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神經元

一、大腦是怎麼樣工作的?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叫做智力: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摘自百度百科)換一種說法,智力是一種「普適的心智能力」。他體現了大腦對外界刺激的理解、評估和反應的速度。反應速度越快,智力就越高。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反應速度呢?答案是腦內的神經元。

我們來看看神經元是什麼樣的。

如圖,神經元簡單的分為兩部分,主體和突觸。我們的大腦皮層中是由無數個神經元組成的,也就是這個樣子。

當收到外界刺激,神經元則迅速放電,釋放化學遞質,通過突觸傳遞信息,甚至長出或者消除突觸。神經元的這種網狀結構會隨著思考而建立更加複雜而高效的聯繫,也就是說你每一次思考都會促進下一次相應的神經元更輕鬆和快速地傳遞同樣的刺激。

把智力這個概念物質化,具象化的解釋,就是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越多,越聰明。

大腦工作的機制我們已經了解,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呢?下面將從兩個方面和大家聊一聊。

二、學習

智力的發展不只是知識儲備量的增加,更是知識之間的聯繫。所以個人覺得百科類的競賽意義不大。例如哪個朝代的時間,君主,哪部作品的作者是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不知道,你告訴我,我知道,就夠了。絲毫不存在知識網路的問題。我們要訓練大腦加強知識間的聯繫,聯繫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提升了知識點被索取的通道和可能性。

結合自己的工作再來說一說。

不少老師和家長都發現過這個問題,孩子公式背的熟,句式背的熟,不會用。為什麼?我們可以把一個個的神經元想像成知識點。孩子腦中的神經元是獨立的,是個體,沒有突觸聯繫。知識有嗎?有。但全是獨立的辭彙,單詞,公式。不能把所見所感和辭彙聯繫起來組成一篇文章,不能把單詞和眼前的閱讀理解聯繫起來去回答問題,不能把公式和應用題聯繫起來去解題。

我們的工作不是給予,而是引導。引導孩子通過現象自己去發現。

在好奇心下的求知是最有效的,那麼我們在備課過程中則需要思考如何讓學生產生疑問。所以我們要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新舊知識的交匯點。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教給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當學生在思考事實的過程中掌握抽象真理,就是他學會了思考因果的、機能的聯繫。這不就是智力的發展嗎?也就是讓學生建立神經元和神經元的聯繫。思考和熟記的統一表現的越鮮明,學生的知識越自覺,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就越強。這就是上一段所提現象的原因。我們也不難理解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了。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關於孩子第一次接觸知識尤其重要。在這節課上,一定要讓學生獨立工作,使學生在獨立工作中思考事實,得出概括性,規律性的結論。這節課上的越細緻,後面的學習也就越輕鬆。

那麼複習的時候,可以選擇合上書本,然後瞎想,從一個知識點蔓延開來,放開細節,抓住要點,通過鍛煉,相信神經元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密切。這麼做的道理就是,複習的根本目的在於大腦聯結的複雜化,而看書不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大腦的思考。

三、工作&生活

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可以加強自控力和執行力,甚至性格。不難發現,成功的人往往有較強的專註力,也就是可以專心做一件事的持續時間比普通人更長。由於你總是欠缺自控力,掌管意志的神經元之間聯繫逐漸薄弱,相對於自控力強的人來說,需要更強烈的刺激來促進神經元放電以指導行動。同樣,當你一直是以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的時候,以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相應的神經元都會迅速地反映出悲觀的內容,因為你大腦的結構已經更傾向於這樣去認知事物了。

如果你想要堅持完成一件事情,明白這個道理也許你會讓你更加寬容和有計劃。我們常常是痛下決心,然後又被現實打敗,恨自己為什麼意志力如此薄弱。其實意志力也是神經元組成的,對自我的掌控力也需要鍛煉,痛下決心無法根本上改變大腦內部的結構。 所以,性格上的缺陷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彌補的。同樣,一味的縱容自己,也會讓偷懶的神經元加強聯繫喔~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

所以,我們要謹慎的對待每一個行為。

當你不經意地對某件事某個人感到反感的時候,它在導致你內部大腦的神經結構發生變化,那麼當下一次看到的時候,這種感受會更加自主、強烈。也就是說,你以為你忘記了,可是你的大腦沒有忘記。
推薦閱讀:

增強記憶的4種方法
繪圖,人類大腦的圖形繪製能力~
酷成長腦科學體驗中心能夠幫助孩子促進大腦的開發

TAG:大腦開發 | 智力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