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典 | 一次十年後的同事聚會引發的職場感悟

轉眼已是7月了,又是一年畢業求職季,不相同的人生,命運,軌跡,還有前方......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他的整個故事基本上以寫實為主,圍繞著10年來自己的職場感悟、社會變遷,以及相同背景的一些同事的發展,為現在剛剛進入以及將來計划進入這個行業的學弟學妹們提供一些啟示。本文曾經在經管之家論壇以原創形式發表,創造了19.6萬的單貼點擊高峰,並被很多網友譽為」深受啟發「的涉世職場良心好文。

本人2002年上海二流大學畢業,之後兩年在國外讀了碩士,2004年底回國,加入了當時蓬勃發展的某B4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部門,之後輾轉多家外企(之後會分享一些跳槽加薪和行業選擇的感悟),目前在某快消500強擔任一個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中層,拿著一份不算高也不算低的月薪外加12個月工資30%左右的年度福利和獎金,沒有任何灰色收入,開一輛價值年薪50%的車子,一套房無貸,一妻一女,雙親健在,基本情況彙報完畢。

整個故事基本上會以寫實為主,圍繞著10年來自己的職場感悟,社會變遷,以及相同背景的一些同事的發展,為現在剛剛畢業和將來計划進入這個行業的TFS們提供一些啟示。

01

回到主題,先說說這次的聚會,主要是通過微信得知一位已經定居美國多年的同事(此君是本人婚禮的伴郎)回國所提起的(我們都是經歷過從QQ、MSN、微博到微信的一代人,帶有80後上海人的典型特質),由於我年紀最大(我由於讀Master,所以是80年,大部分人都是82或83年的),所以就由我來提議大家聚會,那天計划到場12人,實到9人(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先簡單說說在座人員的基本情況:

總計6男3女,4人交大,2人上外,1人財大,1人同濟,外加我一個(交大幫全員出席,果然學風嚴謹),全部是2005年5月期間進入某4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目前兩人定居國外,1個人在PE做投資經理,4個人在500強外企擔任中層,1個人在內資創業公司擔任高管,還有1個繼續留在B4等著升合伙人,應該說,在座所有人中除了那位PE的兄弟外,沒有人大富大貴,但人人工作穩定,腳踏實地,大家都沿著不同的道路走到了差不多的位置。

我們這些人中,既沒有一個富二代,也沒有一個紅二代,我們都經歷過2004年以後的房價飛漲,2006年的股票大起大落,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最後,都是靠自己的雙手和專業能力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會談中充滿著正能量,那一刻我感到,這些也許就是所說的中國夢。

02

接下來想談談2005年前後這幾年的審計行業,應該說這是一個中國審計業的黃金時代,公眾和企業依然對B4充滿著敬畏(50%歸功於朱總理),B4和Local所之間依然存在著明顯得差距,大量的境外IPO讓B4需要更多的人才(其實就是審計民工),但在勞動力成本還不算太高的年代,5000元的月薪對於剛畢業的小朋友來說已經具有難以名狀的吸引力(畢竟當年B4新升的經理也就兩萬多)。

當年的B4對人員培訓方面投入也是驚人的,單單將200個初級審計員小朋友拉到青浦國家會計學院培訓兩周(而且是一人一間房,期間還有不少小故事,這個大家有興趣以後開貼再講)就堪稱空前絕後的大手筆,作為培訓講師的經理們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恭喜你們進入了這個充滿無限機遇和挑戰的行業」,而作為培訓項目負責人的合伙人開口第一句話則是「10年以後我相信你們這些人將是中國會計行業的脊樑」,身處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心潮澎湃...

03

其實,真實的審計行業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完美,作為初級審計人員,也就是業內俗稱的小朋友,在公司是沒有固定辦公桌的,一台筆記本電腦,一個儲物櫃,一張員工卡就是你的全部。而公司所在豪華高檔的寫字樓其實無法給到一個小朋友多少的向心力,因為大家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是在客戶那裡。  

那個年代,許多客戶還在使用手工賬,許多企業的財務領導人還被稱為「總會計師」,小朋友的工作中需要面對如山如海的憑證和無休無止的加班(俗稱OT),雖然這些對於精力旺盛和志向遠大的人來說沒有什麼可計較的,因為當你拿到自己工資單的那一刻,些許的疲勞就會轉變為前進的動力。我依然清楚地記得,在我進入事務所3個月後,第一次的稅前工資突破5位數時的欣喜,雖然那時我用連續三周平均10點以後回家的代價換來的...不過工資單上的數字至少可以讓你看到希望,正面積極的人才有更光明的未來,不是么?

04

小朋友的一年是忙碌和充實的,雖然現在到底做了什麼已經模糊了,但這一年的浸淫讓我對財務數字開始有了感覺,這可能就是所謂的財務敏銳度吧,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入行了,伴隨著年度30%的加薪,我和小夥伴們都成了第二年的審計助理。

第二年的審計生涯其實也是一晃而過,不過現在回想起來,第二年之於我本人來說其實是個自信培養的過程,因為在這一年,我感覺到中國企業的會計專業能力在快速的提升,上系統的公司也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審計人員的要求也在提高,除了日常的工作處理外,與客戶鬥智斗勇成了這一年主題,特別是IPO的審計項目猶為明顯,在這一點上,對我個人其實是受益良多的。

最後還是談談錢,第一年5000,第二年6800的工資還是非常有競爭力的,算上13薪差不多在第二年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年薪10萬的水平,加上加班費總收入也已經達到了差不多13萬左右了,雖然承受一個月5000左右的房貸還是頗有壓力的,但我相信,未來依舊是光明的,壓力隨著資歷的增長也會越來越小。05

也就是在這一年,身邊逐漸開始有小夥伴陸陸續續地離開,去的地方各有不同,幾乎每個離開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最大的感觸就是幾乎所有人的跳槽都有明確的目標,沒有人因為跟老闆不爽或嫌工資太低而盲目跳槽,而我本人,在經過權衡之後也做出了跳槽的決定,理由如下:

1. B4在2006-2007年期間依然飛速發展,但未來3年內是否還能保持這個勢頭非常難說(事實證明我是對的,儘管當時我也不知道會有後來的次貸危機,只是覺得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過熱了);

2. 升遷到合伙人好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與之相比,500強企業的小辦公室似乎更加現實一點(後來證明這一點是錯的);

3. 2007結婚了,希望能過正常人的生活,不希望再天天加班了。

經過權衡之後,在第二年結束後,我跳到了我的第二家公司,一家快消業的美資公司,從事內審的工作,理由如下:

跟老闆非常有chemistry,這一點非常難得;

有機會接觸更真實的企業營運,比在B4更接地氣;

工資跟第三年的審計員差不多,差不多也有15萬一年,雖然不高,但依然向著我所期待的未來前進; 至今還記得在B4的Last Day,HR找我做離職訪談,問我你覺得在這裡的得到最的是什麼,我想也不想就脫口而出:B4的品牌以及她所被賦予的一切,將使我受益終生。

06

進入企業(簡稱為A公司)後發現與B4完全不同,我當時的職務是Sr. Auditor,所謂的高級審計員,在企業中屬於一個比較高級別的基層工作人員,這代表著你與管理人員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但由於有著老闆的賞識,進去之後一直順風順水,再加上整個團隊當時就我1個B4出來的,無形中自我感覺開始變得良好,自認為在這家公司中前途一片光明,但沒有想到這種想法讓我嘗到了職業生涯中迄今為止最大的教訓。

當然,工作上還是非常得心應手的,而且沖滿熱情,在此期間我接觸到了Steve Convey的七個習慣,並奉若聖經,而A公司也給了我能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的機會,這2007至2009兩年間,因為公務,我去到了除了西藏和青海以外中國所有的省(包括台灣),增長了閱歷,體驗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在我看來,這段經歷幫助我積累起了一份十分寶貴的個人財務。

2008年,A公司在中國區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舞弊案件,在此期間,我全程參與這整個案例的調查和處理,之後因為老闆的賞識和表現的出色,僅一年就被提升為助理經理,這是基層人員中的最高職位,離管理人員僅一步之隔,年薪也一躍超過20萬,「春風得意馬蹄疾「可謂當時的心理寫照。

然而,一心只顧舉目遠眺的我沒有看到前方不遠處的陷阱。

07

2008年的年中升職和年底加薪讓我感覺自己成了人生贏家(見笑了,但每個人都有自我膨脹的時候),2009年初,我的年收入已經突破了25萬,甚至於比在B4奮鬥的夥伴們都要高。可是,也就是在2009年初,一直以來賞識和重用我的老闆被調任到了其他部門,而我的彙報關係也轉到了另一個原來平級的同事,一切因此而發生了改變。

用某位領袖的話來說,當時我還是「too young,too simple,sometime naive」,滿以為大家依然可以和衷共濟,一起前進,但我想錯了,先說說我在這位新領導的情況:

男性,比我大3歲,06年離婚,09年再婚,三校生,1999年就加入了A公司,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後,與2004年轉到了我們部門,業務能力很出眾,但理論基礎比較薄弱,2008年拿到了在職本科的文憑。

其實,我剛進A公司時跟他關係還不錯,畢竟整個團隊除了老闆,就我們兩個是男的,我很佩服他對基層的熟悉程度,以及在貪腐調查方面無師自通的天賦,但等到他成為了團隊的領導後,很多東西開始改變了,主要變化有一下幾點:

作為新的領導,他希望通過一些方式來樹立個人權威,因此,背景差異化最大的我就成了他樹立權威的對象;

他的管理理念更多是強調基層的執行力,而我則認為應該通過一些流程設置和先進理論的應用(COSO,SOX)來提升整個團隊的專業能力;

極度排斥和反對團隊人員的差異化,這一點跟我的理念形成極大落差(我一直認為差異化(Diversity)能提升團隊的包容度(Inclusion),從而激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Engagement))。

上述三點成了我最終被迫離開的原因,當然,這是一個並不短暫的過程,前後分為三個階段:

同床異夢期:儘管理念上存在差異,但大家表面上還表現出了相互的尊重和剋制,至少雙方都希望能在理念上征服對方;

爭鋒相對期:幾次碰撞後擦出了矛盾的火花,由於他選擇讓團隊其他人員參與進來一起針對我,因此在幾次碰撞中一直處於下風;

心灰意冷期:在2009年中期的一次360度調查前,他有意製造了幾次較為激烈的談話和爭吵,並通過各種方式向其他同事進行授意,導致最後針對360度的調查結果對我非常不利,那一刻,我已下定決心離開...

08

在結束A公司的經歷之前,我想簡單總結一下兩年多以來的得失曾經滄海難為水:作為離開B4後的第一家公司,對A公司還是非常有感情的,如果重來一次,我會努力留下來,並爭取在A公司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儘管我承認有某些矯情的因素在;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A公司的兩年裡面,我走過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在白山黑水和天涯海角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對許多人和事的看法更加豐滿和真實,更學會較為客觀和公允地去看待一些差異和矛盾(還只是「較為」,要做到完全太難了);

無限風光在險峰:從春風得意到悵然出局前後僅有半年時間,年輕也許是原因但絕不是借口,遭遇了挫折,承認了失敗,學會了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再次失敗;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學會換位思考,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明白,越是有這種想法說明你其實什麼都不懂,孔子都要「日三省吾身」,孫子說要「知己知彼」,Steve Convey告訴我們要"Synergize知彼解已",不了解對方的人永遠不了解自己;

天助自助者:努力付出總會有回報的,沒有回報是因為你的付出還不夠,任何時候都不要自暴自棄,相信自己,任何逆境都可以度過。

總結這些差不多了,下面開始談我的第三家公司(之後成為B公司)。

09

與A公司的婦孺皆知相比,B公司知名度要小很多,是一家傳統的製造業公司,上班在郊區的工廠,在中國有4到5家工廠,總部在美國還算知名的地區(主要因為當地的NBA球隊,到地方一看其實就是個小破城市),當時選擇這家公司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當時負責的範圍是整個亞太區,雖然職位只是一個Internal Auditor,但可以有機會週遊世界;

老闆在美國,平時看不到,管得少(後來才感覺這也不算什麼優點,畢竟他了解你的機會也少了);

從快消到製造業,能進一步豐富自身的閱歷,覆蓋一些知識盲點;

收入比在A公司時增加了20%,差不多稅前30萬的樣子(其實加薪不算多,畢竟自己心虛,也算是被動離職了)。

10

其實上述幾點理由裡面,現在看來還是週遊世界那條比較實在(其他的現在看看都是自己在騙自己),這B公司的兩年里,去過了除非洲以外的所有大洲,其中既包括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地區,也有日本,加拿大,澳洲這樣的成熟市場,不同文化的衝擊讓我感覺自己再次經歷了一場蛻變,這是超越了地域差異的跨文化、跨語言、跨種族溝通,這兩年里我體驗了印度人的等級和時間觀,日本人的謙和與虛偽,巴西人對生活的熱情等;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在專業技能上的進一步提升,畢竟之前是閉門造車,都是跟中國人一起工作,現在是與國際部的團隊一起,雖然之前有留學的經歷,但這兩年我發現自己的語言能力進步最大;

當然,也有很多不盡入人意的地方,比如加入這家公司的時候年薪30W,而兩年後只有32W,由於老闆不在身邊,對你不甚了解,因此升遷看起來遙遙無期,而這時在B4的小夥伴們都基本上升到了審計經理,難免不讓人產生落差。因此,兩年後,也就是2011年底,再次萌生了去意。

11

其實上述兩段工作經歷都談不上成功,甚至單看離職的原因都有點低級趣味,一個是因為跟老闆鬧矛盾不得已而離開,另一個是因為沒有升職加薪的機會而不得不另謀高就,如果單看這兩件事情的話依然可以用「too young too simple「來總結,但恰恰是這兩件事情讓我悟出了很多道理,因為我能對錯誤進行反思。

我們把離職原因再反過來看,在A公司,因為努力工作表現出眾獲得了提升,證明我是有能力的,而後來教訓讓我學會了更有效的職場生存之道,在B公司我的專業能力和情商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我能更上一個台階而做的準備。

所以,當發現負面情緒在主導你的思想時,需要做的就是第一時間反思,找出原因,看到差距,才能take action,並迎頭趕上,或者重頭再來。 12

C公司在業界的知名度很高,不亞於A公司,但營業額只有A公司的一半,不過好在當時正在快速發展,也是由於規模不大,讓我有了更多可以發展的空間,加入公司伊始,通過之前工作中的一些技術優勢,發現了不少C公司陳年古早的問題,並通過一些流程和政策將其進行了規範,當然也不排除因此而導致個別違紀人員的離開;通過3個月的時間站穩腳跟後,緊接著便是各項內審程序的建立和開展,這之後的一年時間現在回想起來也是一個自我閉關的過程,當然,最後還是比較順利的度過了,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老闆的支持,不但在各方面給我大開綠燈,還主動提出給我加人,後來我跟老闆聊這個問題,老闆說,既然你在如此有限的資源下都能做好,那給你更多資源應該能做的更好,因此你身上我看到了proactive的特質,就這樣,在這家公司的第一年算是平穩度過了;第一年結束,我的加薪幅度是10%,高於平均的8%,由於基數已經不小,所以10%的加薪讓我的年薪突破了45萬,俺這個速度,在2013年底還有希望達到50W的,但是第二年最大的挑戰也馬上來臨了。

以上工資是純個人在公司所得,當然,我在其它領域也有接觸,例如0708年的股票,基金等,以及現在做的銅投資理財,對於國人來說,有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保守,大多數人都會把錢拿去銀行,但是真正的銀行又是如何利用這筆錢的呢,那就是投資。所以相比較,國外把錢放入銀行的人是很少的,都會把自己的資金合理分配利用起來,靠賺的錢繼續來賺錢。

13

先說說考證的問題,我承認,面對脫胎於中國教育體制的CPA我實在能力有限,考不出來,所幸我是英聯邦國家的會計學碩士,所以ACCA可以直接免試6門,在放棄了CPA之後,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考了一次,沒想到運氣好3門一次就過了,剩下的5門先後分了3次,1年半分批考完,過程有點痛苦,但還算難易適中,之後由於做內審,所以又去考了CIA(Certified Internal Auditor),難度也不大,也是兩年通過。

說實話,有沒有證書對於一個財務專業人士來說非常重要,但有多少證書其實影響不大,所以,無論我今天是否擁有CICPA,我的工資也不會因此多或少一分錢,而且,當你到達一定職位後,某些專業機構甚至會授予你榮譽會員的稱號(如:CIMA),所以到了Manager這個級別後,證書真的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再來說說最近的一次跳槽,有TF疑問為何我能從一個小公司的普通職員跳槽到一個大公司做經理,這裡我想澄清一下,首先,B公司並不小,不但是美國上市公司,同樣也是業界翹楚,全年銷售額也超過了30億美元,而我在B公司的直接彙報對象是全球內部審計副總裁,甚至在兩年時間裡臨時擔任過1家公司的Controller。

另外,C公司雖然很大,全年銷售額接近200億美元,但中國區的業務也就5億美元的規模,比B公司的亞太區大不了多少。另外,我雖然之前沒有帶過人,但多次擔任了審計項目的負責人,從這一點上講,帶一個比我小五到六歲的年輕Staff也是戳戳有餘的。

15

昨天跟一個論壇好友聊天的時候,他說像你們這樣,應該來說是很忙的,那你怎麼在最後還提出來你還做一些投資理財?你有時間去做額外的事情?

這樣說吧!50萬年薪的人乾的活一般公司基本都是每天花1~2小時處理和上千萬上億生意有關的細節問題,還有就是旁聽一些會議做一些中層能做的決定,真的忙不到哪裡去。整天悶頭打字忙到飛起的,要麼是特別行業要麼就是基層操作,不會超過15w一年。

一個公司如果高管都為日常瑣事忙得飛起來,那這個公司也離倒閉不遠了,同理,中層的職責其實更多是一個企業承上啟下的橋樑,將管理層戰略性的決策落實到戰術層面,並確保其有效地實施,同時反饋給戰略決策者以參考,所以除了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外,一個優秀的中層往往需要以下幾個特質:

能夠在一群氣場強大到嚇人的高管面前能保持勻速心跳並侃侃而談;

能在適當的時候指出老闆在決策上的不足之處,並勇於提出合理性建議;

能指導並給予下屬職業發展中有建設性的建議和實實在在的幫助;

能在跨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作中建立起一個堅持原則同時勇於擔當的形象。

至少我個人認為是這樣啦!

對於理財方面的話,其實我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在這個通貨膨脹的社會,我們該如何保證我們的錢不會被稀釋,很多人都會認為把錢放到銀行會有利息,先不說前段時間降息,我簡單通俗點說,對於國人來說,都是缺乏投資理財意識的,普遍的都是賺了錢就放銀行存起來,這樣慢慢積累,這樣雖然錢的數量在表面上看起來是變多了,但是真正實際意義來說,這錢一直被稀釋,錢的數量變多,但是價值卻在減少。例如去年50W你買了一套房,但今天你銀行裡面有60萬,這60萬你能確定買到同樣的房子嗎?確定房價沒有漲?現今社會通脹的速度遠遠超過了銀行的利息的。在舉例來說下,五年前10元錢一袋蘋果,5年後10元錢一個蘋果,但是這10元錢你拿去銀行存5年,這5年銀行能給你多少錢?夠現在買一袋蘋果的錢嗎?我想這個是肯定不可能的。為什麼那麼多80後會成為房奴?曾經都會這麼想過:一年賺10W,奮鬥幾年就可以買房子了,但是等奮鬥幾年後,才發現錢雖然變多了,但是房價同樣也漲了幾倍,曾經2000/平方的房價,奮鬥幾年後到6000的房價了,只要回過頭來想想,就會發現這幾年的奮鬥根本來說就沒有多大意義。

當然,我這並不是詆毀銀行,只是讓大家明白銀行的真實作用,我們把錢存銀行,銀行也是同樣把錢拿出來做投資,然後會抽取很少一部分作為利息錢,讓更多的人把更多的錢拿去銀行。其實我個人認為銀行的作用就是方便你及時能用到這筆錢,每個人都有急需用錢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把所有錢都拿去投資,但是我個人也不會把錢全部放銀行來貶值。所以我們要學會合理使用自己的錢,讓錢來生錢抵制通貨膨脹。錢不是存起來的,是理出來的。當然又有人會說,難道我們不去工作?主要任務就是理財?肯定不是的,工作還是首要的。我們要選擇合理的理財類型,但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項:第一就是時間問題;第二就是資金要是由銀行管理的,這是重要的安全問題;第三,投資的項目最好是國際化的那種,這樣避免有莊家。

推薦閱讀:

【職場】職場中絕對不能說的話
從歡樂頌看職場需經歷幾個階段?
你以為自由職業就自由了?
做不好小事的人,怎麼可能做成大事?
職場:委屈不一定能成為成功的墊腳石,要看你有沒有這個心態

TAG: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