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體適能的起源

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897年,但作為一門學科真正引起科學界注意始於Morris〈莫里斯〉,1950年研究發現:英國公共汽車駕駛員和售票員在心臟病發生率及危險性的明顯差異。

1954年,克勞斯?韋伯(Kraus-Weber)之體適能測驗結果發現,當時美國青少年之體能狀況遠比歐洲各國落後,令政府和全國民眾極為震驚。

1954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率先成立「青年體適能總統委員會」,1956年,又率先舉辦「體能與運動之總統會議」,並在會上針對美國青少年體能水平之低落提出警告。

02

1957年美國健康、體育、休閑活動協會(AAHPER)進一步提出「青少年體適能測驗計劃」(The Youth Test Project),並於1957~1958年間,進行仰卧起坐、引體向上、立定跳遠、壘球擲遠、折跑步、50碼、600碼等七項全國性的第一次體適能普查;並於1958年9月公布該項測驗結果與青少年的體適能常模。其後,體適能的理念逐漸得到美國社會和運動生理學界的重視,世界各國爭相仿效,我國也不例外。

1980年,Jensen等認為個人適應能力是指外在與內在活動能力的總合,而體適能是其中的一部份,其內容包括個人特性及運動能力表現的特徵,如肌力、耐力、柔軟度、動力、敏捷及速度等 。

03

1984年,Lamb以運動生理學的觀點分析體適能,認為「體適能是促使目前及未來生活挑戰得以成功的能力」

1996年,美國健康與服務部定義體適能為「人們所具有的或者獲得的與其完成體力活動能力有關的一組身體要素」 (A set of attributes that people have or achieve relating to their ability to perform physical activity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1996 ),而具有良好體適能的人通常是能夠「以旺盛的精力執行每天的事務而沒有過度的疲勞;以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閑暇時間的各種休閑活動並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事件」

1997年,Howley和Franks將體適能定義為「具有低患病風險和具有足夠的精力參加各種體力活動的身體完好狀態」

2005年,我國浙江大學王健教授編著《健康體適能》教材,指出:依據體適能與健康的關係將其區分為競技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前者主要由靈敏性、協調性、平衡性、速度、爆發力和反應時等與運動競技能力有關的體適能要素組成。

而健康體適能主要由那些與人體健康水平密切相關的體適能要素組成,通常主要包括心血管適能、體脂含量、肌肉適能和柔韌適能。

其中,心血管適能反映由心臟、血液、血管和肺組成的血液運輸系統向肌肉運送氧氣、能量物質同時維持機體從事體力活動的能力。

由於擁有良好心血管適能的人通常也具有較好的運動耐力和有氧運動能力,因此,心血管適能有時又稱為心血管耐力或者有氧適能.

體脂百分比是指人體體內所含脂肪占體重的百分比;肌肉力量是指骨骼肌收縮時依靠肌緊張來克服和對抗阻力的能力,通常以對抗和克服最大阻力的重量、力矩或作功功率表示;肌肉耐力是指骨骼肌維持長時間運動的能力,一般以定量運動負荷的次數、負荷持續時間或者輸出功率變化來表示。

柔韌適能是對機體單個關節或者多關節活動範圍的測度,通常由骨關節結構和肌肉、韌帶以及關節囊的長度和伸展性等因素決定。此外,著名的健康體適能研究專家Bouchard和Shephard還根據健康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多年研究成果建構了新的健康體適能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健康體適能的研究。

體適能是多個生理參數的綜合,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適能。健康體適能的基本項目包括心肺耐力、肌力和肌肉耐力、身體成分、柔韌性四大方面,但是在具體應用時可以根據測評對象的需要進行擴展。

著名的健康體適能研究專家Bouchard和Shephard根據健康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多年研究成果構建了新的健康體適能體系,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健康體適能的研究。

與以往的健康體適能「四要素」模型相比,新提出的健康體適能共包括22項檢測項目,分屬身體形態、肌肉、運動、心肺和代謝5個不同的構成要素,含有與人體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或發展密切相關的血糖、血脂、血胰島素、骨密度等指標。

表1 Bouchard 和Shephard的五要素健康體適能模型

形態

肌肉

運動

心肺

代謝

體重/身高比值

功率

靈敏度

亞最大運動能力

葡萄糖耐受

身體成分

力量

平衡性

最大有氧功率

胰島素敏感性

皮下脂肪分布

耐力

協調性

心臟功能

脂肪和脂蛋白代謝

腹部脂肪

運動速度

肺功能

代謝底物氧化特點

骨密度

血壓

能量代謝

柔韌度

04

世界衛生組織對體適能所下的定義為:在應付日常工作之餘,身體不會感到過度疲倦,還有餘力去享受休閑及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2007年ACSM提出,「運動是良醫」

2012年6月中國啟動。倡導將體力活動作為人的基本生命體征,納入醫生問診體系中,並將運動處方作為診療的基本內容。

2014年7月27日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同意開展「健康體適能測評與運動管理應用研究」課題項目的決定。

2014年8月,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關於開展「健康體適能測評與運動管理應用研究」課題發出項目通知,希望已經使用或準備使用健康體適能測評與運動管理技術開展健康體檢或健康管理的單位積極報名,成為我國首批「健康體適能與運動管理應用研究」單位。


推薦閱讀:

運動課:如果中國的體育課這樣上,您會點「贊」嗎?
霍頓攻擊孫楊,讓我們更加緬懷那些年「戰場上」的惺惺相惜
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體育專業委員會走進新越體育參觀交流

TAG:體育教育 | 運動處方 | 健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