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運六氣之天元紀大論(天文曆法上)

五運六氣,又成為運氣。運氣學說源自《黃帝內經·素問》的七篇文章。分別是《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而其中《刺法論》、《本病論》則主要是五運六氣的應用。

五運六氣學說因其深奧至要,素來被稱為「醫門之玄機」。而其對於中醫理論的提升,有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所以又被視為「醫籍中至寶」。

五運六氣從《天元紀大論》開始建立體系模型,所以這一篇是通往五運六氣學說的第一道玄關。然而,這一玄關並不容易破解,只有通讀這七篇文章,方能有所體悟。在學習五運六氣的過程中,會涉及到河圖、洛書,而這兩幅圖則是整個宇宙模型的縮影。如果不知天文,不曉地理,不通陰陽,就很難對五運六氣進行全面的掌握,也無法融會貫通,更不用提如何應用了!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有一種探索精神,尤其是中國的天文曆法,更是我們打開五運六氣這座神秘之門的一把鑰匙。

我們先來看一下《天元紀大論》,是如何建立五運六氣這個模型的。對於經典,可以用十六個字形容:一字之安,堅若磐石;一義之出,燦若星辰。所以我們在對經典研讀的過程中,既要把握其宏觀布局,也要察其微言大義。在《天元紀大論》開篇,黃帝發問:

(一)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對於這一句話,向我們傳遞了這樣幾個信息。

1.天有五行御五位:五行指的是木火土金水;而五位則是五方之位,即東南中西北。這裡用了一個動詞,御。

把這個【御】字最古老的字形拆開,左邊就是「行」的縮寫,右邊是「人」形,而中間是繩索形狀,這個意思就是一個人手握轡韁前行。所以這個【御】字從產生之初,就有駕馭的意思。所以,一個御字,就決定了五行和五位的關係。

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根據這五行所在的位置命名了五個方位。從時空上來看,東南中西北只是一個方位而已,是虛空的。而五行賦予了東南中西北以實際意義,對其有駕馭的權利。

2.以生寒暑燥濕風:寒暑燥濕風從哪裡來?從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而來,可是這五個方向只是一個名稱而已,這個名稱的命名是因為有五行的存在與控制,所以寒暑燥濕風從根上看,還是五行所化。

3.人有五臟化五氣:這裡也有一個先後問題,就是人身五氣由五臟所化。那麼五臟從哪裡來呢?

在《五運行大論》這一篇有這樣五段話,每段話的開端綜合到一起,五臟化生的根源就找到了。

帝曰:寒暑燥濕風火,在人合之奈何?其於萬物何以生化?

岐伯曰:東方生風,風聲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肝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五臟生成,其實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先天,一套是後天。先天是由五味化生,後天則是由五臟相生,先天後天相互影響,涵蓋了人體所有疾病的根源。

我們現在從先天系統入手,既然五臟由五味化生,那麼五味從哪裡來呢?天有五行→東南中西北→風火濕燥寒→木火土金水→酸苦甘辛咸→肝心脾肺腎,這就是五臟生成的先天系統。

4.以生喜怒憂思恐:五臟化五氣,五氣之變,就有了人身情致之變化。氣之變,微妙至極,變化萬端,決定了人身情緒的起伏。如果一個人被外在的慾望控制,五臟之氣就會被其左右,喜怒憂思恐五志太過,就會傷身害命。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少,這個氣就由五臟自行調解,如此一來則百病不生。

(二)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已知之矣。起於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論言五運相襲:這裡的論就是指《六節藏象論》,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這一段話其實暗含玄機。首先提出了360日為一歲的概念。1候=5日;3候=1氣=15日;18候=六氣=90日;72候=24氣=360日。治療上根據歲時氣候的具體情況進行辯證。但是在開《六節藏象論》開篇的時候,卻有這樣一段話: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這裡為何提出了365日而成歲,與360日歲有什麼區別嗎?當你讀過這篇文章後,應該把一年360日的概念從頭腦中徹底刪除,因為《黃帝內經》從來沒有提過一年有360日。

如果從這個等式看,1候=5日;3候=1氣=15日;18候=六氣=90日;72候=24氣=360日,沒有任何錯誤。但是,錯誤卻真真實實的存在於這個等式之中。為什麼這樣說呢?答案在《六微旨大論》中,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乙丑歲,初之氣......丙寅歲,初之氣......丁卯歲,初之氣......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周而復始。

通過這段話,可以得出一年六氣之中的每一氣統管四個節氣,時間是60日又87.5刻。用這個時間乘以6,得出六氣時間就是360日又525刻。古代計時為1日100刻,所以換算後的結果就是一年365日又四分之一日。

如此反推,一候的時間就是5日零2.4秒,這個2.4秒的時間太少了,所以在黃帝內經之中那個並沒有把這2.4秒寫進去,但就是這2.4秒,才導致了我們理解上的誤差,將一年理解為360日。

(三)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從這裡再來看,我們就很容易清楚了。從月份變化的角度來看,一年有12個月,有的月份是29天,有的是30天,12個月的時間加到一起也根本不到365日。

所以用日計時長(二十四節氣按照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周的時間計時),而用月計時短(根據月相的變化進行計時),這樣就出現了有的月份沒有中氣,所以才有了閏月的說法。

1.積氣余而盈閏矣

這句話包含的古代曆法。

《周禮 總儀》有這樣的記載,每刻分為60分(相當於今日的14分24秒,即864秒。古時一分=今日14.4秒)。一日百刻,就是6000分。一日十二時辰,則每個時辰各得500分(即500*14.4秒=7200秒,兩個小時)。換成分刻就是每個時辰8刻20分。

一年之中有二十四節氣,那麼么個節氣的時間就是十五日二時五刻十二分半,換算成分,則為91312.5分。六氣之中的每一氣由四個節氣組成,所以六氣之中,每一氣所主的時間就是60日4刻10分,即365250分。

六氣分六個時間段,恰好是一年的時間,所以一年一共有多少分呢?就是2191500分,即365日又四分之一日,這是一年之定數。

如果按照大小月計歲,那麼大月30天,小月29天,合在一起就是354天,相比於一年之定數,少了11天。這個時候就會產生積氣,大約每65個節氣出現一個閏月,這樣算下來,就是19年7潤。

所以內經稱積氣余而盈閏矣。

2.二十四節氣與二十八星宿

在了解這部分內容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一個字:躔(音禪)

躔,歷行也。日運為躔,月運為逡。這個躔就是古人測量太陽運動時,用到的一個詞。那麼古人是如何觀察太陽運動的呢?就是通過日晷,這個日晷可以測量太陽的影子,通過觀察,就得到了下邊的這些數據。

冬至日到來的時候,日影最長,把這個最長的時間記錄下來,就知道冬至開始的時間了。知道了這個時間後還要測量太陽出入的時間,古人對這個時間也做了記錄:日出時間是辰初初刻,而日落的時間是申正四刻。

先看一下這張圖。

從這張圖中就可以看出,每個時辰分為初、正。我們前邊提到每個時辰的時間是8刻20分,那麼初和正所佔的時間分別為4刻10分。

那麼辰初初刻是什麼時候呢?就是相當於現在7點14分24秒。太陽下落的時間是申初四刻,也就是今天的15點57分36秒。這一天晝長41刻,夜長59刻。

當日影照在日晷之上,我們可以判斷出時間。可日晷是根據什麼造出來的呢?答案就是28星宿。

周天28星宿,從地球的角度去看,它的方位不會發生變化。這也就證明我們地球與28星宿轉向相同。而北斗七星的方位卻不停的發生變化,這樣,我們的先祖就找到了兩個坐標。

通過這兩個坐標,建立了一套時空系統,而這套系統幫助我們找到了運氣的起止時間及其所屬空間。所以中國文化是時空文化,具有非常強的時空性。

為何古人將天地分野?就是因為這種時空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將天地分野,就是為了更好的觀察天氣變化,以預測可能發生的災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麼我們上一篇文章提出的十二辰次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太陽和月亮交匯的十二個點,這十二個點就是我們所謂的十二時辰,也就是說,整個宇宙在運行的過程中,在時空交匯點上,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大錶盤。那麼這些錶盤上的點是通過什麼來進行定位呢?就是28星宿。

所以十二辰次,就是太陽與月亮交匯的時空。

為何陰陽能夠相合?就是因為氣有太過不及。五日一候,三候一氣這個標準不會變,但是到了氣的層面,就出現了差異。氣分為節氣和中氣,天地運轉的過程中需要陰陽相合,而有的月份出現沒有中氣的現象,沒有中氣的這個月需要置閏(多增加一個相同的月分),以使其有中氣,我們稱之為閏月,所以才有了19年七閏的計算方法。

為何會有這種計算曆法的方法呢?這就要涉及到十二辰次。而對於五運六氣的解讀,是離不開十二辰次的,因為十二辰次是對天地運行的一個解讀。我們在下一篇繼續解讀。


推薦閱讀:

「中西醫結合」姓「西」不姓「中」
肝臟好不好除了看手指判斷還可以看什麼?
中醫要發展,中藥加工方法需要現代化
《我為什麼反對中醫?》——小兒外科副主任裴洪剛
濕氣是個什麼鬼

TAG:天文學 | 中醫 |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