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編輯真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好當嗎?
顯然不是,就像我在寫正文的時候,都會下意識的敲下四個空格一樣。
第一件事,曾記得一位熱心網友,那是我剛入職不久的時候,我深刻意識到原來我國的網路言論暴力環境究竟有多麼可怕,犯罪成本有多麼低。就在受到百般網友打擊,各種問候爹媽的污言穢語當中,一條回復吸引了我的注意:你們做編輯的不就是天天喝喝茶開開好車吹吹牛就能掙錢么?而後這篇稿件,我只開到了一款不足十萬元的「好車」,說了一些略微個人色彩的話,改了將近一百多個錯誤,還因為幾個錯別字的問題,內審的時候我就把將近半個月的工資交了工。
第二件事,我平時有刷微博的習慣,倒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少粉絲,也不是因為經常更新微博,僅僅是想看看大家最近都在幹什麼。就在半年前(大概吧),我看到了韓寒老師寫的一篇長微博《我也曾對這種力量一無所知——民間高手與職業運動員到底誰更強》,大概說的就是,再有本事和特長的民間高手,在專業人士眼前永遠是班門弄斧。我們總聽說某些高手挑戰專業人士,卻很少聽說專業人士去挑戰民間高手,這是為何?像空難一樣,低概率且不太可能實現的事件才會受到關注,換言之便是,專業的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比所謂的高手要強大太多了。
矯情完了以上兩件事,那麼我再來說說今天的主題:汽車編輯真的是你想像中的那麼好當嗎?在這個自媒體興起的時代,每個人都會標榜自己的IP與態度,無論偏激還是客觀,這都是每個人的個性,無法磨滅的特質,但回過頭來看,很多人其實僅僅是出於愛好所為,「感受」一詞便成為他們評車的標準,那麼這一標準的基準坐標又在哪裡?我不清楚,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多少會有不一樣的標準。
而這,也恰好說明了兩個問題:1、觀點上的不一造成的衝突;2、當編輯的門檻正在逐漸下降。回過頭來,我們要感謝互聯網,感謝這個平台能給所有人一個暢所欲言的機會,但在說出的每一句話當中,又有多少負責任的話語呢?這其中又有多少不摻雜個人情感與主觀判斷的語言呢?
毫不誇張的講,我作為一個在職的職業編輯,都難以保證完全滿足以上說的兩個問題,當然了,這個也要區別看待。
首先,從做編輯的第一天開始,理性這個詞就一定要陪伴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甚至於說,在我的正式出版文章當中,是決不能摻雜過多個人情感在裡面的,無論行文規範與我的領導都會這樣說。舉個例子,在有數據支持的情況下,只要保證數據是準確無誤的,那麼一切行文與選題製作就一定要圍繞著數據做支撐和佐證,切不可妄自添加情感辭彙,諸如「最」(除非數據支持或全球公認的最強/最佳等)、「完美無瑕」、「唯一」(理同「最」這樣的字眼),都是會嚴格審查、把控並加以驗證的。雖並非完全不能用,但對於這樣的辭彙來說,我們確實極少會用到,這是相對於很多自由媒體人而言的一條規定。
另外,如果做職業編輯的話,你會發現時間久了,你的行文會變得格外嚴謹,像「應該」、「左右」、「之一」等這類辭彙都是自己的防禦類辭彙,還有諸如一些聲明在裡面,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引起誤會和斷章取義。舉個例子來說,我的同事在前些時候測試一款性能車,文中寫到「該車在160kph的情況下是......樣的表現」,就曾被網友指出非法超速駕駛,但其實,只要你細心閱讀過文章,你會發現一行備註:在封閉合法的場地下進行的測試。久而久之,這樣的聲明或辭彙便成為了一種習慣,也是職業編輯在行文當中的一些特點。
以上兩點,其實正是職業編輯所具備的一種潛在素質,或者說是一種習慣:寫作嚴謹。沒錯,嚴謹的文風也許看上去沒有那麼多趣味可言,但它不會在形容一台車的時候犯下錯誤,準確和客觀便是數據支持+行文嚴謹得到的結果,也是職業編輯與自由媒體人最大的不同點之一。雖然難以做到不摻雜個人情感與責任感,但最起碼對得起每一句寫出去的話,盡量不產生誤讀,這便是職業編輯應具備的素質。
另外,我個人又是如何看待「阿貓阿狗都能當車評人」這個事的呢?無意冒犯,其實很多自媒體我都十分佩服,並且每天都會學習他們的長處,但回過頭來,這些優秀自媒體僅僅占所有自媒體數量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我並不是空口無憑,現階段汽車行業自媒體的數量絕對過五位數了。
先說說優秀的自媒體,放眼望去,成功的汽車自媒體絕大多數都有編輯背景出身,哪怕沒當過編輯,都在汽車行業的某一領域做過專家,頗有一種當兵轉業快速成長的感覺。沒錯,這就是專業帶來的一個優勢,不僅嚴謹,資源廣泛,還明白套路和玩法,甚至於可以說,他們建立了套路與玩法。
好吧,你可以說這是資源不平均,很多人也希望當這個領域的攪局者,甚至於說是「高手挑戰職業」成功的案例,但目前來看,似乎沒有幾個上岸宣誓主權的,這又是為何?玩來玩去,依舊是在人家制定的體系下做事,那麼這個體系為何又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呢?這便是專業所帶來的影響力。還是那句話,苦心研究野路子,不如人家科班出身懂套路,畢竟人家就是裁判不說,還讓你在很多時候完全質疑不出來問題。
但這不是沒有辦法突破,我再舉個例子,第一代速騰(也就是MK5上市的時候),曾有一位編輯老師連夜寫出了試駕稿件(你們都知道是誰了吧?),這件事在當時的圈內轟動一時,很多媒體老師們都說他不懂套路,做事做得太絕了,並在當時想了一些辦法去壓這個風頭,而後,他帶領的編輯們讓這家公司(你們也知道是哪一家了吧)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第一大媒體。如今,他又成為了自媒體,成為了汽車自媒體領域的第一梯隊。那麼話說回來了,這件事為何換別人不成,換他就一做一個準呢?
可能很多人會說:錢多,甚至於直白些說,充值。錢更多的有的是,充值狠得更是此起彼伏(這是行業內很普遍的現象,誰都脫不開,沒有之一,但能否改變評價觀點咱另說),快速成長的卻沒幾個。在我看來,這裡面主要原因便是在一點:明白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變。換別人我不說,我就說說我身邊的人吧,大家都是職業編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如何去用合情合理的辦法解決,而非質疑。當問題出來的那一刻,與其利用有限的時間去撕,不如將這些時間朝著向好的方面去做(畢竟選題文章壓力那麼大,沒有人會用閑時間去撕這種爭端,能解決哪怕認慫都是應該的),這也就致使很多職業編輯出身的人並不樂意去撕,而更多地去反思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進而再去解決。
好,咱再去看目前的一個現狀:阿貓阿狗評車。首先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感受」這個辭彙是經常會用在這類自媒體當中,這也就是我經常在私底下說的一句話:我不知道你我的感受是不是一個level的,但我知道的就一點,談及感受,沒有人是客觀的。很多車加速的感受很棒,但實測加速成績就是不行;很多車平均剎車成績不好,但由於腳感介入快,你當然會覺得剎車隨踩隨有。所以當提及「感受」一詞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用不一樣的標準去評判,這時候想要找一個客觀的評價,本身就是個偽命題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這一現狀呢?還是那句話,數據支持。職業編輯在寫文章的時候會這麼去做,即便在帶有主觀色彩「感受」的情況下,很多時候也是綜合眾多編輯,再加上自己開過各種各樣車的情況下得到的一個結論。我雖然不敢說哪個人開過的車一定比編輯多,但一般職業編輯開過的車數量一定是非常龐大的,用現在比較流行的概念就是形成了一個資料庫,這樣的感受,再配合數據支撐,便是相對客觀的存在。當然了,我並不是說非得聽編輯的話,回到標準上來看,每個人的標準既然存在差異,那麼這個感受勢必也有偏差,所以每次我都會去讓網友們先試駕一下再去評判,而後依靠數據支撐再做自己選擇判斷的原因。(也因此,有很多人就覺得自己夠格做評車人了,實話實說,編輯們日常幹啥都不知道,經驗有多麼可怕都不清楚,就這功力還當車評人,差的很遠,甚至於忽悠人都容易露怯)
辨明了職業與高手的關係,那麼回過頭來,想做職業編輯需要付出多少呢?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多。昨天在我司的直播節目上,有個問題就值得去討論:你最長一次沒合眼睡覺撐了多少個小時?我和我同事的答案是36個小時。我不是說在洗白這份工作,更多地是希望大家了解職業編輯的日常是什麼樣的狀態。誠然,我們能開到最新款的車型,但絕大多數並非你想的那些百萬級豪車,更多是常見的那些家用、熱銷車型,所以我經常和我的朋友們去吹噓,上至3000萬下至3000塊我都開過了,但主要集中在熱門的那些,豪車並非是日常。另外,加班是非常日常的項目,倒不是說領導逼著你加班,更多地是因為自己的工作還未完成,第二天還有其它的選題壓力和出差任務,熬夜什麼的近乎是天天都有。至於說比較利好的方面,就是見識層面了,與其道聽途說,不如直接問問這個人,當了大媒體的職業編輯,這樣的工作便利性是很容易實現的,哪個地方不明白,直接打電話給做這個項目的工程師或者主管即可,出席活動與訪談嘉賓的Title都很大(甚至於會處成私人關係),那些可望不可即的人與事就在你眼前,久而久之就不再相信傳言了,與其揣測,直接問好了。
先寫這麼多,這些就是我想說的一些話。可能會無意冒犯或者言辭過激,希望大家諒解。最後一句話便是,誰都想成為專業層面的人上人,但想要建立威信,先從規範自身做起,吃點苦不怕,千萬別自以為是,有時候很多人只是不想揭穿罷了,山外有山,隨時保持敬畏與學習的態度。
推薦閱讀:
※試駕帝豪GS,感受年輕化的精品跨界SUV
※38號車評中心怎麼樣?
※從技術角度徹底分析本田機油門事件
※不同時期的車保養該注意什麼?
※大眾有哪些車是比較值得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