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你不能不知的五大賺錢定律
1,高瞻遠矚,政治敏銳。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後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
依託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這一波機會和體制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2,敢於行動,敢於創新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後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在中國,要預測社會未來的走向,一個最簡單、最基本的思路就是:「中國在走美國的老路」。
這也就是所謂的CTC(「Copy to China」)的基礎。可以說是中國最近20年所有新興行業的一條發展主線。這條主線之清晰、之連貫,和前面所說的靠政治趨勢賺錢的一波流的短暫易逝形成了鮮明對比。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3,股權回報的思維
熟練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就是敢於去動「本不屬於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裡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槓桿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只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台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
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並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周期(從生產到銷售),那麼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4,知己比知彼有時候更重要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於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裡最值得,用在哪裡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覆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
5,高度警覺的防騙意識
這裡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於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裡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佔少數。對於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遊戲,更加複雜詭異。
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簡訊里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伙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推薦閱讀:
※那個最會賺錢的民宿房東給我們上了一課
※徐若瑄欲復出撈金,網友不買賬:怎麼不去日本賺錢?
※白手起家做什麼賺錢,最適合空手套白狼
※阿里樂買寶,能邊消費邊賺錢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