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小時理論需要刻意訓練
但在實際中,很多人重複做了10000小時,但並不能成為該方面的專家,其實10000小時就是每天堅持3小時連續堅持10年而已。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工作了10年了的人大部分人都不能成為工作中的專家,僅僅是工作了10年而已,這其中就包括我自己,我從2004年參加工作以來,現在已經工作了12年了,從上班第一天就接觸的PHP語言做開發,但到現在為止,我並不能稱得上是PHP「專家」,甚至可能比有些年輕人的水平還不如。原因其實就在於缺少「刻意訓練」。
那什麼是刻意訓練呢?簡單來說就是「做事過腦子」,而不是機械勞動。每天機械性的寫代碼,完成的都是純業務性代碼,遇到問題就google,到處ctrl+c、ctrl+v,這樣即便寫了3、5年程序,依舊是個初級程序員,而真正好的技術是遇到問題仔細鑽研,找到解決方法後也要搞懂為什麼這樣可以解決,以後怎麼才能避免出現問題,不斷的總結經驗。
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會越來越熟悉做60分的工作,然後就會進入瓶頸期,因為我們會很輕易的做到70、80分,已經比周圍的人做的好,滿足職業的要求,從而不再去精進,這樣永遠不可能成為專家;而有些人即便職位要求只有80分,也要努力做到95、96、97分
從心理上講為什麼人們會進入瓶頸期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舒適區」問題了,人如果不離開舒適區就永遠不可能成長,要強迫自己進入「學習區」,通過刻意訓練進入「學習區」。
怎麼脫離「舒適區」呢?簡單來說就是「給自己找彆扭」。自己已經舒服的找到方法了就偏不用這個方法去做,而去找更有效率、更好的方法。具體到寫程序上,一開始為了完成工作可能有些代碼是複製粘帖來的,有些是有固定結構的,有些方法是現成可以用的,但這不能讓你成為專家,複製來的和手寫出來的是兩碼事,給自己找彆扭就是不複製,完全重頭手寫一遍,然後重構再重構,有現成的方法偏不用,自己重寫個效率更高的,更好用的。
但這樣「找彆扭」帶來的最大問題就是,短期效率下降,比如原來能2天寫完的程序,由於要改成純手寫,要重構,可能拖了5天才寫完,但是一旦「練出來」之後,你寫代碼的效率和質量可不是那些靠複製粘帖工作的coder所能比的,所以暫時忘掉那些效率吧(除非老闆逼的很急),其實仔細想想自己所謂提高的短期效率,無非是用複製粘帖省下來的時間去淘寶、去看網頁了而已,並沒有省下來去做更有意義的事。
接下來就是大量重複性訓練了。只找到了更有效率的方法,但只用了一次兩次就去干別的了,那就是「有個卵用」。能讓自己更高效的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大量重複性訓練,讓本來是挑戰的東西變得不再是挑戰。本來做這件事是「學習區」的事,通過大量重複性訓練,讓它變成「舒適區」的事,然後再去尋找新的「學習區」,這麼一個循環式的找彆扭過程。
很多人堅持不下去的一個問題就是,缺少反饋和激勵。這就得靠外界了。成天對著天踢自由球而不自己找個門框做反饋,那踢幾年都是白踢白練,要有正確的反饋和激勵。這就因人而異了,可以自己去找自己的反饋和激勵方法,從而讓自己堅持下去,因為刻意訓練並不輕鬆有趣。比如重構的反饋就是效率要比以前高,激勵就是整個系統都被重構後獎勵自己個PS4,呵呵。
總結起來就是:做事得過腦子,過完腦子就重複練,等練到不過腦子就能完成後就給自己找點彆扭,再找點過腦子的事做。周而復始,保持「刻意訓練」,用不了10000小時,也能成為專家。
推薦閱讀:
※絕對力量無捷徑:寬握引體向上
※六周訓練計劃:第一周,提高腿部力量
※MovNat:自然運動的復興
※健身的幾個常識,讓你效果翻倍,不再白練
※你真的想過嗎,你的訓練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