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一下為什麼要做這個中文版吧
友鄰說前一陣子去閑逛某大學的物理系,遇到幾個博士生聊天。其中一個本科是物理,後來轉行當程序員,賺得挺多,後來決定要讀物理博士。他指出把編程當成職業的問題和我一直以來一種模模糊糊的想法一樣:你在工作中的確能學到很多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中的大部分過一些年就會過時,所以從某種角度,你學這些東西的精力是被「浪費」掉了。這些技術並未增進你對世界的認識。而學習物理,可以增加你對整個宇宙的認識,而這些認識不僅僅是在地球上。在宇宙的任何角落都適用。 另一個傢伙插嘴道:那該去學數學,數學在任何宇宙中都適用。;))))))
其實我們現在是怎麼認識宇宙的?舉例:物理吧,我們初高中學物理時就會覺得這學得東西好像蠻神奇的,但其實也蠻無趣的,因為也無法理解這為啥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F=ma 。無非就是跟那幾個小球、推車、光滑的地面有關。用定律和公式算完之後,就算每道題都對了,也還是不知道什麼目的。
通過牛頓定律,通過愛因斯坦的公式,來撥開一層層的迷霧去認識宇宙。其實這一切還是要讓我們自己要對未來,對宇宙有一個好奇心,有一個永遠想探索的心才能去認識這個宇宙。
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新的變化,會有一種新型的大學誕生嗎?新型的交通出行方式?新的溝通方式?好期待被嚇壞的一天!
大學時代看油管(Youtube)視頻,科幻作品多了,就大概有一種意識層面的改變了。
科幻作品的靈魂其實大多是為了讓觀眾在短時間內認識科學的偉大之處。這個時候會發現很多概念都是相對的,於是為什麼我感覺學物理很能訓練一個人的辯證思維,它一直告訴你,質疑你的直覺,質疑你從來沒有想過去質疑的概念。科幻作品要變得硬派,往往是離不開技術團隊的強大支持的,但同時科幻作品也為真實世界的科技前沿探索展現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星際穿越(Interstellar》里關於蟲洞的理念都夠導演發好幾篇論文了,Chris導演和技術團隊的物理學家討論蟲洞的物理物質時,產生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怎樣在銀幕上呈現出蟲洞的形態?解決完蟲洞之後黑洞又怎麼解決?現實中沒有人會知道黑洞長怎樣,除非真的做出一個。但最後模型中接近黑洞影子的地方,出現超乎意料的複雜指紋形狀,發光的吸積盤出現在黑洞的上面、下面,前面。製作團隊和技術團隊都表示從沒有預料到會達到這種的神奇的成就。現在的很多科幻作品除了製作精良,畫面唯美之外,更能教育大眾比較真實,準確的科學。可以說是一趟科學發掘之旅。反之,在領先的虛擬現實公司Oculus,新入職人員都會收到一本頗受歡迎的科幻小說《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神秘的增強現實初創公司Magic Leap已經聘請了科幻小說和幻想作品的作者來借些靈感和創意。科幻作品的硬度如果是在一個讀者能夠理解的科學概念區間內,那麼往往越硬越爽。如果正好在能夠理解的邊界上,剛剛好能夠讀懂作者沒有明確寫出來的科學隱喻最最爽。而硬度如果超過了理解區間,進入沒有學習沒有體驗過,卻有所耳聞的知識領域,那麼就會使人因為自己的知識不足以完整體驗小說而遺憾。讓科幻變為現實,背後少不了無數科研機構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和推進,微軟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微軟邀請了9位世界頂級科幻小說家深度參觀微軟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從微軟研究院超過55種研究方向中,這些作家們選擇了他們想要探索的領域,如量子計算、預測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虛擬傳送以及情感計算等主題,並與研究員面對面交流,提出問題,坦誠對話。最終他們將從微軟研究院的科研項目中汲取的靈感和啟發,創作了一本長達239頁的科幻小說集《Future Visions》。2015年11月17號微軟發布了這個科幻小說。
2015年12月20號受到立穎的鼓舞就開始組織。2015年12月22號發了帖子希望能招募更多的志願者能把這個硬度剛好的科幻作品可以翻譯成中文,讓更多人能欣賞這個作品。2015年12月23號,收到的申請數量已經大於所需要的人數了(就是前幾天還收到申請),由於出發點是快速的完成這個作品,工作流程中很多必須的工作都從簡了。雖然沒建立一個成熟的志願者篩選機制,但志願者們都特別的負責和熱心,也非常理解和支持。2016年1月底,85%的篇章都完成初稿,20%完成二稿。基本是是使用 qq 群來溝通,Trello 來做項目管理,Titanpad 來做協作翻譯,Gitbook 來做修改和發布初稿。完成統稿後,內測了一輪。收到了很多反饋,然後就進入了循環的糾結狀態(擔心譯文的質量。
2016年10月中旬,突然心血來潮的覺得豁出去了,申請知乎專欄。2016年11月上旬,Future visions 的中文網站上線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Elon Musk 的下一個十年計劃會動容,也不知道有多少知道*IBM 的 Watson之後會激動緊張而且期待,但希望你們看完這個中文版之後會激動,興奮,對未來有所思考吧,就算是鄙視中文版怒看英文版也是挺好的一個影響。
* Elon Musk,一位跨時代的企業家,會幫助我們理解下一個時代的科技變革,和人類社會的演化。除了電動汽車公司 Tesla,還有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他還擁有要帶領人類實現一百萬人殖民火星,並且從此開始多星球居住的太空商業公司 SpaceX。聽起來會不會太科幻了?*IBM 的 Watson,Watson是一種認知計算系統,由自然語言處理、假設生成和進化以及動態學習等多種技術構成。Watson比人們手機上運行的數字虛擬助理要高級一些,至少Watson已經在jeopardy比賽中證明了自己,它在這和比賽里打敗了所有人類選手。從中包括「協助」律師的Ross,協助醫生的LifeLearn,協助護工的GenieMD,協助旅行顧問的WayBlazer,協助廚師的Chef Watson。就是相當於顛覆了在行(諮詢類)的模式,把成本降到估計幾十塊?一百來塊?是不是好期待!!!!推薦閱讀:
TAG:產品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