚國從此以後就變成了弱國。
之後秦王又要和楚國會盟,朝臣都說秦國無信譽,不能去。無論屈原如何勸解,楚懷王還是去了。結果被秦王扣留了,要挾他用城池來換,楚懷王堅決不簽字,秦國也拿他沒辦法,就給軟禁起來了。
其實各國當時已經把什麼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以及周朝的各種禮節都拋到腦後了。各國邦交都是相互欺騙,你騙我,我騙你。那還有什麼信義,而楚懷王卻是周禮這種王朝環境教育下的君王。這種思維已經不適合當是戰亂的環境了,也可以說是對方太狡詐。
之後楚王還逃跑過一次,從秦國一致逃跑到韓國,結果當是的韓國國君不敢收留他,怕秦國來征討。就拒絕了,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下,秦國有統一天下的野心已經很明顯了,而韓國卻以為和秦國結盟,秦國就不會滅了自己。
而以楚懷王的性格,如果韓王收留了他,楚國一定會和韓國結盟,一起對抗秦國。楚懷王繼續逃跑,結果又被秦國抓了回去,之後楚懷王就鬱鬱寡歡,在秦國病逝了,這個時候楚國早已立了新楚王。這個楚懷王對秦國來說已經沒有了太多的作用,就把他的屍體送還給了楚國。
楚國人可憐楚懷王的最後的凄涼,都出來吊念。後來沒有幾年,秦國將軍白起率軍攻入楚國,楚國滅亡,屈原投江。
其實最看重屈原的就是這個楚懷王,讓屈原最失望的還是這個楚懷王。
本文由昨日學堂發布,正本清源,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負責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