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的古人治未病本義

作者:計然

「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於《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很多人把治未病等同於漫天撒網式的養生和保健,預防。認為治未病,就是通過飲食起居、情志調理、運動療法及中草藥等多種措施,調養體質,調理身體陰陽氣血等平衡,增強人體抗病能力,讓人體少生病、不生病,縱使得病也能儘快痊癒,痊癒後少複發。更有一些人搞中醫治未病三步: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 愈後防復。 還有什麼「治未病」4個步驟「養精調神,合理飲食,強身健體,科學用藥」如此等等和中醫本來的治未病本義,南轅北轍,根本風馬牛不相及。

治未病的哲學基礎在道家,蓋源於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思想(《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治未病的醫學理念是伏氣說,和傳變說.。

《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張景岳「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

比如冬天得病,夏天發作,(有的若干年才發作),在冬天時他是沒有「證」,也沒有理化指標異常的,搞辨證論治的偽傷寒論大家,和岳毅科的新西醫只能幹瞪眼的。

在未形之前有目的性的把這個伏氣「化」掉,「未有形而除之」這才叫治未病。而不是漫天撒網的預防養生保健。古人說的明明白白。今天的人怎麼就不懂????

別問我如何發現伏氣---如果這都不知道就拿塊豆腐撞死吧

治未病除了給自己家人用,沒有人用於臨床的,費力不討好,,看看扁鵲見蔡桓公就明白了,

治未病在古代沒有多大影響,在今後也不會有多大市場。大家還是省省吧

養生保健在今後會有更大的市場空間。才是可以發揚推廣的領域,但別說是治未病,差了十萬八千里

魏文王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凡此者不病病,治之無名,使之無形,至功之成,其下謂之自然。故良醫化之,拙醫敗之,雖幸不死,創伸股維。」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後人看蔡桓公,都以為其活該,其實,這事放到我們自己頭上。你也未必相信。因為,這不是個案。

張仲景同樣是治未病的高手。他在《傷寒論》序感嘆「: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候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

張仲景一個治未病的著名案例:《王粲見張仲景》---張仲景既然奉扁鵲為偶像,治未病的技術自然也學會了。

「仲景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餘。謂曰:『君有病,四十當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湯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湯勿服。居三日,仲景見仲宣謂曰:『服湯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湯之診,君何輕命也!』仲宣猶不信。後二十年果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終如其言。」

可見。治未病。實在不是可以大面積推廣的技術,古今概莫能外

中醫界有兩樣東西是永遠無法被證實的--在邏輯上。

一個是治未病。一個是瘟疫的預防。

永遠只有反面的失敗例子。

這就是反中醫人士經常掛在嘴上的「那一場瘟疫被中醫避免了?」

----注意,這種問題在邏輯上他就無解。 假如蔡桓公用了扁鵲的葯,王粲用了張仲景的葯。----沒有人能夠證明,這個葯救了他的命。永遠不能


推薦閱讀:

五運六氣算病是雞肋嗎?

TAG:中醫養生 | 中醫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