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能:一種讓UFO穿行時空的力量
如果您想了解UFO的驚天秘密,如果您想加入人類未來第一批UFO的設計師隊伍,如果您想自己親手去製造一艘傳說中的UFO式的航天器,如果您想駕駛它天馬行空,海天遨遊,來吧,讓我們懷揣宗教般的虔誠和敬畏,從傳統思維的迷宮中走出來,聚會在真空能量的旗幟下,以駱駝敢於穿過針眼的勇氣,去認知它,掌握它,並運用好它!
真空能:一種讓UFO穿行時空的力量
濰坊高新區力蒙新技術研究所 成立
本文將解析不明飛行物UFO的結構原理和動力基礎,,並向世人推演一種新的能量模式——真空能。真空本身就是一種能量,而真空能則是一種完全不同於現有所有膨脹式能量的能量形式;它伴隨著膨脹式能量的產生而產生,伴隨著膨脹式能量的消失而消亡。從教課書上我們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二種不同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作了功,反作用力去哪裡了?由於教科書沒有告訴我們答案,而我們過去對此也沒有產生過太多的好奇心,所以也就沒有關心反作用力的去向問題,只能讓它愛去哪去哪!今天,我們就要用到這一反作用力,所以,它去哪我們就不能再視而不見。
反作用力其實質就是一種真空能。任何能量產生之後,都會產生一種對應的真空能,能量與真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能量向外膨脹,真空向內收縮。有多大的能量,就能產生多大的真空能級;同樣道理,有多大的真空能級,也有與之相匹配的能量形式。實際上,我們運用能量同時也是製造真空的反過程,只是我們從沒自覺的去認識和運用而已。
對於真空,用一種通俗的說法應該這樣理解:只要你向前走,身後便是真空!就像我們點燃一支爆竹,「啪」的一聲響過之後,我們聽到了能量對空氣的壓迫,而真空卻在後邊產生了。其實,我們的宇宙也是在這種「啪」的一聲中產生的,只是聲音稍大一點而已。不過,聲音再大我們也聽不到,因為我們誕生在聲音之後,而不是在聲音之前。能量在向外膨脹,而真空卻留給了宇宙;我們的世界就是在真空中孕育的。當然,宇宙除了真空以外,還有很多高能粒子充斥其間,後來彙集成具有一定質量並按一定方式旋轉的星球和星系。它們用新的能量方式又把一部分真空能排擠出去了;地球則是通過重力能並利用固態、液態和氣態的能量模式分別把真空能按梯級量度排擠出去。我們人類則是產生在這種特定環境中的一種普通的生物物種,他既是能量的產物,更是真空能的產物。
由於我們傳統的物理學是以能量態為基礎而建立的物質運動的學說,所以我們對世界真空基態的忽略不能不成為我們認識歷史的最大缺撼。應該說,宇宙首先是真空態的,其不同的能量級差則劃分出不同的真空能級。利用能量態和真空態,則應採用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
如果有UFO的話,UFO一定是運用真空能的得道高手,因為它看起來完全不同於地球上已有的任何運動方式;碰到這種超自然現象,我們往往最能心安理得的解釋就是一股腦地推給外星人去搪塞,就像我們平時的習慣總要把很多困惑推給上帝或其它超能一樣。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地球上曾到訪過什麼外星人;UFO現象只不過是一種我們人類還不知的自然現象和力學運行形式。這種運行形式只是沒有運用人類正常能量形式而是運用了真空能,所以今天才展現了一種非傳統力學性質的天馬行空式的時空變換和穿行。當然,如果我們的UFO在圖紙設計層面已經能夠技術利用真空能,那麼,我們人類其它地方的能用模式應該也可以用真空能替代;如果真空能真正被通用,人類要改變的可能已不僅是能源基礎,其生存方式和發展方向意味著也將要隨之改變!
我曾經也是一個UFO迷,由於從不再相信UFO是外星人的航天工具開始,就慢慢失去了對UFO的興趣和關注。但接下來發生的事,不僅使我重拾關注,而且直接導致我華麗轉身,成為我們人類UFO的首創設計師。
2016年6月份的一個日子裡,我正在設計和研究「光電真空玻璃牆體」技術的時候,突然被一個「真空」問題迷住了:任何物體被真空化後一定會變輕;變輕就蘊含著物體質量未變,而重量卻發生了變化!
「光電真空玻璃牆體」技術是將二片普通的中空玻璃之間嵌入多片條形太陽能板;太陽能板呈百葉窗式的斜向平行排列,這樣既可發電,又可透光,還可作為中空玻璃的支撐,實現抽空負壓保溫。這用在人類的建築中,不僅可以替代很多高耗能生產的建築材料,節省能源資源,而且可以利用建築牆體發電,將建築體和發電體一體化,還能讓建築內實現真空保溫,把我們以後人類居住的建築體變成一個具有恆溫功能的大暖水瓶。我正在被一些技術細節弄得焦頭爛額之時,憑空突然冒出的這一念頭一下子把我激醒了。我們知道,空氣是有重量的,大約每立方米為1.293kg,如果讓物體輕於這一比重,是不是物體就會浮升呢?這有點類似水中物體的浮力。如果一個物體的比重小於1000kg/m
3
,那它就會浮於水面;如果大於1000kg/m
3
,那它一定就會沉入水下。同樣,只要我們能讓物體輕於空氣的比重,那物體一定就會上浮升空。過去,人類有二種無動力升空模式,一種是熱氣球模式,加熱空氣,使空氣膨脹上浮,中國人發明的孔明燈就是這類東西。第二種是換氣模式,在一定空間內換上比空氣輕的氣體,如氫氣或氦氣,實現上浮。那麼,是不是還存在第三種無動力升浮方式呢? 有!那就是抽出空氣,利用真空能量,把物體進行真空化改造,通過控制真空從而控制升浮。
但是,一個難題隨之產生:在我們日常生活實踐中,維持真空體的負壓塌陷是與耐受副壓的堅硬厚重外殼緊密相關的。需要的真空體越大,其副壓也會越大,那外殼相應也就越大,如果副壓大到一定程度,其外殼甚至可以用到「厚重」一詞才能起到支撐作用。由於形成真空體的排空重量減輕大大低於維持真空的外殼重量增加,所以,我們也就永遠不能實現真空體在空氣中升浮!那麼,有沒有一個辦法讓真空殼體重量確定,而真空體積可以變化的辦法呢?或者說,外殼不怎麼增加,而使真空腔可大幅增加或減少的技術方案呢?
隨後幾天的一個清晨,我在公園獨自散步。潛意識中思想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我們是不是可以把一個球體做成內外二層,使球體分為內腔和外腔,而內外層卻連在一起。外層如果運動,也會拉動內層跟著運動。當我們向較薄的外腔注氣時,外層就會連帶著內層向外膨脹,內腔也就隨之膨脹。由於內腔不讓空氣進入,膨脹後的內腔就成為真空空間。外腔注入的空氣越多,壓力越大,那麼,內腔就膨脹的越大,實現的真空空間也就越大;當真空體大到它排出的空氣大於內外層球體總重量時,那麼,球體就會實現無動力升空。散步回來之後,我馬上找來一個醫用舊針管,堵上進氣口一抽,一個真空體很簡單就形成了。只不過真空空間太小,針管還飛不起來。當然,這並不重要,我只是找一找無意製造真空和有意製造真空的感覺。蘋果落地有了物理意義!
如果加壓能浮升,減壓能收降,這只不過是個氣球;如果再配上推進器,也只不過就是一個飛艇。接下來幾個月,我開始思考這種模式的氣球或飛艇在現實中的作用。首先說說氣球吧,如果先簡單地做一個小一點的,大約排空100立方米的空氣,我們一個人就可以脫離地球引力了;如果讓這個球大於1000立方米,那一輛小汽車就可以提升到空中去;如果再加大提升力,我們人類就可以離開地面建一棟不用動力提升的空中樓閣,讓人可以長時間地生活在空中。畢竟未來的人類生存空間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拓展到海洋或高空中去,永久性無動力提升可以視為一條技術途徑。至於到外星球去生活,那還有點遙遠,這一問題還是留給科學家們去努力吧!
如果這種氣球再加上推進裝置,那麼我們就可以製造類似飛艇的一種新的交通工具。每個人可以根據需要和愛好駕駛這樣一個小飛艇去漫遊世界,而不必考慮道路環境條件;從陸地上行駛的小汽車如果遇上堵車,打開汽囊註上氣,用加裝的推進器做動力就可以從空中脫身擺脫困境;現在大國們不是都競相發展航空母艦嗎?把這種飛艇做得大一點,能起降飛機,就會成為一個永遠不需碼頭的巡戈在世界大洋上空的航天母艦。可能有人認為它堅固性不夠,敵人一個簡單攻擊就能摧毀它。不過,重要的是,未來戰爭輸贏的關鍵可能不在於你能不能被別人摧毀,而是你能不能具備潛在敵人不敢動用摧毀你的能力!
接下來的三個月,我滿腦子的思緒忙著做這一技術與現實對接,直到2016年9月12日,在同一地點,在同一時間段,我的思緒竟一下子又分叉到一個更驚駭的領域:UFO航天器的設計上。哇,UFO就是憑藉著真空能實現飛行的!我們人類完全可以從技術層面上去設計並製造,這一曾經在傳說中才存在的按非力學性質運動的UFO航天器!
在地球表面,我們先畫一條直線依次設置ABC三個點。無論從A到B或B到C,只要有不同點的位置變化,就一定要通過做功來實現;技術的進步只不過表現為做功的方式改換或做功的質量改進。現實中,能不能通過不做功,而實現這種位置變化呢?傳統力學沒有告訴我們可能性,但利用真空能後,是否行得通呢?讓我們向下繼續探討。還是以對應地面上的ABC三點為例,我們在三點上空分別設置A1B1C1三點。接上所想,如果我們在氣球內注氣膨脹之後,氣球會因為真空能的作用而浮升起來,排除風和氣流等外界的影響,從A點起升會一直向A1點靠近。我們能不能在這種勢能增加的同時,不依靠外動力作用的情況下使其向 A1點運動變為向B1點運動?這就需要考慮根據阻力設計而改變氣球的形狀和隨時間調整受力狀態的措施。受力點不同,物體的運動軌跡就會不同。好了,我們在讓氣球出發之前,首先來改變氣球的形狀,讓它從球形或類球形改為碟形;碟式物體在大氣中運動有一個顯著特性,它將一個物體前進時所受到的阻力最大可能和最小可能集於一身。或者說,它會比任何形狀的物體都能更好的減小阻力和增大阻力。我們知道,當提升力一定的情況下,我們適當地改變阻力,使物體的受力點改變,運動的軌跡就會改變。就是說,飛碟以最小的阻力上升和與改變的阻力上升,上升點的位置是不一樣的;這種上升點的變化,就是從A1到B1點的變化。當然,我們也可以考慮把部分勢能轉變為動能,把上下運動的能量變為左右或前後運動的能量。同樣道理,當上升到B1點的飛碟物體,通過減少內部氣體壓力,使內層的真空空間排氣重量小於自身重量時,飛碟物體就要下沉。比重越大,下降的速度就會越快。在這種下沉中我們同樣也把下沉阻力有意識地改變,從正常的B1點降落到B點運動就又會改為C點方向,以此類推,飛碟物體則以波浪式運動完成它的位置變換。綜上所述,我們只需要完成三點工作就能達成以上目標:其一,飛碟式航天器的外觀模式設計並使之能夠調整運行方向和角度,當然,改變阻力還需其它的設計配合;其二,飛碟航天器的大小變換設計,使其直接決定其重量改變從而決定其動能改變;其三,飛碟航天器最基本的動力——氣體壓入和擠出從而獲取和排出的真空能便成為一切動力之源。(當然,有一部分太陽能等利用可忽略不計)。我們注意到,改變氣體性質、傳輸模式和調節方法就成為未來飛碟航天器極其重要的技術突破方向。另外,還牽涉到飛碟材料和時間問題。只要材料足夠耐磨和耐熱,時間足夠長,這種飛碟航天器將不受速度限制。至此,任何人都可以倒吸一口涼氣了:一種不用攜帶任何燃料的無動力飛行的航天器並實現無天花板限制的航空速度的時代來了。不用攜帶任何能量便能實現加速飛行的航天模式,將改變人類的航天歷史!
不是所有的飛碟都能稱為UFO,只有擺脫重力束縛並可以藉助重力飛行的飛碟才堪稱UFO!
傳統的熱力學三大定律告訴我們,能量是守恆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種轉化是有方向的。但是,從以上真空氣球模式啟示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另外幾條熱力學定律的影子。能量是伴隨真空能而產生的,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一運動著的物體同時具備能量和真空能,這種能量和真空能可以相互轉化,此長彼長,此消彼消;能量的守恆是基於一個獨立的真空態的能量系統守恆的,不同的真空態不存在能量守恆;宇宙中的總能量等於總真空能等。
當我們為氣球的外腔注氣加壓的時候,外層連接著內層一起向外膨脹,加多大的壓,用多大能量,內腔也就會相應地隨之膨脹多少。兩種力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這種氣球既含有能量,也含有真空能。當氣球內真空的排空重量大於氣球整體重量時,氣球就會升空;當氣球達到一定高度,減少內腔壓力能,氣球體積減小而比重增大,就會由上浮狀態改為沉降狀態,這樣就形成能量和真空能在氣球的運動中共同影響和決定氣球的物質能含量和物質能狀態。當然,這種飛碟航天器既能穿行時空,也一定能進入水下,增大比重,道理相同。如果出現壓力泄漏,這一真空態就會失去能量和真空能,對其它的獨立真空態沒有影響,只不過是在宇宙總真空態中又被轉化了一部分真空能量。
對能量對立面的真空能的認知和利用這是開始,本文僅是一篇拋磚引玉之作。願大家能夠從此開始,重新選站排隊,加入推動UFO這一新式航天工具的發展中來。我們相信,真空能不僅會改變我們的出行和居住,一定還會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基礎。
推薦閱讀:
※現在的太空題材電影里,飛船都會通過旋轉來獲得重力,這是什麼原理?
※愛因斯坦是如何預測引力波的?
※霍金去世,巨星隕落!謹以此文緬懷霍金
※霍金的輪椅有多少黑科技?
※科學家霍金的消息,為何會出現在娛樂新聞里?
TAG:物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