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慎重的選擇第一份工作

「不去斯萊特林,對吧?」那個細微的聲音問,「拿定主意了嗎?你能成大器,你知道,在你一念之間,斯萊特林能幫助你走向輝煌,這毫無疑問——不樂意?那好,既然你已經拿定主意——那就最好去格蘭芬多吧!」——這是哈利波特戴上分院帽後,分院帽對他說的話。分院帽是如此慎重,因為他知道,這對哈利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步選擇,也是第一次機會。


人生有幾次機會

據說,人生真正的機會有七次!其中對職業生涯起關鍵作用的有3-4次。第一次出現在22-25歲,選擇第一份工作。正是那一年,我大學畢業,進入了當時行業領先的國有企業。第二次發生在29-32歲,選擇一個終身職業。那時,我聽進去一位領導兼學長的話,堅持在一個行業做下去,一定能做到業內前列。第三次發生在36-39歲,選擇一個事業。我剛好進入了一家內部創業性質的企業,開始構建自己的職業平台。第四次可能發生在42-46歲,把握髮展方向的選擇。雖然我還沒有經歷第四次機會,但是我已經對這樣的未來抱有夢想和期望,並且在為此而努力。第一份工作是我們職業的起點,給一張白紙打下最初的印記。

內心的選擇 & 現實的機會

從內心來講,年輕的我也能清楚的感知自己的資質、優勢和不足。通過漫長的學習階段,我們會學習文史哲、地理與生物、數理化、體育,還包括體驗很多的遊戲、文藝和社團,暗中匹配著社會上的各種價值需求。有的同學某些科目特別突出,後來就很有希望成為某個領域內具有專業優勢的專家。有的同學特別擅長遊戲和社交,工作後更可能擅長銷售、市場、公關、行政類的工作。有的同學整體學習水平很好,沒有明顯的偏科,往往後面會逐步發展從事管理類的工作。總之,日後的工作發展,從中都能找到學生時代的影子。從自己內心喜愛和擅長的方向出發,選擇行業和崗位,是聰明人。

從前,在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不特別理解專業背後的意思,也不清楚四年之後的行業發展和就業形勢。就業時,所學專業客觀上限制了我們擇業的機會,這是一部分現實。另一部分現實是,大部分工作都並不需要特別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如果專業不對口,就應該盡量避開競爭特別激烈的崗位,爭取先進入理想的平台,再尋找機會調整。

要不要在乎薪水

剛工作就能拿到一份相對的高薪是很值得羨慕的事情。何況,這時候獨立不久,也的確缺錢。我們可以大聲說,還是很需要在乎薪水的。當然,薪水也僅僅是薪水,第一不代表自己真有價值,第二不可能持久的給自己帶來快感,第三不意味著自己的收入一直能夠領先其他同學。相比薪水的絕對值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薪水的增長速度。數學告訴我們,起薪一個月5000元,每年保持15%的增速,10年後年薪必然超過20萬。能不能保持15%的增速是關鍵,我們怎麼才能保持15%的增速是關鍵中的關鍵。

第一份工作不是第一次工作

在職業發展的前3年,我們可能嘗試很多種工作。有的成功,有的遭遇挫折,有時候不太順利。一次工作的嘗試至多相當於同居。第一份工作應該像婚姻,慎始慎終。面試官就像是對象的眼睛和嘴巴,能夠理解各種合理的理由,也允許試錯,心裡想的是,對面這個人能和我們一起過日子嗎。面試官對第一份工作的重視,過程大於結果。三年左右穩定的工作經歷,能看出候選人是怎樣的材料,受過怎樣的打磨,有沒有學會與工作和組織相處。

對下一站的幫助

第一份工作,進入高水平的平台能帶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光環,把我們定位到行業的頭部圈子,進入高速發展的行業能極大的提升個人技能的市場價值。定位決定市場,稀缺決定價值。成績和榮譽,給下一個僱主帶來更高的期望。這三個因素疊加,能把人抬得很高。如果再得到家裡天然的資源相助,我們就能看到火箭般躥升的新星了。

沒有大企業光環,還是普通崗位,更沒有額外資源,這些都不能改變的話,唯一能自己決定的就是多學多干、多積累價值、學會與人合作,多出成績。


我是楊軼巍,人力資源行家,《在行一點》的專欄和小講作者,歡迎來我的專欄給我留言、提問,願和大家成為朋友。

(本文已通過「在行一點」app 頭條專欄發布)

推薦閱讀:

乖乖女的職業迷茫:是什麼讓我倍感無力?
互聯網小白對初入互聯網行業的幾點思考。
最懂選擇的人用這4種策略避免糾結
這個思維黑洞只有3個字,卻影響了很多人…

TAG:職業選擇 | 職業規劃 | 職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