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外資撤離之殤

如果說當年李嘉誠從中國撤資還是一個敏感話題的話,發展到今天隨著外商大規模撤資已成既定現實,公開談論也就見怪不怪,只是官方還沒有勇氣公開報道而已。

9月24日復旦大學馮瑋微博撰文——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共230人組成的日本經濟訪華代表團今天離境。要求中方為改善經貿環境作出努力,要求中國政府設立專門窗口,簡化日企(資)撤出手續。

來看看相關數據。日本對華投資近年來逐年下降,2014年同比下降38.8%,2015年同比下降25.2%,2016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4.4%。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故作鎮定的高層試圖用這種論調敷衍搪塞,極力淡化外商撤資帶來的消極影響。可事實果真如此輕描淡寫嗎?

撤資外商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代工類低端製造業,這類企業跑路後的去處是生產成本低廉的印度、東南亞等國;另一類是美歐日的高端製造業迴流本土,日資企業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況且作為亞洲近鄰,日企對美歐的逃離示範效應更應該值得警惕。

產業從中國向海外轉移正在慢慢演變成世界性趨勢。產業固然有高低端之分,沒有區別的是他們的出走帶走了稅收、就業和市場,還有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亟需的技術。

78年推行經濟改革,為中國就業、稅收、技術引進做出巨大貢獻的外資企業,忍痛放棄苦心經營多年的工廠,不惜忍受解散員工、支付巨額賠償的痛苦,斷然撤離中國顯然是事出有因,對商人而言,根本原因就是投資環境在持續惡化。

首先是改革紅利釋放殆盡。人工成本高漲,房地產飆升帶來的土地成本持續上漲,中國已經在漸漸失去吸引外資的最大優勢。

2001年中國工人工資五百元左右,低於東南亞國家,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工人工資的1/20-1/30,而現在工人工資將近翻了十倍,五險一金更是佔到工資總額的40%-50%,中國大陸不僅工資遠高於東南亞,而且社保繳費是東南亞國家的4.6倍,企業負擔正在變得日益沉重。

其次是地緣政治風波不斷,政治風險越來越大。

東西方不同的意識形態是根本。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與周邊國家的摩擦也變得越來越頻繁。從東北亞朝核危機到中日釣魚島、再到台海、南海局勢持續升溫發酵,導致國內政治風波不斷。還記得反日遊行時打砸日車的幼稚行為嗎?還記得萬士達罷工工人提出收復台灣的七點要求嗎?幾個月之後台灣勝華科技就宣布大陸的三家大型工廠破產倒閉。

再就是納稅優惠政策進一步縮減。2007年出台的《企業所得稅》法,外企稅收從15%提升到25%,也是導致外資撤離的一個重要因素。

影響因素當然不止這些,其餘如知識產權保護、生存環境惡化、網路封鎖限制……篇幅所限不再一一列舉。

來看看外資撤離對中國製造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外資企業的撤離,對那些提供配套產品或服務的中國製造業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些企業將面臨訂單銳減和產能嚴重過剩的巨大困境。另外大品牌外資企業帶走的客戶和市場更是無法估量的潛在損失。當然還有就是巨額外匯流失。

設想一下,如果本次大規模外資撤離發生在十年前,也就是2008年中國剛剛宣布取消外資優惠政策之時可能還好點,因為那時的內需市場剛剛開始繁榮,民間購買力令政府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底氣。但是經過十幾年來的竭澤而漁,政府天量印鈔、房地產飆升、鐵公機投資和貧富分化等一輪輪的財富掃蕩,中國民間消費力持續下滑,內需市場疲態盡顯,人人持幣準備過冬而不敢消費。此時外資企業的紛紛撤走,隨著外需市場大幅萎縮,這對中國製造業來說,將會是不可承受之重,再加上本土實業空心化,中國經濟正在遭受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甚至是滅頂之災。

再就是大規模的失業人口不可避免,處理不好會引發社會動蕩。

算上外資企業直接就業,以及間接為這些外資企業提供配套的上下游國內企業,外資提供的就業機會數以億計,而這些中資企業的關停或倒閉,間接造成的失業人數不可估量。

外資撤離,外需崩塌,內需不振,2016年之後的中國製造業,甚至中國經濟整體,鐵定要面臨嚴酷挑戰。如若放任倒閉潮、失業潮引起的失業大軍肆虐,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四座大山的沉重壓迫下,很多中國人的命運將會被徹底改寫,之後還會引發什麼樣的嚴重後果,實在讓人不敢想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繁榮富裕或將是曇花一現。

但願,我們睿智的高層會拿出解決方案;但願,筆者所言是杞人憂天。

『阿甘看天下』ACM_KAKA22,只說良心話,期待關注交流。

推薦閱讀:

第一規則:供需邏輯
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8,美元霸權的挑戰者上路
草根諫言——令經濟起死回生的五大藥方之三
論文明之殤 伊斯蘭之癌

TAG:經濟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