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招,孩子的成功幾率翻倍!來自斯坦福教授的研究成果
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智商與遺傳有關。
比如,虎父無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
但是,71歲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S. Dweck(卡羅爾·德韋克),用近40年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有了驚人的發現——
智力是可以後天改變的,
但這取決於你的思維模式!
該研究一舉拿下17年「一丹獎」(全球最大的教育單項獎),連比爾蓋茨都驚呼,相逢恨晚。
1
什麼是思維模式?
舉個栗子:
讓小朋友玩拼圖,難度比她們平時玩的稍難一些。
有一群小朋友的反應是:哎呀太難了,不會玩,不玩了!
另一群小朋友的反應是:哎呀這麼難,得比平時多一倍的時間才能做出來!
一個想的是我會不會,一個想的是我該怎麼完成。德韋克教授認為孩子們之所以反應不同,就是因為思維模式不同,第一群小朋友是「固定型思維」,而第二群小朋友是「成長型思維」。
這兩種思維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批評和挑戰時的想法明顯不同。
具體來說,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對別人的批評也視而不見,而且為了讓自己看上去聰明,他們往往會逃避挑戰。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遇到挫折他們會更加發奮,在別人的批評中吸取教訓,從別人的成功中吸取經驗。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想法或舉動,其實就是反映出平庸者與成功者最大的區別。
2
可惜 大多數孩子都是固定式思維
之前,胡可記錄下兒子安吉一次練琴的經歷,
視頻中安吉一邊哭一邊彈鋼琴,本來以為這是像大多數練琴的孩子那樣,彈不好了發脾氣要撂挑子。沒想到安吉卻淚眼婆娑的說:我今天一定要彈好!原來安吉是覺得自己彈得不夠好,暗下決心要更努力呢。
能像安吉這樣直面困難並敢於挑戰的孩子並不多,更多的孩子是這樣的,
他們不會享受學習的過程,而是只盯著我是「會彈」還是「不會彈」;
如果這首曲子始終不會彈,他們會想下一次要挑個簡單的曲子;他才不敢選更難的曲子,因為彈不下來,別人會認為他不夠聰明。
不難理解,這兩種思維方式成為決勝孩子未來的關鍵。但擁有固定式思維的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成功了呢?
3
固定式思維居然可以變成成長型思維
好在德教授不僅發現成功與平庸的區別,還留給我們翻盤的機會,智力可以像肌肉一樣被鍛煉,也就是說固定式思維經過訓練,是可以變成成長型思維的。(此處應該有掌聲)
德韋克教授明確的告訴父母,你得zèn么做:
培養孩子重視過程而不是結果!
1、不要誇孩子聰明、有天賦
這個觀點說過很多次,這回終於有了依據,德教授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來看看孩子對表揚的反應:
實驗員找來400個孩子,首先給他們一道很簡單的題,孩子們都答對了。然後,實驗員對一部分孩子說:哇,你很有天賦,你好聰明啊。對另一部分孩子說: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緊接著,又給他們一道超難題,毫無疑問孩子們都沒回答上來。被誇聰明的孩子這時開始懷疑自己:哎,我還是不夠聰明,我可能沒這方面的天賦。被誇努力的孩子的想法是:咦,我沒答出來,是不是我剛努力的不夠?
第三次,實驗員又給了孩子們一道很簡單的題,意外的是,被誇聰明的孩子退步了20%;被誇努力的孩子則提高了30%。
這個實驗足以說明父母的誇獎方式對孩子們有多重要,孩子們都受不了被誇獎聰明後遭受挫折的失敗感,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更大,包括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真的會害了他們。
2、用「暫時沒做出來」代替「不會做」
就像安吉那樣,在遇到困難時,告訴自己我只是暫時彈不好,等我努力了,就會彈好。現在美國不少學校記錄成績使用「暫未通過」來代替「不通過」,這就告訴孩子,你只是暫時沒達到目標,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通過。
我特別喜歡這種說法,我想,沒什麼事情是絕對的失敗,只有暫時沒成功而已。
現在在孩子面前我也開始試著換一種思維方式。比如,小小包一直對輪滑鞋表達著痴痴的愛慕和穿上就摔的恐懼,以前我就認為孩子不會,但現在我會認為他只是沒掌握身體重心保持平衡的方法,多練習就好了。
然後我就這樣鼓勵他,小小包現在也不再逃避困難,甚至還和我說媽媽幫我找個老師教教我吧。
3、失敗和挫折,沒什麼了不起
很多小孩子一輸就哭鼻子,就是他們很害怕輸,更害怕輸的後果。其實,咱只要告訴孩子,失敗沒啥了不起的,誰沒失敗過呢。
劉國梁的女兒贏贏是有名的高爾夫小冠軍,在5歲第一次參加比賽時,媽媽擔心她打不好哭鼻子,沒想到贏贏卻說:「哭有什麼用,打好第二桿不就行了!」媽媽又問:「打進沙坑怎麼辦?」贏贏更是洒脫:「掉沙坑就掉沙坑裡了唄」。
這麼好的心態和爸爸劉國梁的平時灌輸也分不開:
劉國梁在微博中寫到:
不但要教會孩子怎麼去贏,更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面對失敗,只有輸的起的人,才能真正強大並且在成功的路上走的更遠......
在挂帥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時,也這樣鼓勵他的隊員們:
越是難打,對運動員的鍛煉價值才大。
爸爸教孩子在過程中學到本領,難怪有了贏贏6歲奪冠的好成績。
所以,困難和努力是為了改造大腦,當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適區去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大腦中的神經元得以形成新的強有力的鏈接,從而他們會變的越來越聰明。
這,不是雞湯,而是徳韋克教授的科學證明。
我很慶幸,現在就接觸到了德韋克教授的觀點,我還有時間從小就能教給孩子們如何思考。當然,我也要成為成長型心智的媽咪,和他們一同進步。
推薦閱讀:
※在人間已是癲,何苦要上青天
※如何培養內心富足的孩子
※討好型的媽媽:你把照顧給了世界,把不耐煩留給孩子
※爸爸,媽媽,請別以愛的名義來綁架我
※分離焦慮——孩子不願意媽媽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