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浪里亂翻書(一)《Matterhorn:美國人眼裡最真實的越南戰爭》

我前些日子搭乘某船去了趟某海域,在浪里晃了些時間。出海之時,我饒有興緻地看著水色從渾黃變成墨綠再到碧藍;返航之時,我萬分期待地盼來了大晴天——可惜最後一天才盼到,所以也沒能在海上用肉眼看到銀河。

雖然沒能看到銀河,但我卻得閑看完了些有意思的書。

《美國人眼中最真實的越南戰爭》,一位朋友寄給我的書。初聞書名我還以為是本越戰史,初見封面又讓我想到了某些地攤軍事刊物(我真的不是故意要黑這書的封面設計),仔細一看才發現這是參加過越戰的海軍陸戰隊老兵寫的一本小說——原名《Matterhorn》。

這座尖錐便是通常所說的Matterhorn,位於瑞士和義大利邊境附近,也是阿爾卑斯山脈中最高的幾座山峰之一,海拔4478米。——但這顯然不是《Matterhorn》中掩映在中南半島潮濕、陰森又危險的叢林里的那座Matterhorn,看起來這也不是什麼正式的地名、而像是美軍(或者作者)起的諢名,既有其如歐洲 Matterhorn 那般險峻峻之意,說不定也是「化膿峰」的意思。

我英文水平也不咋地,這裡就不繼續揣度 Matterhorn 的真意了。《Matterhorn》的有趣之處之一就在於文中遍布類似於 Matterhorn 的梗:地名、人名、武器裝備、部隊番號等名詞,戰術動作術語,電台保密暗語,等等等等,濃濃的美軍(確切講應該是四等人)味道撲面而來。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有點不習慣,看著看著就沉迷其中——感謝譯者基本上對每一個梗都有注釋,畢竟我對四等人的文化沒啥了解。

當然啦,《Matterhorn》里不止有四等人的梗,還有很多20世紀60年代美國政治、文化的梗。但這些梗只是調劑,小說整體的氛圍是昏暗的,壓抑感始終揮之不去。——感覺就像在看《全金屬外殼》(本文題圖就來自於《全金屬外殼》的海報)。

與《全金屬外殼》相類似,《Matterhorn》把大部分篇幅用在了「自己人」身上:綳得緊緊的族裔關係和階級矛盾,民權運動、厭戰情緒的瀰漫,上下級間、同僚間、軍兵種部門間充滿官僚氣息的勾心鬥角,乃至中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美軍士兵思想的衝擊……

在大戰前夕,主角梅勒斯(白人,下層軍官)與交好的配角傑克遜(黑人,士官)間還發生了下面的對話。

梅勒斯:白人的確支配著我們的社會。事實上是富有的白人。

傑克遜:還有富有的黑鬼。看看是誰在打這場該死的戰爭——貧窮的白人和貧窮的黑人。偶爾還有像你這樣的傻瓜。

(於是我想到了某位微博大V所擔憂的事情:將來中國的年輕人,也像當年美國的年輕人一樣,拒絕去異國送死……與上面的對話對比一番,感覺真是頗有趣味。)

相比之下,越共的軍隊和士兵、乃至越南帶路黨,則只是環境的一部分,與雨林中泥濘的土地、扎手的草葉、吃人的老虎、吸血的水蛭無異(我不禁想劇透一下:開篇第一章就出現了水蛭鑽進丁丁里的重口味劇情),頂多算是麻煩製造者中威脅比較大的一類(是的,越南帶路黨對美軍而言也是麻煩製造者)。——所謂「美國人眼中最真實的越南戰爭」,與其說是與越南人之間的戰爭,不如說是恰巧發生在越南這片土地上的戰爭。

儘管《Matterhorn》也辛辣地抨擊了越戰的荒謬性,但與《全金屬外殼》不同的是,《Matterhorn》並未對軍隊本身進行否定,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讚頌美軍,而主角和他的戰友們就是「軍內健康力量」的代表。這顯然也與作者 Karl Marlantes 的經歷有關:小鎮紳士的兒子,中學足球隊的運動明星、學生會主席,進入耶魯大學就讀一學期後志願加入四等人擔任基層軍官並奔赴越南戰場、獲得一堆勳章——標準的美式統治階級成員的成長道路。對統治階級的成員而言,戰爭的意義可以檢討,但軍隊這一暴力機器是絕對不能鬆手的。只不過,這樣一名統治階級成員,卻沒有像某人那樣公開叫囂「你們這幫奴才竟敢不替主子賣命」。

我看完這本《Matterhorn》的時候,船剛好開到浪崗山附近,手機能連上4G信號,得知土耳其發生軍事政變——未遂。細浪翻卷,雲霞蔽天。

推薦閱讀:

閱兵有什麼紀念意義?
尬!戰士女友來隊探親,作為主官我該支持他們開房嗎?
中國目前擁有的萬噸級驅逐艦可以武裝兩個航母編隊?
核武器原子彈你了解多少?
軍情觀察室:曝俄將解放軍戰法泄露給越南 台灣暗中挺越?

TAG: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