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事件發酵,誰來為數據運用洗白
何為大數據殺熟?百度百科如此解釋道:「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用直白的話解釋就是:我跟你熟,你卻坑我不淺。互聯網廠商利用用戶數據,對老用戶進行價格歧視的行為令客戶不免心寒。「大數據殺熟」事件發酵,誰來為數據運用洗白?互聯網平台是否還值得信賴?大數據應用是否應設立相關規範來維護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各行各業都開始關注互聯網+,平台型企業滿天飛,更新的互聯網技術也都開始應用到的企業之中,用戶的數據被廣泛收集和使用著。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大數據技術逐漸成熟的今天,每個平台對用戶的分析維度已經細分到令你無法想像。尤其在消費金融成為電商平台生態的基礎構成之後,徵信數據讓各平台對用戶的了解甚至詳細到每根髮絲。你手中的移動設備一旦同意各種APP可以獲取你的隱私之後,位置信息,甚至是私人會面這些極其隱私的信息都能被窺探一二。
大數據的基本作用,是便於企業精準把握用戶需求,根據用戶的各種需求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這也就是新零售所講究的「千人千面」。但現在的大數據技術在為消費者描繪用戶畫像的同時,竟也面向不同用戶採取不同定價,出現了越是老用戶價格越高的奇葩現象,與其說這叫殺熟,不如說這是對大數據運用的一種褻瀆。其實大數據本身無罪,大數據運用妥當的話,有多種方式可以讓用戶體驗升級,可以讓企業效率提升。
互聯網公司之所以「會」這麼做,還是因內心遏制不住的對利潤的渴望,從而不顧商業倫理的底線,玩起了「殺熟」的古老勾當。事實上,互聯網「殺熟」與傳統經濟的「殺熟」並無區別,本身體現的就是一種滯後的商業文明,反映的是一種落後的商業倫理。大數據殺熟容易,但是重新修復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卻難上加難。別讓大數據殺熟殺死用戶的品牌依賴,相信聰明的商家都知道數據運用的正確姿勢,而不是鋌而走險用短視的小聰明去踐踏用戶的信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