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深度思考的人,最後怎麼樣了……
講座台上主講人講得慷慨激昂,我觀察了一下台下觀眾,想看看大家在做什麼,發現90%的人都在低著頭玩手機。
這些人為什麼這麼閑?為什麼他們既然選擇了來聽講座,卻又耗費在自己的手機陷阱里?
從講座機制上來,我可以毫不費力的列舉出十幾條「為什麼他們會願意花時間來坐在場下玩手機而不是專心聽一聽別人說了什麼?」以及消磨時間帶來的滿足感和無罪意識,但是,每次都花那麼幾個小時的時間耗費在無興趣的講座中,仍然會讓我覺得:這不怕是太奢侈。有那麼多時間,看書或是投入去聽自己感興趣的,不是更好么?
二、
二十幾年前,在美國的舊金山舉行過一次國際會議,將近500多位全球的經濟、政治成功人士參加會議,談及「二八法則」:世界上80%的財富往往集中在20%的人的手中,而另外的80%的人呢,將會被「邊緣化」。那麼在全球化的貧富差異下,如何化解這80%的人和20%的社會精英之間的衝突呢?如何安撫他們的不滿情緒和消解他們的多餘精力呢?
那時美國的布熱津斯基認為,唯一的方法,就是讓這一部分被邊緣化的人安於為他們量身定製的娛樂信息中,慢慢消磨掉他們的熱情,抗爭慾望和思考能力——這是「tittyainment」戰略。
這個戰略,具體是什麼?
一是發展發泄性產業,包括一些暴力性武打影視、賭博和色情、遊戲,報道無休止的口水戰、糾紛衝突……讓大家把多餘的精力藉此發泄出來,以社會上的大範圍關注,渲染社會嚴峻的形勢,盲目跟風炒作,給予他們發聲頁數發泄的機會。
二個就是發展滿足性的產業,包括報道大篇幅的無聊瑣事——娛樂花邊新聞、明星八卦、家庭倫理道德,各種瑪麗蘇偶像劇、網路小說等大眾化娛樂,讓大家沉溺於享樂和安逸之中,從而喪失觀察外界無知事物,深度思考的能力。
換句話說,那些被邊緣化的人,他們要求的不需要太多,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一份工作,讓他們有事可干,就會沉匿在自己美好的享樂世界裡。
那麼,這個戰略成功了么?在我看來,貌似挺成功的。
三、
每天刷刷朋友圈裡的新聞,轉發個評論配幾句無關痛癢的憤慨之詞,就彷彿自己站在正義的道德制高點上,指責有罪過的壞人;活躍於各種微博熱搜和明星娛樂圈中,又哭又嚎誰誰誰公布戀情了,然後再想閨蜜哭訴自己的悲傷……
我們的情緒變得越來越容易被煽動,我們的思維變得越來越容易被操縱,日常的視野里,接觸到的東西,充斥的信息,有1%的東西是對我們有價值的么?
那些專攻科學,研究上的那些學者,發表一篇論文真正去研讀的人少之又少,獲獎了,上新聞了,感嘆了,就過去了,也許活躍在你印象中的,不過是他們曾經獲得過什麼大獎。
一篇推送上的心靈雞湯,情感故事輕輕鬆鬆就可以換得大量的轉發和好評,而且樂此不疲,看的時候,笑了哭了,觸動了,有同感了,還剩下了什麼,拋去你那被鼓動的心,確實也不剩什麼了。
我們都曾惺惺相惜與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偉大和魅力,卻蒙起了自己的去看世界的眼睛,我們安逸於觸手可得的大片綜藝的笑料和時評,卻懶得走出舒適圈。
在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太多被人所創造出來的想要攫取我們注意力的東西偶像劇,花邊新聞,網路遊戲等……
△ 2017年12月14日22時02分的微博頭條
可是你知道嗎?每一篇推送,每一條新聞,每一檔綜藝背後,都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秘密,有人群策群力,用專業的消費者行為學或者認知科學為武器,用盡各種文案技巧,就是讓你點進去,然後幹掉你的時間,剝奪你自主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四、
很高興你看到了這些話,因為我是作為最後的拯救那些陷入這個戰略無法自拔的天使。
如果你還對獨立思考以及對那20%的成功者有情懷和期待,給你幾點建議。
多花一些時間,聽一些自己真的感興趣或者可能感興趣的講座,事先應該先自己調查一些資料,對該領域有一些了解。優秀的你,怎樣能夠允許你自己什麼都不懂,就敢去聽你可能聽了也不懂的東西!
最好的是利用好圖書館,平時多去去圖書館,不一定都是自習,抽些時間看看專業期刊,借一些詩歌來看也是極好的。
最後,拒絕那些不用動腦子的「垃圾信息」,多了解一些有高度,有難度,有深度,要動腦子的優秀作品,不要讓自己成為「愉悅感」的奴隸!
五、
什麼是深度思考?
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為什麼說是「不斷逼近」呢?
因為深度思考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後,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於觸及那個本質,並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
比如「自由」是什麼?清晰說出它的本質可不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
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
1、精準的用詞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業諮詢顧問劉潤曾說「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後,才會聯繫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比如,劉潤老師在文中舉例,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跟他說「小米生態鏈中為什麼會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原因是這些生意對於小米而言是『烤紅薯』生意。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藉助餘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這個「烤紅薯生意」,就是因為洞察了這種生意的本質,而這無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2、對各種概念及概念間的關係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會痴迷於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
比如:「什麼是愛?」
佛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中給「愛」這個概念下了定義,「真正的愛是要喚起對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豐富別人的。」像這樣對概念的清晰理解與表述,絕對是經過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對愛的定義則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比如:「什麼是幸福?」
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對「幸福」這個概念的定義也進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認為幸福就是生活滿意度,包含有三個不同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十年之後,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時,他將幸福定義為生命的豐盈和蓬勃,包含了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係和成就。正如我之前所說,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時候它都是持續的思考狀態。在這樣持續的思考中,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直至觸及。
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只憑「深度思考」怕也是無用。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到,「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而相反,如果我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舉例來說,你看了一個電影,連連稱好。我問你「好在哪裡?」你說「很感人」。這個簡單的回答顯然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會有持續的思考。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從而擁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覺知。
舉例來說,你發現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絕了你約會的要求,你都會非常生氣,即使他的拒絕理由十分合理。這個時候如果能進行深度思考,也許你會發現,每次都生氣的根本原因在於你有一個十分強烈的EGO(自我),這個強烈的EGO讓你很難心平氣和的接受拒絕。然後你繼續思考,為什麼自己會有如此強烈的EGO呢?這個問題很難馬上就有答案,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在腦中長時間的停留,你最終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覺知。
5、比一般人更能發現規律、趨勢以及掩蓋在趨勢下不變的東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個問題只想到一個問題,而不是發現背後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顯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六
為何需要深度思考?
1 、「大腦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
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因為習慣是自我鞏固的。越用越強,越強越用。
2、「我們在大腦中走得越遠,在現實中就走得越穩。」
3 、每個人都有一個更高的自我,更高的自我會對很多終極問題產生疑惑,深度思考能夠幫助我們持續探尋、給予回答,從而擁有更加豐盈和蓬勃的人生。
4、 深度思考能帶來巨大的成就感。
當你在持續深度思考後忽然明白了某個重要概念,你就會體會到那種極致的成就感。而馬丁·塞利格曼則說,成就感是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因素。
5、 我們需要通過深度思考去獲得更多更清晰的自我覺知。
即使面對同樣的痛苦與挫折,有自我覺知的人會走的更有信心,而缺乏自我覺知的人會一直走在混沌之中,所以走下去的最終結果會有天壤之別。
七、
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1、 向自己發問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的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而是持續的問下去。
比如:當你要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時,你可以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然後再一層一層的問下去。
2、 情緒的無紛擾
我們只能在水面平靜的時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緒無紛擾的時候才能看得清問題的本質。
3、 思考要有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於複雜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的接納各種輸入,包括自己的閱歷、閱讀以及與人的交流,然後再思考,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後洞察本質。
從昨天到今天中午,我與幾位朋友分別進行了深度對話,幫助他們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自我認知。其實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種現實轉化。
「深度思考」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經過長期的自我訓練逐步養成。但一旦養成習慣,就不會覺得辛苦,反能成為樂趣。
推薦閱讀:
※用共享經濟改造物流產業芻議
※計劃經濟在大數據時代的重生
※共享經濟:一個坑人遊戲
※物聯網是共享經濟的技術基礎
※2018開工,奉上20條行業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