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批判性角度看CFA考試和上海迪士尼

聲明

本文文字功底欠佳,因為作者不是文科生。

本文中的一些觀點不專業,甚至可能有錯誤,因為作者不是財經政治類專業出身。

本文對一些人的觀點和一些機構提出批判,純屬個人觀點。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2016年6月4日,在監考完CFA考試回交大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以致於坐過了地鐵站,從CFA考試聯想到美國軟實力在中國的輸出,由此聯想到另一個美國軟實力輸出的例子上海迪士尼。為什麼要談上海迪士尼?因為這個話題很火,也非常富有爭議,前不久看新聞,5月22日中國首富王健林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節目上說他認為上海迪士尼20年贏不了利,而財經作家吳曉波6月2日在其自媒體《吳曉波頻道》中卻對王健林提出質疑,他認為這個項目是一筆不錯的買賣,而且你會發覺他們各自給出的理由都強有力地支持了他們各自的觀點,那到底誰對誰錯呢?如果一個人覺得這個也對那個也對,那隻能說明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觀點,所以在路上我就一直在想,為什麼會出現雙方觀點相背卻都無可辯駁的局面,以及我自己的觀點是什麼?為了不讓思考被時間遺忘,故訴諸筆端。

CFA考試

CFA考試是由美國CFA協會主辦,中國區則由British Council承辦,中文名為特許註冊金融分析師,百度百科這樣介紹:「是全球投資業里最為嚴格與含金量最高的資格認證,被稱為金融第一考的考試」,共分為三級,每一級的報名費均需要大幾千,網上有人估算過,三級都一次性通過至少也需要20000人民幣。如此高的考試費,卻還是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報考,把徐涇東地鐵站堵得水泄不通,場面還是相當壯觀的,這還只是國家會展中心一個考點,而上海還有世博中心考點,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就更不用說了,而這樣的考試一年還舉辦兩次。

我原以為既然交了這麼高的考試費,考生應該個個都是卯足了勁吧,然而事實不是這樣,就拿我所負責的區域來說,總共64個人中就有20人缺考,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高的,而且來參加考試的也不是個個精神抖擻,一些考生無精打採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砸錢打醬油,這些考試費就是直接白送給美國的。看來還是有很多人並不在乎這點錢的,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樣想。

如此高的收費,又有如此多的人報考,想必美國CFA協會肯定賺得盆滿缽滿吧,但是無論是美國CFA協會還是British Council,卻都自稱是全球性非盈利組織。而舉辦一場考試,直觀的感覺就是並沒有很大的技術難度,成本也不會太高,官方說法是所有的收費都將用於運營成本及促進機構更好地發展,說實話我對此是非常懷疑的,而我作為其一名員工,得到了很豐厚的回報,所以果斷地匿了…

其實舉辦一場考試,實質上就是標準和規則的制定權,如果是一場英語考試,美國作為規則的制定者,那是無可辯駁的,就像漢語考試中國肯定是規則制定者。但是金融並不具有國家屬性,每個國家都有金融,並不為美國所獨有,但規則的制定權卻牢牢地握在美國手中,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在金融領域的霸權地位以及美國軟實力在全世界的滲透,而弱國只能接受其規則,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美國通過制定規則即可在世界範圍內大肆斂財,而制定規則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幸而看到中國目前在提高自身國際話語權方面一直在努力,就比如亞投行、一帶一路等等,都體現出中國對於制定規則的慾望。

上海迪士尼

再說另一個例子,王健林放話,說有萬達在,上海迪士尼20年內贏不了利。他主要提出了三個理由,在這裡簡單給讀者梳理一下,詳情請自行百度,第一,迪士尼塑造的那些卡通形象已經不符合80、90、00後這批目標消費人群的潮流追求;第二,迪士尼的遊樂項目以戶外為主,而上海夏天太熱冬天太冷,不冷不熱的時候還有黃梅雨季大刑伺候;第三,迪士尼330億人民幣造價太高。吳曉波在其自媒體中還提到了另外三個上海迪士尼的潛在虧損可能因素。第一,與上海迪士尼投資模式相仿且也是華人地區的香港迪士尼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態,成為香港政府的巨大包袱;第二,中國遊樂園行業只有7%左右是盈利的,說明這不是一個好的行業;第三,上海迪士尼消費實在太高。然而儘管如此,最後吳曉波卻依然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買賣,對王健林提出了質疑!他的理由也是三點,第一,上海川沙地區的土地價格因為迪士尼項目的落戶而在10年間上漲500倍,市政府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土地財政收入;第二,帶動上海文化產業繁榮,貢獻GDP,上海迪士尼所帶動的文化產值預計將達到上海GDP的1.5%,而該項目在上海文化產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將超過10%!第三,該項目為上海市政府提供了超過五萬個就業崗位。

他倆一個拍磚一個叫好,聽著都對,那到底誰對呢?後來我想明白,他們的角度不同,所以會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王健林主要是從迪士尼項目本身來說,盈利空間較小,存在虧損可能性,這其實正反映了商人的本性,他更關注項目是否盈利以及自己競爭對手的經營狀況。而吳曉波作為一個財經作家,可以站在更宏觀的視野,他站在上海市政府的角度分析得出了叫好的結論,但迪士尼項目本身是否能夠盈利,他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吳曉波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財經作家,之前看過他的書《大敗局》,現在他的自媒體《吳曉波頻道》每有更新我也會去看,給了我很多的啟迪和正能量,然而今天我想對吳曉波提出的為迪士尼叫好的幾點理由提出質疑。

第一,我特地上網查了查,港府和大陸地方政府一樣,也非常依賴土地財政,所以他所提出的對上海市政府有利的三點,其實對於1998年的港府也是三個利好,然而最後不依然成為港府的巨大包袱嗎?究其原因,我覺得也許是因為這三條利好是不可持續的,紅利總有吃光的一天,吃光之日乃是變成包袱之時。

第二,考慮對GDP的貢獻依然是延續老思路,GDP攸關官員的升遷之路,儘管有一定參考意義,但的確不是一個理想的考察指標。

第三,據吳曉波所說,上海迪士尼項目絕大部分投資都是中國國企,美方主要以品牌入股占股43%,也就是說美方基本沒出錢,但這330億人民幣投資就有近一半算他投的,等於說因為是他的品牌我們白送140億給美國,以後賺錢了還得分他一半,即使賠錢賠掉一半,美方空手套白狼還有140億*50%=70億固定資產(忽略折舊費用),所以吳曉波也承認,美國穩賺不賠,所有的經營壓力都在中方,當然,不可否認品牌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但這種價值並不是實實在在的價值,而是一種人類賦予它的價值,就像紙幣,當人們說他有價值的時候他就是有價值的,當人們說他沒價值的時候,紙幣就是廢紙一張,品牌價值亦是如此,但是品牌還不如紙幣,當我們不想要紙幣的時候我們可以隨時將它兌換成實實在在的商品,而品牌入股之後某一天我不想要這個品牌了,還能把白送的140億要回來嗎?這就和CFA考試一樣,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是一種文化殖民,而我們卻拿它束手無策,甚至鼓勵這種文化殖民,北京天津和上海競爭迪士尼項目,一個個爭著搶著給美方提供更優惠的條件,最後的結果就是上海開出的條件就是美方基本不用出錢,坐著收錢就好,北京天津也沒法提出更優厚的條件了,只能作罷,這直接推高了上海迪士尼的中方壓力,可悲嗎?忽略通貨膨脹,假設錢的總量是一定的,有人賺就一定有人賠,那既然美方穩賺不賠,而上海市政府也由此獲得500倍的土地價格上漲,市政府也穩賺不賠,那到底賺的誰的錢呢?還不是老百姓的?川沙地區又誕生了多少房奴?就好像一把硬幣,從自己的左手換到了右手,換手的時候沒抓牢還漏掉一大把被別人撿了。本文並不抨擊迪士尼,迪士尼本身是一個很好的世界性文化,人家足夠優秀,將其引進到中國也無可厚非,但是我想說不能為了引進一個項目而大搞內部惡性競爭,當年為了消除南車和北車的惡性競爭而將兩家公司合併,但北京天津上海不可能合併,只能依靠制度建設來統籌協調各方利益。物競天擇,就是這個世界的法則,這也啟示我們要注重自主品牌的開發推廣維護,可是當我們打開電視全是版權引進類綜藝節目,還有什麼好說的?

第四,上海由迪士尼項目所帶來的文化產業繁榮,是可以預期的,然而這種文化產業並不具有中國基因,它幾乎是由中國人出全資製造而不是創造,他只是在中國,但屬於美國文化,所以這樣的文化產業儘管可以培育得非常好,但並不具有輸出性,像美國文化像韓劇等等,都具有很好的輸出性,甚至像泰劇、印度寶萊塢都逐漸登上了國際舞台,我覺得將文化產業輸出到他國從他國賺取利益才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目標,就比如韓劇,帶動拍攝地的旅遊產業,女主同款什麼的帶動化妝品市場服裝市場,推動韓語的學習廣泛度,韓語培訓機構也因此獲益,甚至韓國餐館也開了滿大街等等,就不甚枚舉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娛樂產業只是為本國服務,那我覺得其實就跟自己逗自己玩差不多,自己逗樂自己需要花時間花成本,因此用於提升自己的時間必然會減少,最終在精神麻痹中老去。

綜上所述,我認為引進迪士尼項目無可厚非,但應當避免內部惡性競爭;應當注重自主品牌的開發;發展文化產業不能依賴引進,而是應當以走出去為目標,即使引進,合作模式也應當極力爭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倒貼。

2016/6/5

於上海交通大學
推薦閱讀:

上海迪士尼貴么?看看美國迪士尼再吐槽吧
同樣是迪士尼一天,我用別人排隊的時間多玩了一倍的項目
端午+6.1 上海行 迪士尼雙日游攻略&玩具總動員酒店入住體驗(6刷TRON成就達成)
上海,東京,香港迪士尼橫向評測(上)
又見上海——迪士尼與上海遊記

TAG:CFA考試 | 上海迪士尼 | 吳曉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