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個人觀影影評

2017年,我應該去電影院看了大約58部電影,其中一半左右是sneak preview,也就是去之前我並不知道當天會播放哪一部電影,所以會有一些出奇的爛/意想不到的好電影出現在榜單之中。按照去年的慣例(並創新),我將這些電影分成了4(+1)個等級,並按照我個人的觀影體驗進行反序排名。

以及,感謝我最忠誠的觀影夥伴Coendart Voorink先生,沒有他我將少看至少十部電影。

以及,本文每一個字,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或者留白都可能劇透。

Tier 5

這一等級電影我根本就沒有去看且事後慶幸自己真的沒有去看,且他們爛得根本無法比誰更爛。

58. The Mummy

以這幾年的經驗來看,一旦某家公司要開啟某個宇宙系列,那我們就要開始小心了。好在這部電影的失敗成功地拖延了環球影業的黑暗宇宙計劃。

57. Geostorm

如果說有什麼比看著一群侏羅紀的恐龍歡快地進食著在白堊紀才剛剛出現的禾草更令我感覺到智商受到侮辱,那恐怕就是建立一個繞地衛星來改變氣候。

56. The Great wall

一個白人遠道而來,解救一個東方國家於水火的老套故事我並不買賬,哪怕他是馬特達蒙。長城這部電影發行上的某些做法其實我很喜歡,比如就算是海外版,大部分台詞還是採用中文,這個細節讓我的一些朋友跟我說他們感覺長城非常有中國風,而不是那種西方人拍的東方電影。其實我對景甜出現在這部電影里毫無異議,這畢竟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故事。

55. Kong Skull Island

但景甜為什麼會在這裡?

54. 戰狼2

:)

Tier 4

這一梯隊的電影大部分屬於 「就算我的電影卡是包月的我根本不用花一分錢去看但我還是恨不得發明時光機在阻止天網之前先阻止我自己去看哪怕地球可能會毀滅也在所不惜(而且我現在不住在海牙還需要花8.6歐的車票往返)」 那種類型。這一梯隊只有一部是因為我聽不懂法語,又看不太懂荷蘭語字幕不得不提前退場。

53. 47 meters down

我們先不說為何情節迅速從my

Latino lover迅速發展到了finding

nemo,也不說為何這像死神來了一樣全靠巧合的情節發展,就告訴我為什麼只穿了一件潛水服的女主角們能在水下待那麼久還不凍死吧。

這部電影最出色的演員恐怕是是那些咧開嘴費盡心力不咬到人的鯊魚。

52. Override

速度與激情的低幼版。可能直接讓one direction的人來演效果會更好一些。看完電影除了持續不斷的引擎轟鳴聲外,我沒有記住任何內容。

51. Power Ranger

可能是我沒有童年。但我覺得如果世界需要依靠5個中二青年來拯救,那麼還是讓他滅亡吧,好歹我還能有點尊嚴。

50. Shot caller

當代版肖申克的救贖?但第二永遠不會成為經典。當你從電影的第五分鐘開始就已經能預知劇情的走向,而且最後分毫不差,那種感覺就像連續看了一部電影兩遍,而對於大部分電影來說,這都不是一件好事。

49. Baby driver

我喜歡這部劇的音樂,但電影院不是mp3。Kevin Spacey所塑造的那個冷血的角色在最後忽然來了句「I was young and in love」,那一瞬間我彷彿看到國產神劇上身,這個轉折生硬到根本不需要潤滑。除此之外,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美國電影那麼喜歡加一個爛俗的大團圓結局?

48. 24 hours to live

Oh my Ethan Hawk,你最近是缺錢嗎?從良心上來說,這部電影的卡司還算過關,假讓·雷多 aka 洋蔥騎士 aka Liam Cunningham,許晴的表演也算過關。但整體的劇情邏輯性欠佳,人物形象自相矛盾,前一秒還堅毅鏗鏘的國際女警,下一秒就投懷送抱陌生人毫無專業素養。而且一部以時間倒計時推動劇情的電影,最後上演了1分鐘能當7個小時用的電影相對論,也算是自己打自己的臉了。

47. Chuck

這是一部十分無聊的電影。講述了一個被拳王阿里打了好幾回合才打敗的人,通過他的勝利似的失敗(?)達到人生巔峰,然後紙醉金迷,跌入谷底最後成為一個常人的故事。不,即便是劍齒虎Live

Schreiber這樣的演員也無法把這個形象演繹的好一點。

46. Cest la vie

這是一部法語電影,而電影院的字幕是荷蘭語。在忍受了5分鐘可怕的法語發音之後,我把頭轉向我的同伴,而他也正好把頭轉向我,我們默契地點了點頭,把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花在了周圍的酒吧里。

平心而論,這樣就把這部電影放在tier

4並不怎麼地道。但一部結合了法國和食物的電影,在我看來是很難拍出新意了,況且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對於食物的追求是我所鄙視的事情之一。

Tier 3

這一個等級的電影基本上是在及格的邊緣。有些劇情上有意外之喜,但仍存在著一些漏洞;有些能讓你捧腹大笑,但笑過之後也就記不住什麼了;還有一些製作誠意十足,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讓我感覺還缺點什麼

45. The circle

一部探討為了安全我們可以放棄多少隱私,而隱私又會如何被網路暴力所使用的電影,同時還涉及了高層與平民在讓渡權力時的不對稱性。也就是說,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反烏托邦電影。

電影的問題在於人物太單薄太臉譜化,一個工作狂朋友最後感悟了自由生活才是真諦,一個青梅竹馬因為被暴露了隱私而死亡喚醒了主角的良知,一個魅力十足的獨裁者最後毀於自己創造的系統。唯一未落俗套的只有結局——世界依舊是黑暗的烏托邦世界,只不過沒有了獨裁者,所有人都被一視同仁的黑暗著。

44. Nocturnal animals

我們都知道Tom Ford的符號就是性感,因此這部電影表現的很性感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但在某些地方,這種性感會顯得莫名其妙——比如女主角一邊讀書,一邊開始撫摸身體的各個部位,彷彿馬上就會出現一個黑人快遞員/拉丁水暖工/中東下屬/高加索上司。我個人認為在電影里,sexy和cheesy還是有所區別的。

43. Justice league

我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抱怨這部電影?這比去年的BVS好的多吧????至少情節上大家的媽媽沒有出現在核心劇情里吧!!

群像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配這些著名角色的出場時間,以及在這有限的時間裡(繼續)塑造人物。比如神奇女俠,在有了之前的電影鋪墊的情況下形象就非常飽滿豐富,蝙蝠俠和超人由於是眾所周知的角色,演繹起來也比較輕鬆。新加入的閃電俠和海王由於是典型的刻板人物(宅男和莽夫),問題倒也不太大。唯一有些難度的鋼骨,這部DC電影也就理所應當的沒有塑造好。但好在電影的其他問題,比如剪輯,場景切換,以及動作電影本身的快節奏讓我們無暇顧及這個奇怪的半機器半人類到底是誰,他到底想幹什麼,他有哪些衝突,以及他到底為什麼加入了這個聯盟。

雖然說這部電影有這些問題,但我在觀影過程甚至是觀影后還是快樂的。我當時的心態基本就是:只要他比BVS和邏輯,我就滿足了。畢竟這是DC的電影,不是嗎?

42. La La Land

這是一部很成熟的電影。場景設計,舞蹈,音樂非常之考究,正因如此,哪怕是一個如此平凡簡單的故事,也能讓人沉浸其中。要不是Ryan Gosling的選角,這部電影至少也在我的Tier

2。高司令面癱呀,不是所有電影都像銀翼殺手2049里的複製人一樣需要一個整部電影表情基本沒有變化的人來演。很可能我在看這場電影時的神態都比他在電影中演繹的精彩。

談到這部電影就不得不說它「too white」的評價。我一向認為如果一部電影的背景就是單文化的,那麼只出現某種膚色的人是完全可以的。就像底特律里都是黑人,鋼鐵之心裡都是白人,畢竟背景就是那個樣子。這個時候如果硬要插入一些其他文化背景反而覺得奇怪,具體的例子就有金剛里的景甜,長城裡的馬特達蒙。比起單純地加入,更重要的是以一種什麼樣的身份加入:變形金剛里喝舒化奶的亞裔顯然和基本演繹法里的華生對消弭刻板印象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La La Land實際上是為現在白人文化在大屏幕上統治性的且極度排他的現象背了個鍋,從我個人看來,我並不想苛責那些指責La La Land 「too white」的人(他們確實是錯的),畢竟他們試圖改變,但就像所有反抗剛起步時一樣,總會經歷一些曲折和錯誤4。

41. Everything, everything

講述了一個只能生活在無菌環境下女孩兒的愛情故事。我只能說,十六歲少男少女的愛情已經不合適這個版本的我了。

40. Fist Fight

我很清楚的記得我是全程笑著看完電影的。但我為什麼笑,我已經一點也記不住了。

39. CHIPs

和Fist fight差不多,不錯的喜劇,能夠讓笑上半天,卻記不住為什麼笑。不過,我們的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電影,不是嗎?在勞累的周二晚上,一個人,在漆黑的電影院里,和周圍不相識的人一起開懷大笑,因為我們都要面對相同的明天。

38. Ghost in the shell

我實在是受不了影片里的造型。誰能告訴我為什麼日本人的角色造型都如此奇葩?

37. Life

很多人說並不理解電影開頭情節的發展,我想對這些人說:

1) 你看過其他任何一個恐怖片嗎?

2) 你沒有一個好奇的靈魂

電影里死人的節奏恰到好處,不緊不慢。很少有驚悚電影能讓我全程保持著緊張又有一些期待。吉倫哈爾的臉也很適合這個電影的腔調,而結尾——你們知道我有多喜歡這種事情變得更糟了的結尾。

36. Gifted

顯然,電影標題並不是在說Chris Evens的演技。

35.Girl on the train

這是一部情節很曲折的電影,我甚至無法簡單地概括出來。比較可惜的是,劇情反轉的部分沒能完美地和我的情緒相契合,讓我有一種幹什麼都差了一步的奇怪感覺。

34.King Arthur

這個電影讓我想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現代激情版,整個電影有一種朋克的氛圍。但畢竟亞瑟王的故事太熟悉了,即便編出花來,也難逃流俗。如果真的把故事背景調整到當代,可能反而會好一些。

33. Perfetti sconosciuti

你敢在你的家人和摯友前朗讀在晚餐時你手機所收到的信息嗎?Probably not. 我們在不同的群體里表現著我們不同的部分,而隱藏另一些,這是恐怕是人類社會可以建立群體認同的原因。這個題材很好,不過電影在執行中稍微一些牽強,有些簡訊和郵件不太像是你真的會收到的,而對我來說真實性是討論人性的電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32. Bay Watch

這是一部巨石強森痕迹很濃的電影,cheesy and cheap。如果只是從一部喜劇的角度來考慮它,那也勉強算是及格吧。

31. A Dog』s purpose

這是一部講狗的輪迴轉世的電影。用這種帶有可愛小動物的電影催淚我覺得已經算是作弊了,根本沒有人不會不哭好嗎!

這就是為什麼就算我可能哭了半場電影,而且事後看了我家狗一個小時我還給他tier

3的原因。

30. Your name

可能是我的青少年生活已經離我遠去好久了,我覺得your

name里的情感線有一些牽強,所以我在電影的高潮點時並沒有完全沉浸其中。畫面,配樂以及節奏倒是很棒。

Tier 2

這些電影你可以向朋友推薦而不擔心他們懷疑你的審美和品味。即便有些人不同意你的綜合評價,你也總能找出一些閃光點來解釋你的評價。

29. Assassin』s Creed

遊戲電影如果只吸引遊戲玩家,那麼只能算作一個巨型cinematic。一邊展現精彩的遊戲背景,一邊規避遊戲性導致的不合理情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刺客信條系列我只玩過

Black flag,所以應該不算是擁躉。觀影時,開頭15分鐘的進入確實較慢,法鯊當代身份的背景交代的有些倉促,好在在此之後動作戲非常的精彩,而且古代線和現代線劇情交織的比較緊密,讓最後的一次成功的信仰之躍合情合理,不像是專門為了展示這個情節而生搬硬造。如果這個系列還有下一部電影,我應該是會去看的。

28. Going in style

爺爺搶銀行。電影里大量老年人梗/笑話,真的非常好笑。在搞笑的同時,所展現出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卻令人感到悲傷,這種糅合的情緒瀰漫在每一分鐘里。這是一部能讓你在笑的時候還能夠思考的電影。

27. Lazy eye

這是一部節奏舒緩的電影,有種 Weekend 美國版的感覺。Aaron Costa Ganis是本劇最大的亮點,他完美的詮釋了那個在你記憶中是如此美好的,再遇時依舊美好,你甚至會因此忘記他之前是如何傷害你的情人形象。這部電影就像很多近期的LGBT電影一樣,試圖脫去LGBT的標籤,Lazy eye在一點上做的非常成功,如果你替換主演的性別,不會有任何一絲一毫奇怪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去標籤,反污名化的手法不僅是平權運動的一部分,更是平權運動的成效——終於有一部分人可以不帶有色眼鏡來這樣的故事了。

然而,我們應該意識到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具有LGBT屬性的議題需要被搬到聚光燈下,需要讓人了解。只要我們仍然更習慣去說「去LGBT標籤」而不是「去Straight標籤」,那就意味著這條路並沒有走到終點。

26. Atomic blonde

冷戰時期的色調非常對我的胃口,情節上沒有創新之舉,但細節刻畫很認真,加上誠意十足的打鬥場景設計,以及詹一美痞里痞氣的表演和Charlize Theron的獨特魅力,我給Atomic blonde Tier 2。

25.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

首先,誰能告訴我Channing Tatum在本劇中的作用是什麼?如果刪掉Agent Tequila,電影會有任何影響嗎?第二部和第一部,從風格到探討的話題,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雖然本作加入了「白宮」的戲份,但那一段看起來更像是對Trump的嘲諷,而並非真正討論毒品到底會不會影響社會精英(包括公主,更像是為了劇情服務)。所以這一部的本質話題還是社會底層的人的生命到底有沒有價值,如果有,那麼價值到底是什麼。跟前作相比,這一部在劇情上顯得很不連貫,無論是復活Harry Hart還是最後Whiskey的反水,既不驚喜也不在情理之中。

好在本作反派Poppy的塑造實在是太成功了。這個精明瘋狂迷人控制著最大的毒品網路卻又顯得意外地平易近人,有著如同小女孩般的夢想的女反派實在是太成功了。你知道她乾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傷天害理,卻又覺得我們還是愛她。最成功的反派,莫過於此。

24. Girls night out

我其實就是想看黑寡婦演喜劇。

23. 2:22

2:22是一部有些神秘學色彩的浪漫動作劇。雖然放在神秘學這個門類下,但這部電影的情節與發展卻意外地非常合乎邏輯。電影的場景/色彩的選則也非常有味道,使得即便大部分故事發生在當代,也能讓人感覺到一種十九世紀的風味,非常契合整個故事的發展。

當然,我知道這一切都不重要,我們都是來看Michelle Huisman的。作為荷蘭本土的新進Mr

Handsome,Michelle硬生生讓劇中每一個和他有關的鏡頭都成了硬照,無論是在機場運籌帷幄,在劇院和女主相見,每天早上的健身淋浴,還是著迷,崩潰,頓悟,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沉迷其中,不得不硬愛。可能是為了展現荷蘭人的文化,在這部電影里他的所有通勤都靠騎單車。

在這之前,我可從沒想過我會想成為一輛單車。

哦,我買了藍光。

22.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2

我是個沒有什麼戀舊/原作/第一作情節的人,所以我要是說續作比前一部還好,就真的是好。

銀河護衛隊續作比前一部還好。

21. Dark Tower

Stephen king, big name,但他總莫名地讓我聯想起上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而我並不是一個戀舊的人。多虧了sneak preview,否則我肯定不會來看這部電影。

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在畫面上,這種堅硬且生冷的畫面與奇幻廢土的背景相得益彰,有一種Mad max的末世美感,雖然場面並沒有那麼宏大,但完善的細節彌補了這一點。

當然,劇中有一些令人尷尬的上個世紀風格的對白比如:「I dont shoot by my hands. I shoot by my heart. 」 (堅毅臉)

20.Thor Ragnarok

Ragnarok大概標誌著漫威宇宙的徹底娛樂化。雷神這個高帥傻確實也適合成為諧星。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漫畫電影終於意識到了自己其實本質上還是個娛樂工具,在一個缺乏邏輯構建,且怪力亂神的背景里,任何帶點深刻反思的故事都會顯得有些彆扭,我們以凡人的視角很難描繪那些神所面臨的困難抉擇到底是什麼樣的——就像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對超人來說什麼才是累。正因如此,這種超級英雄電影回歸到最開始的娛樂本質是極好的,只要把故事講清楚,合理的分配時間給不同的角色,用心做特效,bravo! 就像這部雷神一樣,大家都開心。

19. Hell or High Water

一部賞心悅目的德州片。荒涼的沙漠,人口稀疏的鎮子,長長的公路,一群紅脖子。在看這部片之前,我完全沒意識到Chris Pine有演技。

18.Detroit

根據歷史上『底特律騷亂』期間的真實事件改編,描述了一場衝突如何在種族視角的催化下愈演愈烈,最後覆水難收。電影中的漠視,冷酷與殘忍讓我幾乎全程都屏住呼吸。最可怕的是,這些惡行真實地令人髮指,哪怕他們是如此極端,在你內心的角落裡你卻相信這一切曾經發生過,現在也在進行,未來或許也不會停止。這種對於惡的直白描述是對有些人嘴裡「過度」政治正確最好的回擊。

從一個亞洲人的角度來說,我非常不理解為什麼會有其他中國人或是亞裔反對西方社會裡的「過度」政治正確。客觀上,刻板印象與歧視是普遍存在的。交友軟體上的no Asian,買東西時被最後一個服務,比條件相同的白人更難找工作或是升遷,就算干著一樣的活亞裔的工資也是少的。政治正確就是消除這些歧視的第一步,他打破了人們可以僅僅通過身份就評價人的平台,他讓人們意識到了很多時候他們哪怕是無心的言語其實都是基於這個人的身份(種族,性取向,信仰等)而不是這個人本身的行為和態度。在政治正確的環境下,一個人不能將我的算數能力強歸於我中國人的身份,他必須意識到是因為我在小時候經過很多訓練才使得我更精於心算;他也不能僅僅因為我是中國人就假定我沒有主見,不合群,只和其他中國人抱團,他必須看見我做出這一些行為之後才能這樣評論我。

在國內著名紅小將平台知乎上,大部分反對「過度」政治正確的人觀點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政治正確只保護了黑人,同性戀和穆斯林,亞洲人根本沒有因此受益。這一條理由真的非常奇怪,政治正確是一個供少數族裔使用的工具,它本身並不會自己製造觀點,你不能把亞裔缺乏有效的組織使用這個工具歪曲成工具本身有錯。拿著名的「黑人的命也和白人一樣重要(黑命貴明顯是對於口號的曲解,black live matters,不是black live matters

more,我看不出貴是怎麼體現出來的)「運動來說,是黑人使用這個工具,號召執法機構平等執法,當然輸出的價值觀是保護黑人的。歷史上有多少亞裔平權運動主動包括了黑人?那麼為什麼會覺得黑人平權運動就要包含亞裔呢?而且,就算他們把口號了改成了「minority live matters」我估計遊行的隊伍里也不會有多少亞裔。 當然,在有些場合會出現少數族裔之間的利益衝突。像是奧斯卡上Chris Rock開Asian的玩笑,或是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亞裔北美入學要求比其他族裔高出一大截。這個時候,我建議大家都拿起工具,互相溝通,找出合理的方式來解決。我相信,假設我們可以提高非裔,拉丁裔在小學,中學的教學質量,他們會接受在高等教育時公平競爭,不靠指標。

第二種反對觀點是,政治正確是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只剩傻幣。這種觀點大多數是針對quota的,也就是某些組織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非白非直非男。反對者認為這樣會因為多樣性招收一些能力不足的人,最後導致整體能力跌滑,還特別愛拿南非舉例。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錯誤的前提之上的,這個前提就是:現在的人才甄選是公平的只看能力的。Excuse me?你告訴我現在企業CEO大部分都是白男是因為白男就是有能力嗎?真的不是因為股東/選舉委員會基本是由白男組成的,所以他們(有意或無意)更願意選和自己類似的人嗎?幾年之前有個很有趣的科學研究,他們把同一篇科學論文投給不同雜誌,僅僅修改了作者的姓名,結果帶著白男姓名的論文的接受率相對於其他名字顯著性地高。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工作,一個人的評價是帶著有色眼鏡的,正因如此,在本身就缺乏少數群體選員的平台上,少數群體總會受到低於他們實際能力的評價。舉個真實的例子,我知道被選上PhD committee 的主要原因是我是個亞洲人,在一個亞洲博士很多的院系,全是白人的博士委員會「不好看」。但每次幹活的時候,真的只有我一個人在安排所有事情啊,他們每次不搞砸點什麼就彷彿對不起我這個能幹的亞洲人一樣。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並不是我佔用了1個亞洲人的quota,而是其的人佔用了9個白直男的quota。

當然,知乎還有第三種反對者,這些人覺得黑豹里有黑人演員也算「過度「政治正確。 對於這種人, 我只能 :)

17. Alien: Covenant

異形聖約延續了該系列的宗教哲學問題:創造者與造物該有怎樣的關係。工程師創造了人類與異形,人類創造了生化人,生化人借著人類與異形滿足自己的創造欲。作為一部經典科幻電影,已經有著無數的人分析了其畫面背後的意義。除了這些弦外之音,電影本身的質量也很不錯,配樂和場景都有著一股古典主義的氣質,最有趣的是法鯊自吻的那一幕,不知道他自己看到會感覺如何?

16. Der kommer en dag

這是一部丹麥電影,好在大部分劇情都是通過小孩子的神態動作所完成的,即便不懂丹麥語的我,也能大概了解電影的內容,並隨之感動。這從側面說明了這部電影的功底,以及人類情感的相似性——如果一些東西我們不用語言便能理解,那麼這大概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了。

就是紙牌屋裡普京演員老讓我齣戲。

15.Wonder woman

DC近幾年最好的電影就是神奇女俠。 我所指的並不是和其他DC垃圾電影相比神奇女俠有多好,而是即便和正常的非DC電影相比,神奇女俠也算個中翹楚。即便電影的本質還是丑(美)小鴨式的蛻變與成長,即便主角是個肉身基本不滅的超人,但在戰火里伴著死亡的成長總是要比破產/被背叛/突然癱瘓要來的更加鮮血淋漓。而這種成長發生在一位女性身上,即使這個女性形象本身是女性被物化的產物,也是我所願意看到的進步。Gal Gadot和Chris

Pine 兩人的選角堪稱完美,他們兩個人都兼具傳統社會定義下男性和女性的特質,加朵的神奇女俠既是初戀的女孩兒又是強大的戰士,小派派的盟軍間諜一面智勇雙全另一面則純真無辜。這種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徵的組合,在這部以女性形象為主角的電影中相得益彰。

14.Wonder wheel

有什麼比Justin Timberlake演一個與老女人談戀愛的小鮮肉最後出軌她女兒更精彩的?

那就是在一部話劇電影里做這些事情。

13.The killing of sacred deer

Yorgos Lanthimos的新作,比龍蝦里的個人痕迹更濃。每一段對話都正常無比,但演員的表演卻讓你覺得某些地方不那麼對勁,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詭異,從一開始就將緊張與不安通過你的眼睛與毛孔里慢慢地滲入到了體內。這種不安隨著劇情逐漸發酵,如同蛇與藤蔓,悄無聲息地攀附上你的五臟六腑,直至最後變成絕望和瘋狂,抓住你全身上下的每一個細胞。

另外,如果是你絡腮鬍控,Colin Farrell那一臉的獅鬃,絕對會上Tier S。

12.The hitmans bodyguard

如果說Ryan Reynolds在deadpool里是史上最賤,那麼這部電影里他應該是史上最喪了。Samuel Jackson才是真的賤人。

除了比一般喜劇更好的梗,更暴力更血腥的鏡頭外,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狹窄人行道+電車追逐戰比傳統的公路追車戰好看多了。

而且,我曾經住過的房子也出現在了電影里。

Tier 1

這一等級的電影做好了自己類型電影的本職自不在話下,你甚至可以說他們就是這種類型電影的標杆。除此之外,它們都很勇敢。勇敢地打破之前的傳統,勇敢地討論一些敏感的話題,甚至是勇敢地簡簡單單地講述一個故事。

11.American made

要不是sneak preview,我是不會主動來看這部電影的。電影的名字和預告讓我一度以為這是一個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電影——它恰恰是相反的。這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個普普通通的飛行員如何騙過CIA和白宮,一步一步打造出自己的運毒販毒網路,並順手創造了中美洲最大的毒梟團體。American made這個標題此時的諷刺效果就如同吳京小姐的Im Chinese,只不過前者真的一開始就是為了諷刺。

10.The foreigner 英倫對決

英倫對決是成龍近幾年最好的電影了。看到預告的時候就已經在和我的朋友說一定會來看這一部。這是一部非常東方哲學的電影:你曾經跟恐怖分子工作,你現在也在幫恐怖分子,哪怕程序再怎麼正義,你還是恐怖分子,如果你不幫我,我就炸你房子。當主流電影里都在搏一把同情淚時,我們需要這種堅定到近乎頑固的聲音。

如何做判斷那自然是個人的事情,但我們永遠都需要一些異見者來告訴我們其實事情還有另一面。

9.Star Wars: the last Jedi

我的星戰記憶是從克隆人的進攻開始的,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尤達大師在本作中以上世紀80年代的面貌出現時,我在內心連問了十句wtf而旁邊的同事開心的像個孩子。但即便我並沒有看過最早的幾部,我也知道星戰系列一直是一個套路的莎翁故事——所以當萊亞公主自行從太空中復活的那一幕我就立即喜歡上了本作,這個古老的劇本終於也知道跟著改一改了。

另一個亮點則是新加入的女配角Rose,她是如此的真實,以至於你會覺得你認識無數個Rose,但在最後的捨身相救的一幕中,她又是如此的勇敢與堅強,讓我們意識到有的時候與惡龍決鬥的其實是那位公主。這樣一個有血,有肉,有成長的角色,如果還被人認為是「過度政治正確」的產物,那麼那些人怕不是連自己生而為亞洲人也覺得是政治正確了。

8.Lion

這是一部用男演員撐起來的戲。不不不,雖然Dev Patel那種森林系的美可以讓我全程只看他的臉,但我說的並不是他。因為我的荷蘭語/孟加拉語/印地語都沒有好到能夠理解字幕/對話,整個電影的前半程我的體會和那個小男孩是一樣的——恐懼,困惑,無助。這是哪?他們都在說什麼??我為什麼什麼都聽不懂???一會兒要發生什麼????這種強烈的浸入式的體驗讓我覺得這部電影額外優秀。

什麼?你問電影后半段講了啥? :)

7.Free fire

我認為這個電影應該有個獨立的分類: 藝術時裝動作時裝射擊時裝時裝時裝時裝時裝時裝時裝片。

6.The big sick

如果一個「穆斯林」想要跟一個白人非穆斯林女孩結婚會怎麼樣?被逐出家門。

這部根據主角自身真實生活改編的電影以喜劇的形式講述了中東文化與現代社會的衝突同時,還給我們展現了一群被忽略的人,那些「不虔誠的穆斯林」。我相信像主角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偷偷喝酒,做禱告的時候玩手機消磨時間,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甚至除了在父母面前根本就不聲稱自己信仰宗教。我相信,他們就像是中國的許多黨員入黨只是為了圖個方便一樣,而不是真正的認為共產主義是全人類的救星。

但這些人是隱形的。他們無法闡釋自己,只能任憑媒體給他們貼上標籤。他們要不就是仇視現代社會試圖殺光所有咖啡樂的極端主義者,要不就是純潔善良虔誠卻受盡迫害的信仰者,他們是一切標籤,唯獨不是他們自己。

主角是一個勇敢的人,他真正邁出了那一步,以再也見不到家人為代價,揭下了標籤,成為了自己。雖然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步,但我衷心的希望他們不會因為偏見和歧視而後悔。

Btw,哪怕你真就是仇穆先鋒,你也應該欣賞一下裡面那個911的笑話。

5.Moonlight

非裔,同性戀。這兩個被長期歧視的群體,在大熒幕上卻並沒有什麼交集。月光男孩的橫空出世讓我們看到了在兩個夾縫中求生的境遇。一面是貧窮與毒品,一面是霸凌和羞辱,主角為了生存,為了不再被人所嘲笑,從瘦瘦小小的孩子練成一隻兇猛的野獸。相信很多男同性戀者都有著極為相似的經歷,那些現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一周五練的朋友,有多少在小時候被人欺負,被人說是娘娘腔?但看看現在,多少曾經的嘲笑者已然大腹便便,成了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這種反擊的精神,向社會挑戰的態度,是我對依然對Gay社群抱有信心的原因。對有些人來說,這個在雙重不公中成長的故事,只是雙重「過度政治正確「而已,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生活。

月光男孩里更為可貴的是,Chiron成為Black之後,還依舊保持著善良的天性,依舊像個孩子一樣夢想,沒有成為下一個施暴者或歧視者。希望我們也能如此。

4.Logan

超級英雄對我來說一直是個奇怪的詞語。英雄,是超越了期待,做出驚天壯舉的人;而一個人如果有了超級的能力,那麼的他本身的期待也會隨之提高。就像超人救下一火車的人,也只是他的隨手之勞而已。

Logan吸引人之處正在於講述了一個英雄暮年的故事。當傷口不再迅速復原,當被小混混也能揍個半死,當幾乎與常人無異時,陪伴了我們十幾年的狼叔卻還依舊是那個狼叔,嘴上說著不肯不肯,卻還是把小狼崽送到了邊界,用生命堅守了自己保護mutant的承諾。這一刻,狼叔才是一個真正的超級英雄,不是有超級能力的英雄,是超過了大多數英雄的英雄。

3.Manchester by the sea

兄弟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什麼?一個小金人,一個金酸梅恐怕是電影界的極限了。和哥哥只露下巴的蝙蝠俠相比,Casey同時演繹出了Lee內心情感雪崩般地陷落和外在的遲鈍與矜持。很多人說這是部喪電影,我不同意。我認為這是一部治癒的電影,是在冷風呼嘯呼嘯的極寒雪原上依然堅強攀附的青苔。

2.Blade runner 2049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一種人可以感受到銀翼殺手中畫面色調里的隱喻與震撼,

他們會思考什麼是人,哪裡是人與非人的界限,

會疑惑被編譯的真情和情非得已的誆騙哪個才是愛戀,

驚嘆於黃沙肆意的賭城前巨大的女性雕像,

會在結局前Joi的全息攝影下落寞。

另一種人,

我們稱之為,

:)

蠢貨。

1. 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塊廣告牌是我在2017年看的最後一部電影,她卻霸道地佔據了我2017電影榜單的第一位。電影開場集中在Mildred身上,她用她的戾氣與忿恨一步一步點燃這個美國中西部小鎮。警長,警探,牧師,牙醫,甚至連前夫等各色人物紛紛出場,但她就像是母獅子一樣將那些人一個個噴了回去,看起來如此勢不可擋,不可戰勝。然後畫面一轉,Mildred開始回憶和女兒的最後一次對話,這時我們才會發現,她並不是不可戰勝,而是她從一開始就一敗塗地了,我們錯把絕望的反撲當成了兇悍和無畏。而影片後半段,傻裡傻氣的Dixon卻意外地給了她希望,結尾處她在車上的思考,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竟然有些服軟,但這裡才是她在整部電影里唯一一處真正的勝利,她開始邁出女兒死亡的陰影與自責了。

在電影前半段的戲劇衝突與張力收緊的那一刻,Willoughby警長自殺了。這一幕一定可以成為影史經典,他自殺的原因和劇情看起來毫無關係,卻一下子將電影的視角從一個人拉升到了整個世界,彷彿崩潰的大壩,將前期的積累的衝突一瀉千里,任誰也無法倖免。除此之外,很多鏡頭都令人印象深刻,比如Mildred指明小鹿不會是女兒的靈魂,比如Dixon和母親的吵架,黑人警長暗示嫌疑犯是軍人等等。如果你在2018年只能看一部電影,希望你可以把名額留給廣告牌。

在這裡,我還有幾句題外話。從一個有少數群體身份的人的角度來說,三塊廣告牌里政治正確的因素反而比水形物語,黑豹多得多。相比於隱晦地描述上世紀60年代黑人,女性,同性戀的生活境遇或是非洲未來主義的遐想,能夠指名道姓地說出:」如果我把所有歧視黑人的警察都開除,那麼剩下的全部都反同性戀。」這種揭示現實中其實仍然處處存在歧視的台詞才是最政治正確的。所以如果各位遇到什麼人在用,或者本身就想使用「過度政治正確「這個角度時,請先真心了解下什麼才是能討得少數群體歡心的東西。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湯姆.希德勒斯頓賣腐?
劉亞仁的獲獎經歷有哪些?
如何寫一個撓腳心的故事?
翁虹的電影《夢路》背景是什麼?
《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幾部故事哪一部好看呀?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