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人如何爆粗口,「TMD」已經太low了

  「爾母婢也!」 ——齊威王(《戰國策·趙策》)

  如今中國人罵人,無外乎兩個主攻方向:要麼問候對方上三代,要麼直接招呼下三路。然而在髒話(學界稱呼是詈[lì]詞)濫觴的先秦時期,人身攻擊則顯得文縐縐,比不得《水滸傳》里「直娘賊」「腌臢潑才」,《紅樓夢》里「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那些經典罵段的直白坦蕩。當然,年代的久遠使那時的語言自帶陌生感與距離感,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這樣也好,我們至少可以抱著純粹「鑒賞」而非「借鑒」的心理來了解這些罵詞,教大家用古漢語罵人也絕非張不叄的本意——再說,你確定對方聽得懂么?你確定這樣罵能讓自己很爽么?

  罵人的精髓在於貶低,把對方貶得越低越好,貶到極致就是直接否認對方是同類,所以先秦人罵人,經常會將對方比喻成動物,類似如今「狗東西」「死豬」「王八蛋」之類的表達,只是比喻客體要豐富得多。

  首先是老鼠,《詩經》里有《碩鼠》《相鼠》這兩首詩,前者是把那些作威作福的貴族比喻成肥碩的老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糧食了,都餵了你好多年了,你也不顧我的死活;後者更直白:「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老鼠都有皮,(你這個)人卻這麼不要臉,人這麼不要臉,怎麼還不去死?

  △最有名的一隻反派老鼠

  其次是豬,這個傳統也被延續至今。在如今人們心目中,豬的特質是饞和懶;古代的豬則往往與貪婪、淫慾有關,想想後來的豬八戒就能明白了。這一點還得到了秦朝政府的官方認證,秦始皇巡狩時留下的《會稽刻石》就有一句「夫為寄豭,殺之無罪」,把姦夫比喻成寄養在別人家的公豬,對這種渣男,殺了也白殺。與之類似的稱呼還有「艾豭」,《左傳·定公十四年》里,宋國的公子朝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和孔夫子傳出緋聞的那位)有一腿,宋國人就拿這事編黃色歌曲:「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豭?」——你們那隻求配種的母豬已經爽夠了,什麼時候還我們那隻公豬啊?

  豬八戒身上集中了各種人性弱點,不過最突出的是好色,「濯垢泉八戒忘形」那回達到了極致。經常和豬並列出現的動物還有豺狼、長蛇等,申包胥把吳國罵成「封豸長蛇」,狄人被罵成「封豸豺狼」;楚國的子文也罵越椒是「熊虎之狀」「豺狼之聲」,還把「狼子野心」這句著名成語送給了他,當然最有名的還要數「暴秦虎狼」,這些肉食動物代表的都是兇殘。

  「人獸之辨」是先秦人相當在意的一點,他們認為這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禮記》稱:「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老孟子更發出過「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感嘆,他也是最愛用禽獸來罵人的,比如罵楊朱和墨子「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儘管男女授受不親,但嫂子掉進水裡,小叔子要不援救,「是豺狼也」;如果沒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其實還是罵對方是動物。

  和動物地位差不多的就是奴隸了。在商代,奴隸們經常與牲畜一樣被隨意殺戮、用作祭祀或殉葬;春秋時期雖然不再輕易殺人,但奴隸們依然被隨意出賣、轉讓、奴役,所以把對方罵成奴隸或傭人,也是一種嚴重貶低。《左傳·文公元年》就記載了一句經典罵詞,是楚成王妹妹江羋罵商臣:「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汝而立職也。」《戰國策》里「秦圍趙之邯鄲」一文中,齊威王弔唁周烈王的時候遲到,周王室派出使臣責問,齊威王勃然大怒,罵了句:「叱嗟,爾母婢也!」翻譯成白話就是:你媽是婢女(你個婢女養的)!這還是史料所見頭一次問候對方親屬,不知後來「你個XX養的」是不是從這裡來的。

  與之類似的還有出現頻率很高的「豎子」「小人」,也都是身份上的貶低。

  中原人的「非人」名單里還包括異族們。西周末年,犬戎攻破鎬京成為中原人心底永久的痛,中原各國對他們的痛恨恐怕不亞於如今中國人對日本人,他們「披髮左衽」的粗野無禮更加深了這種成見,所以各種對戎狄部族的罵詞也是車載斗量,比如「戎,禽獸也」「狄,豺狼之德也」「夫戎狄,……若禽獸焉」……就連楚、秦、吳、越等諸侯國,只因文化上受異族的影響,也跟著躺槍挨了不少罵,其中最有個性的楚國索性破罐破摔,直接自稱「我蠻夷也」。

  對於這些禽獸、奴婢、蠻夷,人們討厭到了極致會怎樣?當然是希望他們(它們)快點死,所以就有了那些咒人早死的罵詞。比如孔子在《論語》里罵過「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就是「老不死」的出處;前面《相鼠》那首詩里也罵過「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其中最傳神的當屬秦穆公的罵詞。當時秦國要遠征鄭國,大臣蹇叔反對,秦軍出征時還特意跑過去哭了一通,秦穆公覺得很不吉利,罵他:「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麼!你都快到歲數了,你墳頭上的樹都快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事實卻證明了老頭的正確,秦軍果然中了晉軍埋伏,大敗而歸,這就是中學課本上的《崤之戰》。

  △「蹇叔哭師」

  不僅被罵者要快點死,最好連後代都不要生出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當時也有咒人斷子絕孫的,比如孔子特別反對人殉,甚至用陶俑來充當真人的行為,他都認為很惡劣,因此罵:「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陶俑的人,大概會斷子絕孫吧?

  到了秦漢之交,又有一位重量級罵手橫空出世,極大豐富了中國的髒話寶庫。是的你猜到了,這就是漢高祖劉邦。

  此公的為人不必多言,倒是他那些髒話首創了「倫理哏」這一流派。陸賈勸他多讀詩書,他就開罵:「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你爸爸我是馬上得的天下,學詩書幹什麼!酈食其曾建議他分封六國後代為王,他本來同意了,聽了張良的分析才明白這是個餿主意,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

  ——你這個臭老九,差點壞了你爸爸我(「而公」應該是「爾公」)的事!後來英布造反,太子劉盈想出征,劉邦看不上他,又來了句:「豎子固不足遣,乃公自行耳!」——小兔崽子不能派,還是你爸爸我親自去。當然對劉盈就不算罵人了。

  比起前輩們,劉邦的粗口更具有市井草根氣,也更生動鮮活,讀起來自有一種「爽」感,想來也是人性使然:憤怒卻無力時,一句脫口而出的「草泥馬」儘管無助於改變現實,但至少能發泄心頭怒火。就像捷克作家哈謝克在《好兵帥克》的跋中寫的那樣:「生活絕不是培養上流社會風度的學校。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才能說話。……只要必須使用『很有分量的詞句』才能真正做到確實恰如其分時,我就毫不猶豫地如實加以運用。」

  也正因為這種鮮活,它們才得以被太史公記錄下來,成為那個時代的語言標本。將近2000年後,一位仰慕劉邦的民國將軍也創作了一首大風歌,詩中那些粗口同樣頗得劉邦的幾分神韻,張不叄恭錄於此,大家奇文共賞:

  附題打油詩一首:

  -----------希望看到這首詩和這篇文章的人天天開心!

  天天上班草馬碧,不時來句TMD;

  問我為啥不行滴,我去我去狗日滴;

(拜拜網http://www.hxbaibai.com呼籲更多人參與孝道文化的傳承,關注拜拜網,關注孝道文化)


推薦閱讀:

你認為哪種流量卡性價比最高?
互聯網出行,離寡頭時代還有多遠?
打車補貼戰的思考
幼兒與成人 終身學習是最高貴的品格
致我們終將湮滅的傳統

TAG:互聯網 | 活寶 | 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