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說潘美——不一樣的潘仁美!
潘美參與陳橋兵變,後追隨太祖建立宋朝,輔助太宗,先後滅了南漢、南唐以及北漢,實為北宋功勛。但北伐遼朝撤軍中,潘美與王侁等逼迫楊業冒險迎敵,置之必敗之地,而又見死不救。後世通過《楊家將》等相關小說、戲曲將潘美改名為潘仁美,進行醜化。
文丨閑歷史
潘美(925年-991年),北宋初年名將,字仲詢。大名(今屬河北邯鄲市大名縣)人。行伍出身,官至宣徽北院使。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稱帝。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開寶三年(970年),以行營諸軍都部署率軍攻南漢。在北宋滅南漢的戰爭中擔任主要統帥。
征戰一生,功績卓著
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素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任命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以副之。開寶三年,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率軍滅南漢,一開始潘美圍攻賀州。南漢將伍彥柔率三萬人救之,潘美退兵二十里,設伏於南鄉岸,大破南漢軍,擒斬伍彥柔。接著連克昭、桂、連三州,進逼韶州。再敗李承渥於蓮花峰下,取韶州,南漢後主出降,南漢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韶州一戰中,南漢軍隊使用了戰象,在那個年代,大象如同現在的坦克,攻防一體。且近距離作戰時,大象的速度較快,戰鬥力完勝騎兵以及步兵。潘美對付這隻軍隊,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事先設置多條木橋,敵軍入瓮後,用火攻,一面斷絕敵軍後路,一面使的象群失控,從而全殲南漢軍隊。
不到半年,攻滅南漢。隨後開寶七年,以州道行營都監率兵與都部署曹彬攻南唐。開寶八年正月,宋軍進至秦淮河,船隻未具,他率部搶渡,大軍隨之而過,擊敗江寧(今南京)城下的10萬南唐軍。(開寶九年趙匡胤駕崩,趙匡義即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寓意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
太平興國四年正月,任北路都招討制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隨太宗伐北漢,北漢滅亡,又被任為知幽州行府事,隨太宗北伐遼朝,兵敗而回。
至此,潘美從最初參與陳橋兵變,到追隨太祖建立宋朝,隨後輔助太宗,先後滅了南漢、南唐以及北漢,不得不說為北宋功勛。潘美是個聰明人,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且前車之鑒又在眼前,趙匡胤一招「杯酒釋軍權」,在歷史上已然是仁義之舉,但是繼任者趙匡義向來有弒兄一說,自身處境不由地唯惶唯恐。
楊業之死,難辭其咎
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如下圖),潘美為雲(今山西大同)、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等州行營都部署,楊業副之,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撤軍,並掩護雲、應四州之民內徙。在撤軍過程中,潘美與王侁等逼迫楊業冒險迎敵,置之必敗之地,而又見死不救,致使陳家谷(今山西寧武)兵敗,楊業全軍覆沒,被俘,絕食而死。為此,大將軍潘美降職三級,監軍王侁免冠、流放到金州。次年,又復舊官。淳化二年,加同平章事,數月後死,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謚武惠。咸平二年,配饗太宗廟庭。孫女在宋真宗為皇子的時候嫁為原配(章懷皇后潘氏),因此潘美在宋真宗時代又追封為鄭王。
楊業之死多方均有責任。第一,兩路進發是為了互為策應,而在東路「良將第一」的曹彬全軍覆滅,使得遼軍得以合圍宋軍,西路軍孤軍深入,如果不退,只能是全軍覆滅,可見東路的失敗是起因;第二,軍隊的首要任務是作戰,但太宗下詔撤軍時,要求掩護雲、應四州之民內徙,這大大掣肘著軍隊的機動性,使得西路軍行動遲緩,有被敵軍合圍的危險,此為二因;第三,監軍王侁「性剛愎」,逼副帥楊業進軍,置之必敗之地,而又見死不救,致使陳家谷(今山西寧武)兵敗,此為主要責任;第四,統帥潘美之不作為,對監軍的退讓,以及未曾營救楊業,此為潘美之責。另外,楊業之死責任輕重歸屬,從戰敗受罰可以看出,戰後潘美降職三級,而監軍王侁免冠、流放。
「勝乃自危,貿士卒之死以自全」
對於監軍的權利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首先要從太宗趙匡義說起,趙匡義是個智商很高的人,個人能力很高,但剛愎自負。為了更好地控制與駕馭出征將帥,太宗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將帥應對謀略、攻守計劃,或授以陣圖以指揮前線將帥作戰(所以在太宗朝就有了特別滑稽的一幕,將帥出戰需要依照黃帝指定陣圖布陣,路線進攻,如果不從,那就是抗命,不管勝利與否都要問罪;如果戰敗,不管用沒用皇帝陣圖都要問罪,這就為「弱宋」埋下了伏筆。)。這點和蔣委員長有些相像,而監軍也類似於蔣委員長的特派員,雖然級別在主副帥以下,但代表的是天子,宋朝軍隊的實際指揮者。
如果結合潘美的處境,擔心功高震主的他,是不會為了一個北漢降將而得罪監軍,或者說他的不出聲是出於自保。又或者如明末清初王夫之所說,潘美陷害楊業是擔心自己「功高震主」,才有「勝乃自危,貿士卒之死以自全。」
醜化之名潘仁美
潘美作為主帥,就戰爭而論,對戰術沒有認真執行,對屬下見死不救,他就已經是間接殺害了楊業。後世通過《楊家將》等相關小說、戲曲將潘美改名為潘仁美,進行醜化。將潘美塑造成為處處與楊家作對,勾結遼人,圖謀奪取宋朝江山的奸臣形象。可以說潘美關於楊業之死確有責任,但不能因此就否認了潘美對宋朝的戰功,同時也不能憑空捏造出通遼賣國之行徑,再簡單點國都是潘美建的,談何要賣國。這種扭曲歷史迎合觀眾的手段,對於人們正確地認識潘美有所誤導,完全是錯誤的歷史觀。
旁話潘美,養子潘惟吉
最後附上一則,編者很感興趣的一個故事,關於潘美的養子——潘惟吉,後周世宗柴榮之子(周世宗柴榮為五代十國最耀眼的明君,一手提拔、培養了趙匡胤,只可惜英年早逝!)。
趙匡胤奪取皇位後初次進入皇宮,見到宮中嬪妃抱著一個小孩子,問是誰,回答說:「這是周世宗的兒子。」當時范質、趙普、潘美等人隨侍趙匡胤左右,趙匡胤回頭詢問對趙普,趙普等人說:「除掉他。」潘美與另一名元帥在趙匡胤身後不說話,趙匡胤招呼潘美詢問,潘美不敢回答,趙匡胤說:「我即位於周世宗,如果殺了他的兒子,不忍心這麼做。」潘美說:「臣與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勸說陛下殺掉這個孩子,則辜負了周世宗,勸說陛下不殺,陛下必定對我生疑。」趙匡胤說:「送給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兒子不可以做你的兒子。」潘美於是帶著這個孩子回家。之後趙匡胤也不問這個孩子的情況,潘美也不說。這個孩子就是潘惟吉,後來做到了刺史。關於這則故事,可能你會對潘美有些屬於你的認識,去體會你的感悟,理解這段歷史。(史記:惟吉,美從子,累資為天雄軍駐泊都監。雖連戚里,能以禮法自飭,揚歷中外,人咸稱其勤敏雲。)
有時候讀歷史,覺得趣味很足,有時候又會唏噓感嘆因果報應,造化弄人,可歷史改變不了,能做的就是去了解它,博古通今以正躬行。我們喜歡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每個人都應該正確的認識歷史人物,拋開藝術或者民間醜化的因素,去了解真實的過去。
(關注公眾號閑歷史,有更多即時更新內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