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與做菜——從個人體會出發談談詩詞寫作中的技巧和內涵,以及評價標準
在詩詞的閱讀和創作中,有一些東西是一直爭吵不休的,個人長時期內也處於一種比較迷糊的狀態:
1.詩詞有沒有客觀的評定標準?如果說有,千古文無第一,你喜歡李白我喜歡杜甫他喜歡蘇東坡,好像都不能算錯;如果說沒有,很明顯的,李白就是比李大白牛逼……
2.技巧和內涵,在詩詞閱讀和創作中孰輕孰重?什麼關係?如果說技巧為重,一堆技巧得不能再技巧的老冬烘會跳出來恁你,如果說內涵為重,一堆內涵得不能再內涵的老幹部會跳出來恁你……
這兩個問題,都牽涉到如何評價詩詞,以及如何學習詩詞寫作——如果你不知道哪些詩詞是好的,也就不知道該學啥。
從開始對詩詞感興趣起,我就在面對這兩個問題。其實還有個問題是詩詞究竟要不要考慮讀者,但這問題之前就已經考慮清楚了,在《https://zhuanlan.zhihu.com/p/24069942》里也寫得比較清楚了,所以不再啰嗦。
在沒搞清楚這兩個問題之前,我一直在用自己的審美本能作指導,嗯,這個喜歡,讀一讀,學一學,這個不喜歡,不讀,不學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樣做是有效的。我能夠感受到自己水平的進步。但到了某個階段——具體說就是近幾年,這樣做的效果開始減弱了。
之前的時候,實際上,我是處於一種「迷糊中的迷糊」的狀態。讀的時候,我好像一隻倉鼠一樣,把各種喜歡的東西搬到自己的小窩裡堆起來;寫的時候,我好像一個頑童,把小窩裡的東西隨心情組合(當然這裡包括詩詞以外的很多東西),弄出一些自己看起來順眼的東西。可以說,我不但對「怎樣寫才好」是迷糊的,連「怎樣的東西算好」都是迷糊的,我僅僅只知道「這些大概不壞」而已。
在我的鑒賞水平和寫作水平都不夠的時候,這樣是很有效的,因為寫出來的東西本來就不怎麼樣,只要把最基本的「說人話,詞句篇章通順,有所思有所感」搞掂就行了,只要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就行了。鑒賞力不足,不足以搞清楚這些東西哪個好,好在哪?沒問題,因為本來的底子就爛啊,只要比底子好就行,管他好在哪呢。
但在「從無到有」的問題初步解決之後,再僅僅只依靠審美本能,就不行了。
因為詩詞這種東西,歸根到底,是沒有規定的寫法的。同樣是喝酒,范閑同學就能大抄三百首,首首不同,還都是名作,算上不出名的,更是車載斗量。我自己去寫東西的時候,為什麼要這麼寫呢?為什麼不這麼寫呢?那我首先得知道,為什麼這麼寫好,為什麼那麼寫不好,為什麼這首這麼寫好,為什麼這首這麼寫不好啊。
不排除很多天才可以憑藉自己野獸一樣的,不,怪獸一樣的,霸王龍一樣的,哥斯拉一樣的審美本能去指引自己的寫作,但我這種凡人很多時候就是做不到啊。
而要搞明白為什麼好,就繞不開開頭的兩個問題。詩有沒有客觀的評定標準?如果有,則詩的可讀性,一般是由技巧和內涵而來的,怎麼判定這二者間的關係?
這問題我模模糊糊想了蠻久,最後有一點突破的,倒是這幾年把做飯這事兒撿起來以後,有了一點靈感,大概有了個能說服自己的框架。可能蠻民詩的,但確實是我的真實體會,可以隨意批,但請盡量不要笑……
說起來也簡單。做菜這東西呢,無非是兩件事兒:食材和加工,對應到寫詩上,就是內涵和技巧。
藉助這個框架,我們大概可以討論一下內涵和技巧,以及如何評價的問題。
一、習慣區分。內涵和技巧確實有區別
影響食客感覺的,是食物整體。影響讀者感覺的,也是作品整體。如果只停留在感性欣賞的層次,這樣就到頭了。但如果需要指導自己的寫作,就要學會理性欣賞,也就要一個理論體系來給出評判標準。在這個維度上,食材是食材,加工是加工。內涵是內涵,技巧是技巧。區分是明顯的。
什麼是內涵?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和體會,寫詩的基礎材料。什麼是技巧?對內涵加工的方法。不同的詩體,則限制了你能使用的技巧,是能上中式炒鍋菜刀呢還是上西式烤箱和小刀子……
二、分項比較。不同項目不要混為一談
食材各有不同,葷素,葷有山珍海味,素有蔬菜水果。詩的內涵也各有不同,情理,情有喜怒哀樂,理有哲思理趣。
在不同類的食材間,是不太好直接論高下的。大把的人喜歡豬肉討厭香菜,你不能說豬肉就一定比香菜好。但同類食材就相對好比較了,你可以說這塊豬肉比那塊新鮮,這把香菜比那把漂亮。而放大到大類比較的時候,還是可以用一些比較普適的標準,比如新鮮不新鮮,但差別很大也罷,一塊新鮮豬肉和一把黃蔫香菜,大家都知道是豬肉好,如果外表差不多,要細微地比較誰新鮮就很困難了……
詩的內涵也是一樣。同類的內涵是相對好比較的。這個我特別深刻的感受是看帶議論性的詩,從「議論深刻」這個維度,誰牛逼誰傻逼一眼能看出來,例如歷代詠王昭君的詩,沈佺期的「薄命由驕虜,無情是畫師」與劉獻廷的「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相比,立意深淺何啻天壤。從感情也能說,同類感情主要在深淺,真偽,純度,這方面我讀書少,還是只好舉《談藝錄》二〇:「《戊寅詩》如《微雨坐循元方丈》云:『隱兒憺忘心,懼為松雲有』;夫子綦『隱几』,嗒焉喪我,『心』既『憺忘』,何『懼』之為。豈非言坐忘而實坐馳耶」。而異類的內涵就不好比較了,更多是看喜好。
同樣,食材的加工方法很多,刀工,火候,等等。寫詩的技巧也很多,謀篇,用韻,等等,只在同類型的技巧中比較。類別越近,越好比較,類別越遠,越難比較,這點和上面是一樣的。
三、實際搭配。內涵與技巧,以及內涵和技巧之間,都需要搭配合適——但需要在實際操作的基礎上
不同的內涵,適用於不同的技巧。就好像不同的食材適合不同的加工方式一樣。比如刀工,牛肉硬,切的時候就要橫著肌肉紋切,雞肉嫩,就得豎著切,反過來不是不行,通常會影響口感。什麼刀工配什麼烹調方式,配什麼擺盤,又有講究。其實這個層次,前人已經研究得很多了。各式各樣著名的詩話詞話,比如那本可謂集大成的《分春館詞話》,很多都是極高明的詩詞版《食材加工技巧指南》。我現在正在回頭學這部分。沒辦法,野路子出身的就是啥都得靠自己摸。
但這裡個人有一點體會。如果全無寫作經驗,甚至全無閱讀經驗,讀這些玩意,非但無益,甚或有害。學做菜的同好大概都會有個感覺,食譜上寫得頭頭是道,初次操作上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還說什麼刀工火候呢,第一次上手,不炒生不炒糊就算阿彌陀佛。如果時時處處都去照著菜譜考慮這個三百克那個五十克,得,咱們別做菜了,出來多半是笑話。
比如《分春館詞話》卷二之一〇「詞中有逗,為詩中所無。逗不能獨自為句,然乃轉折至要之處,似斷還連,將意境轉變,務須矜練,切勿輕易放過」。如果創作經驗乃至閱讀經驗不夠,通常還是先別說什麼轉變意境,似斷還連,把這句話寫囫圇了再說吧……
四、閱讀為準。評價詩最終還是要看閱讀效果,但同時,從內涵,技巧等方面,我們可以選擇一定的維度,對其進行一些比較客觀的評價
討論到這裡,就是三個方面的問題了:讀者的喜好,內涵的意蘊,技巧的使用。
一是讀者的喜好,這是最沒辦法確定的,但也恰恰是構成我們一般意味上的評論的最基本的東西,也是指導寫作中最基本的驅動力。在閱讀上,它指導的是「我喜歡看什麼?」,而在寫作上,它指導的是「我想要寫出什麼東西?」。譬之於做菜,食客有的是甜黨有的是咸逆,用美到極點的甜食把咸逆們感染過來,或者乾脆違背了自己的本心去做點咸豆腐腦,也是個解決方法,但是通常不如把那群咸逆燒死來得更方便……
二是內涵的意蘊,這是最直接和讀者喜好接上頭的部分,你用的是糖還是鹽?用的是真糖還是代糖?用的是阿斯巴甜還是安賽蜜?放了幾勺?有沒有配味精?這東西基本上是可以給出評價的,雖然很大程度上受到食客的喜好影響,但刨除價值取向的影響,還是可以給出某種有同一性的評價的,尤其是在同類食材之中。
三是技巧的使用,它決定了內涵體現得如何。也是一般讀者通常不注意的部分。只要不太過分,普通人誰那麼在意吃到嘴裡東西的刀工是否均勻一致,火候是否恰到好處?更不要說搭配了。相反,很多時候,一兩項做到極致的東西,更容易引起大家叫好。迴文詩大多在藝術上無足道,但大家不一樣喜歡么?
這三個方面,共同決定了詩詞的閱讀效果。其中讀者的喜好是無法評價的,但對內涵和技巧則是可以評價的。而且有很多可以形成共同語言的部分。比如情感厚薄,議論深淺,意義疏密,布局曲直……至於在這之上形成各家詩的審美體系,反而就是各說各話,類似於讀者的喜好。
在對內涵和技巧分項,進行「共同語言」的比較時,如果差距很大,是容易看出來的。但如果到了接近的水平上,就很難說好壞了,甚至某些在幾個項目上差距很大的詩詞,也許這項甲好乙壞,那項乙好甲壞,於是無非最後是看審美體系對各項指標的重視程度。但當大部分,甚至所有項目都有質的差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李大白,您比李白他老人家差遠了。
五、孰輕孰重?
可以肯定的是,內涵和技巧,缺一不可為詩。但在讀者和作者的層面,亦即閱讀作品和持續寫作的層面,卻是完全不同的。
在讀者,尤其是一般讀者的層面,因為只需要面對單個的作品,那麼,只要技巧合格,內涵其實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作品內涵正好在拐角撞上了讀者愛好的時候。一般的食客來說,我搬上一斤一萬塊的大龍蝦,就是比一斤二十塊的花豬肉牛逼!吃肉就是比吃菜牛逼!甜黨就是比咸黨牛逼!至於大龍蝦是煎是炒,豬肉是蒸是煮,甜豆腐腦是用碗還是用杯子,這倒是不那麼重要。太祖一首沁園春雪,技巧粗疏,又怎麼樣?人表現出來的文氣,豪氣,是當時的文化界,乃至一般市民喜聞樂見的,圍剿的一堆酸丁技巧耍得再好,根本沒法比……
而在作者的層面,由於需要不斷地寫作,恰恰最需要追求的是技巧。因為內涵這玩意真不是想有就有的,而技巧卻可以時時追求提高。人人都知道大詩人最牛逼在胸襟見識,感情深摯,咱們不能指望自己就一定有,尤其是寫詩的時候不一定有啊,江郎那麼牛逼,別賦恨賦流傳千古,當官了一樣沒有這份心境啊。咱們自個在家做菜,不能指望天天買到頭等鮑魚北海肥牛,但刀工火候總是可以練嘛,說不定哪天就天降一塊好鮑魚呢,技術不成就白瞎了,您沒看到那麼多胸襟開闊感情真摯議論深刻的老幹部么……
最後,一些閑話
拉拉雜雜又寫了近五千字。如果只要整理自己的思緒,大概一兩千字就夠了。但寫著寫著又想起了自己當初摸索著入門的日子。這些問題的確是基礎性的,高手早就想明白了的問題,但現在網上確實有很多和我一樣自己摸索的愛好者,我知道想不明白這些東西的苦惱。高深的東西我說不明白,就自己想明白的問題說一點,盡量說得形象通俗一點,希望能幫助到和我一樣在摸索著的人們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