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 2016 年度十大硬體,每個都改變了你的生活或者一個行業 | 年度盤點
兩年一次大更新的 iPhone,今年慢了下來。智能手表明星公司 Pebble 低價賣掉了自己。前兩年最熱的消費級硬體產品,今年沒能帶來太大驚喜。
但關乎我們生活細節、促成人類進步的技術沒有停下腳步。
新技術以另外的面貌呈現,和人生活的距離更近——Snapchat 那幅酷酷的眼鏡可以拍攝短片,它讓「智能眼鏡」以玩具的視角重新走入日常。
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公司和人在推動更遙遠的未來——當 SpaceX 獵鷹 9 號飛船從太空飛行歸來,像倒帶一樣降落在巨大的海上平台時,人類太空探索的進程又前進了一步,這一步來自商業公司而非政府機構。
《好奇心日報》的硬體年度盤點並不局限於那些你可以買得到、摸得到的玩物,也包括大到飛機火箭、小到鞋子汽車等等一切和人類生活有關、真實存在的設備,以及他們背後的技術。
上榜的產品背後,都有一個關於它所處行業的新故事。它可能代表著行業轉型,抑或新技術、新機會的到來。
我們根據團隊一年來報道所覆蓋的各類科技新聞,選出了超過 40 件不同的硬體產品,小到耳機、大到火箭。
之後,我們用下面這個標準為每樣產品打分。具體的評分標準包含 5 個維度,每個維度以 10 分制打分:
- 設計突破:這裡的設計包含產品外觀和工業設計,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你能看到的部分。
- 改變行業:該硬體是否推動了一個行業的發展,甚至打破了數十年來的惰性。
- 技術創新:該硬體是否有技術上的突破。它可以是新技術的研發,也可以是現有技術的巧妙應用。
- 流行度:出色的硬體產品應該是被人關注的,這樣它才會有更大影響和持續的發展。
- 社會影響:該硬體對大眾、對個人能否產生影響。
最後,不同生產規模的難度,以及硬體所帶來的影響力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會根據硬體在各自行業的量產狀態,用以上五項得分之和乘以一個權重得出總分(小規模生產減 10%;只有原型機減分 30%)。
最終,我們呈現了排名最靠前的這 10 個產品。
- 火箭自動飛回發射台,這是國際空間站以來最大的航天技術突破。
- 進入太空變得前所未有的廉價。
2016 年 4 月 8 日,美國私人航天公司 SpaceX 的獵鷹 9 號火箭進行第 22 次發射。在給國際空間站補給物質之後,第一級火箭在脫離之後再次點火,以垂直的姿態「輕輕」降落在了一艘專門設計的海上駁船上。
自此,全世界第一款真正可以回收的運載火箭完成試驗,正式登場,定名獵鷹 9 號全推力版,引起轟動。
造成轟動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自從羅伯特·戈達德造出第一支火箭直到現在,火箭本身一直都是一次性的東西,獵鷹 9 號改變了一切。
早在 2012 年,SpaceX 的一枚試驗火箭「蚱蜢」(Grasshopper)就在社交網路上掀起討論。在「蚱蜢」點火起飛,之後懸停在空中,最後落在原地的視頻下面,很多人表示難以置信:這是視頻倒放的效果嗎?
2015 年 12 月 21 日,獵鷹 9 號火箭進行第 20 次發射,在一次性將 Orbcomm 的 11 顆小衛星送入軌道軌道之後,火箭的第一級自動飛回了發射場附近的陸上著陸場,以垂直的狀態停在了地面上。這次試驗其實已經標誌著獵鷹 9 號可回收火箭接近完成,而後來成功的海上回收代表著難度更大的成功。
獵鷹 9 號的回收技術是從「蚱蜢」試驗火箭發展而來,目的是減少運載火箭的發射成本。過去,多級運載火箭在發射之後,燒光燃料的部份會落回地面變成一堆垃圾,或者沉入海底。在這些一次性的部份裡面,有昂貴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也是火箭發射成本高昂的原因之一。
已經退役的美國太空梭曾經部份實現了這個功能。太空梭的主燃料箱外掛的固體燃料燃料助推器是可以回收的,回收的方式是降落傘減速然後降落在海上。可以這麼做的原因是固體燃料火箭其實類似一個大炮仗,結構簡單,所以泡了海水撈起來之後還能用。
但火箭主發動機是昂貴而又嬌氣的東西。包括獵鷹 9 號火使用的梅林-1D 發動機在內,這種使用煤油-液氧燃料、採用「燃氣發生器循環」工作方式的昂貴部件不管是泡水還是摔下來都會導致損壞。但獵鷹 9 號使用翼片和火箭發動機矢量推力控制的降落方式,可以讓火箭第一級很溫柔地垂直降落在地面上,SpaceX 甚至宣稱,未來獵鷹火箭甚至可以做到降落之後不維護,檢查之後重新裝填燃料就可以再次發射。
實際上,獵鷹 9 號火箭從一開始就以商業化和低成本為目標設計。比如整個火箭家族,包括未來可以去火星的獵鷹重型火箭都只有一個型號的發動機,通過增加發動機數量的方式增加推力。這雖然增加了故障概率,但是因為生產成本更低,所以大幅拉低了發射成本。
按照 SpaceX 的報價,近地軌道載荷超過 22 噸的獵鷹 9 號全推力版的一次發射報價是 6200 萬美元,這個價格只有美國德爾塔 4 型火箭 1.7 億報價的 36%,也比俄羅斯質子-M 型 8000 萬到一億美元的報價更便宜。
回收普及後,獵鷹 9 號的發射成本會更低。
獵鷹 9 號火箭是美國宇航局把近地軌道業務外包給私人公司政策的成果之一,完成了過去所有國家和公司都沒有完成的技術成果,甚至讓 SpaceX 自己提出的火星計劃變得可信很多——想要不依靠舉國體制,去火星的票價得有人買得起,這件事才運行的下去。
設計突破:6/10
改變行業:10/10技術創新:10/10流行程度:7/10
社會影響:9/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84/100
- 蘋果最好的工業設計之一。
- 重構了無線耳機體驗的每一個細節。
一年下來,三場發布會、四大產品線更新,但蘋果最創新的產品是這款耳機。
在這之前使用一副藍牙耳機,一般是這樣的過程:對著說明書,學習耳機上的三四個按鈕怎麼按才能配對。接著打開手機的藍牙設置、找到新耳機、點擊連接。之後每次用完,都得想著把耳機關掉,否則拿起手機接電話時會發現沒有聲音。
拿到 AirPods,這個過程被簡化了。打開盒子,點一下手機屏幕上彈出的配對按鈕。
AirPods 的每個細節都讓你覺得,這可能是無線耳機該有的樣子:摘下自動停止音樂播放,打來的電話正常響鈴。完全沒有線的束縛,用完放回收納盒就開始充電。
用上一周,你可能會心生疑惑:為什麼無線耳機做了十多年都不是這個樣子。
這一對高度整合的耳機,每一隻 AirPod 耳機中都有一枚 W1 主控晶元和一粒電池。電池容量 93 毫瓦時,相當於 iPhone 7 電量的 1%。一個不大的空間里,還塞下了天線、麥克風、以及紅外距離感應器。
來自 iFixit 的拆解圖AirPods 還不是個無可挑剔的產品。我們的使用中也發現聲音同步、麥克風音量小、換歌得靠 Siri 等等問題。這也是它比原計劃推遲了 2 個月才上市的原因:左右耳機之間沒有線相連,兩支獨立的耳機需要分別接收兩個獨立的數字信號,但蘋果並沒有解決好在耳機聲音同步上遇到的難題。
但 AirPods 是個標杆,它不只是一個配件,而是依靠軟體和定製晶元的結合產生統一的、出眾的體驗。
無線耳機就應該是這樣子。
設計突破:9/10
改變行業:10/10技術創新:7/10
流行程度:9/10社會影響:6/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82/100
- 全車系搭載的「Autopilot」功能是全球第一個開賣的准自動駕駛系統。
- 特斯拉的激進策略推動了整個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幾乎所有主流車廠都宣布了自動駕駛計劃。
經過故障、漏水和召回,特斯拉的第三款量產車 Model X 現在的產能從年初的 2、300 輛爬到了 1000 多輛,終於到了比較正常的狀態。
Model X 是特斯拉的第三款量產轎車。Model X 的動力總成、充電服務、自動駕駛都是前一個量產產品 Model S 打下的基礎。Model X 相較於 Model S 最大的變化就是那個導致召回的「鷹翼門」。
「鷹翼門」是一個很炫技的設計,用一大堆感測器和電機實現了一個看似基礎的開門功能。但實際上,Model X 的「鷹翼門」可以在狹窄空間里實現和麵包車側滑門那樣的實用性,也讓選裝了第三排座椅的車主真的可以坐進第三排。「鷹翼門」也是選擇 Model X 而不是 Model S 進入這個榜單的直接原因。
但讓特斯拉轎車上榜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動駕駛。在特斯拉之前,自動駕駛是實驗室和電影里的玩意,包括 Google 這樣的科技公司和車廠們已經在這件事上花了很多年,但甚至沒有一個可以上路測試的原型。特斯拉用一種在汽車業界匪夷所思的激進思路讓自動駕駛突然走到了消費者身邊。
從原理上來看,特斯拉是用低成本化的方式實現了接近」完全自動駕駛」的效果;從價格上來看,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所有的車型都有自動駕駛硬體,用戶在買了車之後都可以用「後付費」的方式隨時啟用自動駕駛功能。從來沒有車廠使用這種方式造車,特斯拉是在全力推廣「自動駕駛」。
特斯拉激進的策略在今年造成了一起非常嚴重的事故:一位車主在佛羅里達的州際公路上過於信任自動駕駛,最終命喪大貨車輪下。這是一場悲劇,在自動駕駛發展史上也絕對算是標誌性事件。
但因為特斯拉的推進,全世界幾乎所有的車廠和一大堆科技公司都投入了自動駕駛的研究。豐田、福特、通用等等大車廠都展示了自動駕駛測試車,商用時間表也提前到了 2020 年前後。
Uber、Nvidia、英特爾等一眾科技公司要麼已經把自動駕駛車開上了路,要麼正在嘗試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預備按照過去 PC 和智能手機的路數促進行業的發展。原本說要 10 多年的 Google 也急著開始了自動駕駛商業化的嘗試,與本田、菲亞特合作。
特斯拉的冒險,讓自動駕駛提前到來了。
設計突破:8/10
改變行業:8/10技術創新:9/10流行程度:8/10社會影響:8/10
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82/100
- 第一個有實際用途的虛擬現實設備;
- 索尼在成本和技術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談了好幾年的虛擬現實(VR),今年終於來了。隨著 Oculus、HTC Vive 和索尼 PS VR 等主流的虛擬現實頭盔上市,我們也能藉助越來越真實的計算機模擬的圖像,戴上另外一個人的眼,一瞥別樣的國家、人生和想像世界。
在三個高性能頭盔顯示器中,索尼是硬體最弱的,也是價格最便宜的,搭配 PS4 遊戲機全套也只不過 5000 多元。這不到另外兩個競爭對手全套產品的半價。
但 PS VR 的設計是三個主流品牌裡面最好的。它的頂部設計更像是一個帽子,佩戴起來不會讓頭部覺得很沉,脖子也不會有什麼不適。眼鏡內框的海綿設計,沒有漏光,戴上頭盔開始遊戲以後,異物感更弱,沉浸感會更強一些。
它還做了一些遊戲控制器上的新嘗試,讓遊戲體驗真實了不少。在我們體驗的《Farpoint》遊戲配備了一個槍式控制器。在傳統的射擊遊戲里,玩家的準星永遠對著屏幕中央。在 Farpoint ,槍指向的方向是由槍式控制器朝向決定的,自己的視野完全隨自己的頭部轉動而轉動。
相對於傳統遊戲,它對現實的虛擬又多了一分。
當《最終幻想 15》里,怪物撲上前,你會下意識地躲閃。這樣的恐懼感很難在之前的遊戲里體驗到。這時候,PS VR 不那麼高的屏幕解析度也沒那麼重要。
更好的遊戲,幫助 PS VR 營造了一個更真實的虛擬世界。
目前,PS VR 上已經有二十多款遊戲,其中不少大作都是「獨佔」的,至少會單獨在 PS VR 平台上發售一年,他們包括《生化危機 7》,《最終幻想 15》還有《蝙蝠俠》等等。
在國內,PS VR 在中國一起發售了 12 款首發遊戲,8 款遊戲同時也是其他地區的 PS VR 的首發遊戲,加入 VR 模式的《駕駛俱樂部》是其中最大牌的作品。在 PS 在線商店可以看到,有超過 20 款專門的 VR 遊戲上線了。比如射擊遊戲《戰爭地帶》、《新世紀機甲大戰》。
至於 Oculus 和 HTC Vive 的遊戲,Steam 上也有幾百個了。但它們參差不齊,大多更像是體驗新技術的試驗品。
PS VR 讓虛擬現實技術距離我們近了一點,背後是夠用的技術和更好的軟體內容。
設計突破:6/10
改變行業:8/10技術創新:6/10流行程度:9/10社會影響:8/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74/100
- 用可調節的機械結構解決了觸控和滑鼠/鍵盤交互之間的衝突。
- 這是目前個人電腦與觸控融合,走得最遠的嘗試。
10 月下旬,蘋果和微軟各自開了一場發布會,分別講了「個人電腦進化」的新故事,對應的產品是 MacBook Pro 和 Surface Studio。
多年來頭一次,蘋果收穫的評價遠遠不如微軟。
我們平時在使用電腦和手機時,體驗是非常分裂的。電腦帶有滑鼠、鍵盤,人和機器的交互永遠是間接的,你按下按鍵、拖動滑鼠,並沒有和屏幕里的世界有直接交流。手機的觸摸屏卻是「所見即所得」,你能點擊到的就是屏幕上出現的東西。
如何把觸摸交互搬到電腦上,這是蘋果 MacBook Pro、iPad Pro、微軟 Surface 系列在探索的。Surface Studio 是目前走得最遠的探索。
蘋果不願意在 Mac 上用觸摸屏的理由在於,無論是台式機還是筆記本,立起來的屏幕都不處在最佳的觸摸位置,不太適合用手操作。用一個靈活的轉抽,Surface Studio 這塊 28 英寸的巨大屏幕可以像普通電腦一樣配合滑鼠、鍵盤,也可以像一個巨型平板一樣。
配件 Dial 是更激進的交互,全金屬的小東西可以和畫筆一起用於繪圖工作,貼在屏幕上旋轉,屏幕會顯示調色板等工具。
Surface Studio 看上去不是適合每個人的工具,比如大多數人不需要畫筆、而 28000 以上售價的台式機用全套筆記本水平的低性能硬體也有點奇怪。
但個人電腦的未來可能就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工具,找到更合適的大觸屏交互形態可能比賣給更多人更重要。這一次,微軟是走得最前的那家公司。
設計突破:8/10
改變行業:7/10技術創新:8/10流行程度:8/10社會影響:6/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74/100
- 外觀可以讓人接受的智能眼鏡,這是第一步;
- 有實際用途,按一下拍攝 10 秒主視角視頻,上傳到社交網路。
和聲勢浩大,最後慘淡收場的 Google Glass 相比,Snap 公司的 Spectacle 眼鏡功能簡單了許多,它只做 Glass 最受歡迎的那個功能——錄短視頻。按一下眼鏡上的按鈕,就會自動錄製 10 秒視頻。
雖然也是智能眼鏡,但 Spectacles 的設計更像是一副時尚反光鏡。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右鏡片上方內置了一枚可視角 115 度的攝像頭,左鏡片上方則放置了一顆環形指示燈,用來顯示拍攝狀態和剩餘電量。
錄製的視頻可以通過藍牙或 Wi-Fi 傳到手機上,然後分享到 Snapchat 上跟朋友分享。
這個產品的發展還很早期:並沒有大規模銷售,也沒有那麼多人試過它。充滿電以後,Spectacles 也只能錄製 30 分鐘視頻……但 Spectacles 已經引來了不少關注,而且這些人也並不像 Google Glass 早期關注者那樣大多集中在極客圈。
這些宣傳照片或許會告訴你一些原因:Spectacles 就像是一款時尚單品,明顯比 Google Glass 外觀好看太多了。可穿戴設備的第一步,得是讓人願意穿戴。
Spectacles 就是一款能夠輕鬆拍攝小短片的、好看的智能眼鏡。它也沒有像 Google Glass 那樣,一開始就嘗試用技術部分替代手機和電腦屏幕,讓人搞不清楚應該在什麼時候使用它,翻白眼看電影?看新聞?購物?還是拍照?
Google Glass 作為消費級產品的失敗,和 Google 公司一向的產品思路有關:用自己最好的技術,倒推出一個產品。而 Spectacles 則是用簡單技術做一個有點用的產品。
於是,一家遠離矽谷,在洛杉磯海灘邊上的公司做出了比 Google Glass 更好的智能眼鏡。
它現在更像是一個玩具,但就像 Snap 的招聘啟事:玩具是嚴肅點子的前奏。
設計突破:9/10
改變行業:7/10技術創新:8/10流行程度:9/10社會影響:8/10生產規模:小規模生產(-10%)總分:73.8/100
- 小尺寸的全功能無人機,便攜;
- 在無人機市場遇到瓶頸的時候,探索了更多的使用場景。
大疆是最大的民用無人機公司。但大疆之前推出的精靈 3、精靈 4 沒有引起太多反響,因為只有一些性能和功能上的提升,看上去似乎是變化不大的產品。用它的人還是那些需要無人機攝影的專業人士,或者純粹的玩家。
但大疆今年推出的 Mavic Pro 無人機很不一樣。這台無人機比以往的精靈系列體積小得多,而且可以摺疊,比較接近之前其他廠商都在出的所謂「自拍無人機」。
Mavic Pro 有地面可見光感測器,可以實現精準的懸停;有向前的雙攝像頭障礙攝像機,可以實現飛行過程中自動避障;增加很多智能功能,比如點擊屏幕就可以實現自動跟拍等等。換句話說,Mavic Pro 其實就是一台縮小版的精靈 4。
但縮小和摺疊這個進化的意義對於無人機還是很大的。以往精靈系列都有原裝或者後配的箱子,你根本不會產生「隨手帶它出去飛一下」的念頭,把這個大塊頭拿出來、裝槳葉、掏出來巨大的遙控器這個過程太有儀式感了,加重了它要是一不小心掉下來的心理負擔。Mavic Pro 不會給你帶來負擔,它的效果接近一台手機,讓你願意帶著出門旅行。
過去,無人機廠商一直在尋找無人機的使用場景,希望能找到一個賣點,讓消費者產生對它的強烈需求。無人機廠商過去找到的賣點是航拍,幾乎所有無人機都有拍攝這個功能。但是,在體積巨大、續航很短的前提下,航拍這個需求說到底和一般消費者沒有非常緊密的聯繫,買回來的無人機閑置的概率很高。
後來,無人機廠商們發現了另一個需求:自拍。很多廠商把無人機做得非常小巧,續航時間甚至壓縮到了幾分鐘,也沒有智能功能。但這種無人機就像是一個沒有杆子的自拍桿,沒有誕生任何一款現象級的產品。
Mavic Pro 基本上可以看成一款自拍無人機大小的航拍無人機,它已經可以做到自動跟拍一個人、自動躲避前方的障礙。
無人機變得實用了一些。
設計突破:8/10
改變行業:8/10技術創新:7/10流行程度:6/10社會影響:7/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72/100
- 鞋盒子大小的衛星,募資 1.6 億已經有 63 顆進了太空
- 技術足夠便宜,技術本身會產生質的變化
2014 年,馬航客機 MH370 消失。也是那個時候,大多數人才意識到,圍繞在地球上空的高昂的人造衛星,只能觀察到很小的一部分地面。
創業公司 Planet 當時宣稱,要發射上百顆小衛星覆蓋全球。兩年後,這個當時聽起來可疑的計劃成功了。這家由三位 NASA 前科學家創立的公司已經發射了 63 顆微型衛星 Dove 進太空。
有多微小?一顆 Dove 只有鞋盒子一樣的大小、4kg 重。目前地球上空一共有 63 顆 Dove,最近的距離地面只有 400 公里,每一像素的精度 3-5 米。每一天,它們能覆蓋地球三分之一的衛星影像。
這個級別的小型化意味著發射成本的大幅降低。它們可以跟著飛船到國際空間站,再由專用的小衛星發射器送進軌道,也可以跟著發射大型商用衛星的火箭一起進太空。
Dove 今年 12 月拍攝到的一場位於澳洲的大火。單顆大型商業衛星的發射成本一般高達 5000 萬- 4 億美元。 Dove 融資額才不到 3 億美元。也就是說相比之下 63 顆衛星的成本,還不如傳統一兩顆衛星。
低價的衛星足夠多,產生的數據將會帶來更大的社會價值,它們可以被用於農業、金融、自然災害、人權等各個領域的研究。
這是一個商業動力推動技術進步的例子。大量為個人計算機、智能手機研發的技術被用在了 Dove 衛星上,讓便宜的小衛星成為可能。
這些小衛星不能像同步衛星一樣長期停留在軌道,它們會逐漸進入大氣層燒毀。但 Planet 可以不斷發射新衛星彌補燒毀的衛星。
當技術便宜到一定程度,就會帶來質變。Dove 就是如此。
設計突破:6/10
改變行業:8/10技術創新:8/10流行程度:6/10社會影響:8/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72/100
- 第一個承接商用訂單的無人機。
- 固定翼、全程無人操控,成了無人機送貨的標準。
亞馬遜和 Google 的送貨無人機還在早期的測試階段,但非洲國家盧安達已經讓無人機充當重要的運輸工具了。
矽谷公司 Zipline 今年和盧安達政府達成合作,15 台固定翼無人機已經搭載藥品和血漿,以每小時 140 公里的速度飛行在這個國家的上空。貨物被固定在降落傘上,無人機到達目的地後自動投放。
Zipline 一次可以攜帶 1.5 千克的藥品,飛行高度 152 米——這避開了普通客機的高度。大多數運輸在 15 分鐘內完成。在路況不佳的地區,開車可能需要花上幾倍時間。
傳統無人機的飛行方式類似直升機,穩定但速度慢、載重少。Zipline 採用類似普通飛機的固定翼設計,解決了速度和載重問題。
目前 Google、亞馬遜新公布的無人機送貨計劃也用了類似的標準,都是固定翼、全程無人操控。而幾年前剛談論無人機送貨時,各家拿來演示的還都是類似大疆的無人機。
現在 Zipline 的送貨服務區域覆蓋了盧安達西部地區 1.8 萬平方公里的地區,明年他們還計劃將這項服務推進到盧安達的東部地區。Sequoia Capital 和 GV 都是它背後的投資方。
至於為什麼是盧安達,除了缺乏基礎道路建設以外,當地沒有嚴格監管條例也是新技術得以實施的主要原因。無人機送貨、Wi-Fi 氣球、衛星網路,非洲正成為新技術的主要實驗場地。
設計突破:6/10
改變行業:9/10技術創新:8/10流行程度:7/10社會影響:9/10生產規模:小規模生產(-10%)總分:70.2/100
- 解決了帕金森等病人手顫的問題;
- 都是簡單的技術,價格便宜(千元水平)。
Alphabet(Google 母公司)旗下有一個收購而來的公司 Liftware,他們只做一樣尋常的東西:勺子。
但這個勺子有點技術含量,頭部是一種柔性設計,可以改變方向。和公司名一致的 Liftware 勺子主要面向手顫病症患者——吃飯對這部分人群來說極為痛苦,抖動讓他們無法拿穩餐具。
Liftware 是 2014 年問世的,之後他們用了兩年時間改進出了第二代產品 Level。 Level 勺子內部有運動感測器和晶元,它會識別分析手部抖動和朝向,然後讓勺子頭跟著作出補償震動,最終裝在勺子上的食物可以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Liftware 表示 Level 的智能技術能將手震顫導致的食物灑濺減少 70%。
這隻勺子真正的新技術倒並不明顯,背後的原理也不是人工智慧這樣時髦、具有更大話題性或是商業價值的東西。但它實際上以一個不大的切入點,改變了一部分人的生活。從這個角度看,Liftware 的社會價值更大一些。
這也是大公司維持公司形象、或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另一個趨勢。相比於捐款、建設學校、救援救災……把具備公益價值的科技用在自家的產品里,似乎是個更有意義的選擇。
另一個例子是蘋果,iOS 系統中有多項設計是針對殘障人士的:比如 VoiceOver、屏幕朗讀、聽寫功能……這些並不複雜的技術更能代表一家公司真正的價值取向。
一個作為對比的例子是,優步中國在被滴滴收購之後推出了新版客戶端,但這個版本去掉了原本針對視障和聽障人士的優化。
設計突破:7/10
改變行業:7/10技術創新:7/10流行程度:6/10社會影響:8/10生產規模:量產(100%)總分:70/100
題圖來自《西部世界》劇照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年終歲尾,寫寫年終盤點的套路。
※C&EN盤點2017年最酷化合物
※2017年綜藝節目傳播影響力報告
※除了酒 / 還有這些好物讓我逃離「中年少女」危機
TAG: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