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除了苟且,還可以透過牆內看世界

——————————————————

導語:

書香看世界(ID:oneseeworld): 科普世界旅行文學、世界地理人文、異國風俗民情、旅行達人故事等,足不出戶看世界。

——————————————————

01

中學時代,愛看瓊瑤、亦舒、三毛、大部頭的《全國優秀中篇小說選》、《收穫》、《十月》等,痴迷於三毛的流浪和叢維熙的傷痕文學。那裡有流浪漂泊的悠遠與廣闊,和知識分子囿於一方農村天地的凄美愛情故事。大學時期愛看《青年文學》、散文、現代詩,偶爾少年強說愁隨手寫著玩,那時心中滿是現代詩的飄逸飛揚、美麗愛情的幻想以及漂泊流浪遠方的浪漫。

離開校園五年後,因為偶然受大學同窗一再「慫恿蠱惑」,從內地城市來到南方移民城市深圳。懵懵然買一本世界地圖冊,沒事的時候,無意識地翻閱,隱隱有種感覺,沒有在意深究。那時的自己已經從當年的幻想少年逐漸回歸現實,理想的情愫被暫時擱置在內心深處。

世紀年左右,QQ、微博相繼出現,互聯網開始慢熱,從學校出來的懵懂學生,開始接觸中華網、鐵血論壇,從抵制日貨的熱血到慢慢明白世界是怎麼回事。掐指一算,差不多畢業後十年,腦袋才開始清醒,三觀慢慢回歸正常。大陸青年真正成長及心智成熟,差不多畢業後需要十年的時間。重塑自己的價值觀、歷史觀、人生觀,真正知道世界本來是什麼樣子,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逐漸建立一套自我獨立看世界的方法論,其過程時間成本很高、道路也曲折。

明白後,就強烈地想盡辦法了解外面世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身臨其境,深入實地感受,那樣最有感性認識和說服力,然而受工作、家庭等客觀條件制約,我們每個人很難做到環球旅行,除非你偶爾公幹順便走馬觀花,當然你若是職業旅行者,已經財務自由,有足夠的財力和精力支持你到此一游,那當然最好。

02

於是採取最原始最簡單有效的方式,通過閱讀專業旅行文學書籍以及上網獲取外面的信息。經常逛書店,一到書店掃遍旅行文學書籍(說到旅行文學這個概念,在我看過的書籍中,國內應該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劉子超先生在他的旅行著作《午夜降臨前抵達》首次提出來的),毫不吝嗇買下來,如饑似渴。廢寢忘食的時候,一周甚至兩三天看完一本書。選擇的書籍都是比較專業的旅行者寫的深度遊記,非那種淺表性質的旅遊攻略或寶典,或者那種淺嘗輒止、走馬觀花的浮光掠影,而是近於文學類的,具有文學價值,有些甚至具有哲學、歷史、地理綜合價值。慢慢知道了窮游、WHA、YHA、BBH、backpacker、couchsurfing、旅途中握拳伸出拇指的意義、各國護照的含金量,等等。

買過台灣、日本、韓國、甚至美國、歐洲旅行者寫過的書籍。選擇這些書籍時,走過一些彎路。經過比較,發現來自於日本、韓國、台灣旅行者寫的書籍表達方式與我們大陸的差異和理解偏差比較大,有時候甚至會誤導一些知識不夠全面的讀者。雖然都是東亞圈,可能因為人們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和行為反應等不同,於是後來放棄了這類書籍。反而歐美旅行者寫的書籍相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是接觸旅行書籍後,沒想明白的地方。

說到讀書,同樣一本書,不同知識或文化背景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理解。只有當閱讀者的知識或者閱歷足夠廣泛,才可能更準確地接近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例如: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不同母語背景的人去翻譯,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可能偏離作者的本意。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或者叫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大陸旅行者寫的國內旅行文學書籍,如有關西藏、新疆的,他們在國內游的際遇和感受有時遠不如國外游的好,可能與國內旅行文化氛圍不成熟以及人們世俗慣性等有關。例如:某些旅遊景點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強買強賣,以及種種不友好等等。於是後來放棄了國內旅行文學書籍的購買和閱讀。

基於當初了解世界的出發點,所以關注的旅行文學書籍中,涉及目的國多偏重於美歐日澳這些世界文明發達國家和地區,因為渴望了解他們到底有多文明發達、我們到底和他們有多大差別、差別在哪裡,以及親身經歷者是如何認識和旁觀解讀的。

03

瘋狂閱讀世界旅行書籍之餘,還通過互聯網了解世界。通過關注有關國外的微博了解世界動態,後來是博客。有一段時間,把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一一羅列,逐個深入研究。研究的方法很簡單,通過Google或者百度,搜索這些國家的全面介紹,以及旅居華人寫的關於這個國家的有價值的博客或專業文章,從政治、經濟、文化到風俗民情、移民條件、移民門檻等等,全面深入地了解,前後所花時間跨度將近兩年。

通過互聯網了解世界還有一個好的途徑,就是Google地圖。通過地圖,可以瀏覽世界很多國家和城市。那時痴迷於研究地圖,可以一整天呆在房間里,通過Google地圖,把一個國家的主要城市看個底朝天。曾經把丹麥的幾個城市瀏覽了個遍,丹麥萊斯島的鄉村道路基本走過。至今我的博客頭像和電腦桌面還是丹麥萊斯島一個鄉村的截圖照,一望無際的鄉村平原,一望無際的綠色,和零星的幾座白色鄉村房子,和諧安寧,令我久久不能釋懷,於是留下製成照片,那時甚至有過學習丹麥語的衝動。曾得知拉脫維亞移民門檻很低,便深入去了解,把里加大街小巷翻了個遍,沿著道加瓦河兩岸留戀許久。很多類似走火入魔的例子,不一而足。這些成為那時自己嚮往外面世界的情懷和心態的永久紀念。所以,某天當Google以莫名其妙莫須有之名被拒之門外時,既有對其油然敬意和惋惜,也有對某些莫名其妙的團體無名怒火,不單單此原因,還有當年公司在谷歌所做的商業廣告全打了水漂。時至今日,每當使用度娘,發現其徐娘半老軟弱無能之時,總是懷念Google的強大有力和自由美好。

世界地圖愛不離手,是那時的常態,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當面對現實社會中種種無奈鬱悶時,會默默翻看世界地圖,想到那些旅行者的經歷和思考,安慰排解自己,世界很大,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要被牆內的瑣俗束縛。眼光遠離那塊雞形地方,外面有遼闊的天空和廣闊的世界。牆內雖然霧霾遮天,但牆外陽光明媚世界美好。

隨著深入了解外面世界,對比自己身處的環境,心境有時候象墜入冰窟般失落和絕望,尤其當你看到現實中某些令人極度憤慨的奇葩醜陋社會現象時,心情反應尤其強烈。曾經有一段時間,整個人狀態非常頹喪,時常夜間突然驚醒,醒來時一個人默默流淚,不停地問自己是誰,為什麼會生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別人在世界別的地方,為什麼他們可以快樂自由地生活,而我們必須忍受種種社會不平現象的影響和干擾,很茫然很沮喪。

04

當年看到一則報道,深圳高級白領女孩葛今,在深圳擔任幾家公司的法律顧問,同時也是一名執業律師,本來有著令人羨慕的衣食無憂高品質生活,已經步入成功人士行列,然而偶然一閃念,她接觸到移民,終於有一天在安全感和積累的逃離情緒驅使下,下定決心移民紐西蘭,賣車賣房,最終夢想成真,在紐西蘭開個雜貨鋪。當然,回報給她的不僅有紐西蘭世外桃源般的軟硬環境,還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安靜平和的心情。在那個年頭,很多人對葛今的舉動難以理解,然而那時的我,對她義無反顧的勇敢和毅然決然非常理解,還有綿綿不絕的敬佩。那種心情和理解來自於之前自己多年的旅行文學書籍的閱讀和互聯網上對外界的深度了解。

記得一次在一個會議期間,一位來自紐西蘭華裔朋友,談到自己在紐西蘭的生活,獨立別墅、獨立草坪,兩個孩子,做著企業工薪,上班期間,上午下午各有一次coffee time,周末帶著家人在南島和北島到處旅行。而如此差別,僅僅來自於他1997年一次不經意的偶然,當時有個移民機構問他願不願意移民紐西蘭,花費只要七千元,這位朋友當時還從沒有過要移民的概念,但他知道紐西蘭是個好地方。於是他想,七千元可以試一試,如果被移民機構騙了就當交學費,如果可以那就算撞了大運。上天垂青,結果他真的撞了大運。當時聽他娓娓道來幸福溢於言表,作為聽者的我們,艷羨不已。

05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人生的幸福;如果不能行萬里,能做到讀萬卷,也是一件幸事,它能讓我們以最低代價最捷徑的方式去了解世界、明白世界、明白自己。行萬里路,是親身驗證;讀萬卷書,是借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看世間。所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道理就在於此。

時至今日,剔除意識形態色彩過濃或者三觀不正容易誤導人們的書籍之外,購買閱讀過的旅行文學書籍已過百本。有來自於專業的旅行家,也有窮游的學生;有富甲天下的富豪,也有貧窮的夢想小子;有國內的旅者,也有歐美的作者。有華爾街舉世聞名三大投資金融大鱷之一的Jim. Rogers(吉姆·羅傑斯)寫的《Investment biker : Around the world with Jim Rogers 》和《Adventure capitalist : The ultimate road trip 》(均譯為《旅行,人生最有價值的投資》) ,英國Susan James(蘇珊·詹姆斯)的《Live & work in New Zealand》(譯為《走進紐西蘭》),澳大利亞Frances Lemon(弗朗西斯·萊蒙)的《Live & work in Canada》(中文譯為《走進加拿大》),紐西蘭Peter Oettli (彼得·奧特利)的《New Zealand》(紐西蘭) ,英國Esther Wanning(艾絲特·萬寧)的《American》(美國),英國Ilsa Sharp(伊爾薩·夏普)的《Australia》(澳大利亞),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分國系列地圖冊全套,央視旅遊頻道專門報道過的谷岳劉暢寫的《一路南下》,孤行於海的流浪三部曲(日本、北歐、紐西蘭),周國平的《偶爾出行》,張潔的《流浪的老狗》、金維一的《帶著偏見上路》,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一些中國以前駐外使館人員寫的介紹駐在國的書籍,背包客和專業旅行者寫的書籍等等。目標國集中分布在北美、歐洲、澳洲(澳新))、日本、部分東南亞國家等。

一直想找一些深度介紹南美國家的旅行文學書籍,如有關智利、烏拉圭的,卻總不能得償所願。以前長期旅居智利,來自東北的包容先生計划出版《裸體的智利》,早年和他有過聯繫,會第一手購買他的書,後來聯繫中斷,市面上也未見此書的發行,原因不得而知。南美有一個個人十分嚮往的國家,那就是烏拉圭,號稱南美的小瑞士,對於這個國家的好感,最初來自於有關他們平民總統的介紹報道,可惜國內市面上幾乎沒有介紹此國的深度旅行書籍。

06

這麼多年,這麼多世界國家的旅行書籍,讓我收穫頗豐,受益良多。中學讀書時由於不得其法,總是記不住那些需要背誦記憶類的科目,對歷史和地理兩門課有點忌諱,毅然選擇了理科。大學讀的工科,其實內心還是偏好文字一些,為了升學,只得放棄文科。這造成了自己歷史地理知識的欠缺,幸好工作後自己有意識地去彌補,而且通過這些年旅行書籍的豐富後,有了長足的進步。另外這些深度旅行書籍在繪畫、建築、藝術等其它知識方面,也給了自己豐富的營養。最大的改變是,雖身居斗室,對外面世界的動態瞭然於胸,對社會的認知和耐心也有了很大提高。

隨著這類書籍購買的越來越多,小小的書架已經放不下,另外好的旅行文學書籍也越來越難找,近幾年便放慢了購買速度,精挑細選之後才會下手。對於那些走馬觀花或者旅遊寶典秘籍之類的書籍一概不買不看,不太喜歡那種沒有文學藝術營養的旅行書籍,沒買過孤獨星球 (lonely planet)的有關書籍(孤獨星球對於旅行者出行指導作用很大,這裡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只是說個人讀書選擇取向不同而已)。正如劉子超現生在《午夜降臨前抵達》中所言,旅行文學很少被當成一種嚴肅寫作對待,很多人往往把它和流水帳、攻略混為一談。流水賬和攻略自有其價值,只是與旅行文學不同。在他看來,旅行文學應該有一種更為嚴肅而精緻的呈現——就像我們在毛姆、拜倫、查特文這些旅行作家的書中反覆讀到的那樣。在西方,旅行文學的傳統已經持續了幾百年,而我們的「回望」似乎才剛剛開始。在這樣的全球化時代,旅行文學或許已不大可能承擔啟蒙的任務,但以文學的筆觸寫下旅程,以精緻的文字書寫異域,一定會有長遠意義。周國平先生在《偶爾出行》一書中談到應邀旅遊訪問南極,舉辦方要求應邀者儘力寫點東西奉獻給大眾,他也感到勉為其難,一是自己不能閉門造車,二是怕應付差事辱了自己負了讀者。這是旅行作者們嚴謹態度下的自然反應。

劉子超先生說:「旅行之後寫下什麼,對我來說,就是那個獲得現實世界「支點」的過程。寫作時,我能聞見奧地利山間雪松林的松脂味,想起摩拉維亞啤酒爽朗的口感,看到自己駕駛的小汽車像玩具一樣漂浮在匈牙利大平原上。如果不能以寫作這一艱苦的方式對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加以確認,我總害怕有一天記憶會像我曾經養過的那隻小貓,不辭而別。」

07

今天全球旅行的人們中,來自歐美的最多,亞洲則日本最多,其次韓國、台灣的比較多,而中國大陸近幾年才慢慢興起,這與大陸近幾年經濟快速發展有關。因為邁出國門旅行,不僅需要時間,而且需要花費相比國內旅行更多的金錢,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可望不可及。就像歌手韓曉那首《我想去桂林》中所唱的那樣,「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 。這種情況下,旅行者們將自己在國外旅行的經歷見識、感想以及思考寫成文章或書籍,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夢想要遠遊的人們。

這是旅行先行者們留給後來者的意義所在,我們能從他們所寫的精華中,感知和了解外面的世界。雖然身居牆內,依然能看見外面的陽光和世界的絢爛多彩。

發自內心的感恩, 對那些先行者們付出的努力,致以最真誠的感謝!

08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書籍與世界。如果受限不能通達遠方,寄託於書籍,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救贖的境界。

2018.02.01 深圳

書香看世界 ( ID: oneseeworld),世界就在您眼前

weixin.qq.com/r/PS_kvP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光喝咖啡不過癮?現在流行"咖啡凍"?
【無二目的地】一張照片引發的「落跑」
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兩河還是埃及?
我是如何一步步開始了自己的環球旅行~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謬論乎

TAG:讀書會 | 世界地理 | 環球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