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憤青:現金貸閉門會議上的演講
此文轉載自第一消費金融,根據3月22日一次現金貸閉門會議上,江南憤青的演講錄音整理而成。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比較系統地了解江南憤青關於現金貸的思考。
可加新微信交流,微信號:anna91968
第一個點是現金貸業務的定義。我一直覺得定義從來是約定俗成的,所以現金貸到底是什麼,不是看他本來的意義是什麼,而是看市場上約定俗成的叫法是什麼,才是最關鍵的。這個話很繞口,但是舉個例子就明白了。我們最早稱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現在市場上把同志一般理解為GAY,所以你去較真同志本來的意義,其實已經不重要了。時代在演變,很多原來的意義都喪失了,還有互聯網金融領域裡P2P的定義,國外都是把網路撮合平台性質的叫做P2P,但是現在的國內都把網路貸款業務都歸類為P2P,所以現金貸業務本來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現在把什麼稱為現金貸更重要。
目前市場上的現金貸業務指的是那些發放小額短期的高利息的貸款業務都稱為現金貸業務,這類業務目前有上千家平台在操作,很多人習慣把他們叫做金融公司或者金融科技公司,這個說法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我看來這個業務雖然形式上是金融業務,因為他的確是涉及資金借貸的在線業務,但是現實上來看,他其實跟金融無關,因為金融的核心是風控,而恰恰現金貸業務並不需要太多的風控,因此他更多是一個以流量為核心的電商業務,為什麼會是這麼一個情況呢?
核心的原因是因為這個小額貸款業務里最大的成本並不是風控成本而是貸款業務的運營成本,你要在十幾億人裡面找到人借錢,然後用最低的成本把貸款放出去,這個成本比你去控制風險其實更高,這個我們在後面會再詳細闡述,為什麼風控業務實質上並不重要。所以,這個角度來看,現金貸的確是中國才有的特色業務,國外雖然也有現金貸業務,但是因為都是線下操作,導致的結果就是貸款發放成本很高,業務規模化難度也很大,所以趣店上市那天晚上,我去恭喜吳世春總的時候,跟他聊天提起現金貸業務,他跟我說美國給中產階級放貸業務做了十幾年,中國應該也有十幾年可以做,問我怎麼對現金貸業務這麼悲觀,我說中美的現金貸本質是根本性的區別,並不能放在一起討論。
總體而言,是因為美國的的放貸效率不高,所以規模一直不大,才能做十幾年,而中國的互聯網技術高度發達,互聯網的特色在於增速提效,帶來的結果就是本來十幾年可以做的業務中國兩三年就把他做掉了,我們其實在國外也投資過一些類似現金貸的公司,稱之為PDL業務吧,這個業務其實國外規模都不大,原因總結起來是多方面的:
第一個就是支付技術不發達,導致國外的提款體驗效率都不高,國內都可以做到秒級放貸,國外都做不到。互聯網的底層徵信技術也不如中國發達,當然這裡打個引號,為什麼打引號,其實是因為並非技術不如中國,而是很多時候,國外對個人的隱私保護非常的齊全,不像國內個人的數據可以被隨意爬蟲獲得,也能被當成商品一樣販賣,所以國外對人做徵信,不但不能網路化還涉及到非常苛刻的業務審核,典型舉例如同國外是不能明確加入歧視性審查條款的,你明知道一個黑人可能比白人的信用就是要差一些,但是你在你的評估條款里就是不能把這個作為審核要素放進去,否則就要被告有種族歧視,同理,女性也不能被歧視等等,這個也使得發放貸款的模型其實效率不高。也讓很多業務並不能批量化。
第二點,國外很多貸款公司都不被允許跨州經營業務,還必須進行資格審查,貸款總額不得超過借款人的工資總額的兩倍等等,都讓國外的現金貸業務效率很低,你要發放一筆貸款的審查條款就會讓你需要很多的成本,而中國其實是什麼都不需要去做,什麼都不需要,閉著眼睛買流量閉著眼睛放貸款,沒有操作審核成本,發放幾十億貸款,十幾個人就足夠了。
第三點,就是國外的催收被嚴格監管,非常的嚴厲,相比中國的催收暴力,國外如果你給客戶打三個電話,在打第四個電話就屬於違法等等,一系列嚴格的要求,都讓小額信貸業務的無論在流量、放貸還是催收上都非常的重成本,屬於資金和動力密集型行業,或者說合規成本極高的行業。
這幾個都使得PDL業務在美國並不是非常賺錢的業務,因為規模起不來,效率人為被控制在相對低的範圍,投入產出就不是非常成正比。而顯然中國一切都被突破了,很多時候也很難說是美國技術不好,而是因為人家的業務並不期望是涸澤而漁,我們呢?趕緊往死里殺,吃了骨頭還不吐肉。當你在洋洋自得誇我們技術多牛逼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符合社會發展良好方向么?當很多專家不要臉的提普惠的時候,有沒有去市場做過調研么?都屬於夸夸其談。不了解市場就大放厥詞的典型。
所以現金貸的業務雖然從最根本上來看,的確看上去是由於技術的大面積升級才出現效率提升所帶來的業務。但是就我自己來看,更多還是因為缺乏監管,而使得技術被濫用的結果,這個結果帶來的所謂大面積的利潤增長的所謂爆發,其實也走到了差不多收尾的道路,留下了市場一地雞毛的概率是很高的。就我自己感覺借款人群體已經被收割的差不多了,哪怕政府不幹掉他,其實他自己也活不了多久,這個我們等會放在第三章節來在詳細解釋。
我們在這個章節首先還是補充提下,為什麼風控其實意義並不大,我們來看幾個截圖(註:截圖丟失。此類截圖網上遍地都是,大家可以自行尋找。下同):
這個截圖是一個為弟弟還賭債然後在網路貸款上借錢的案例。這個女孩子從最開始借錢幾千開始到現在總共欠款四十多萬,其實是典型的網路貸款用戶。他們在最開始的時候過於樂觀的估計了自己的還款能力,以為生活穩定,每個月還幾千塊錢還是很容易的,結果現實是很殘酷的,生活中稍微出點意外,譬如失業了,譬如臨時生病了,這個女孩子是突然懷孕了被迫辭職在家帶孩子,然後就陷入了危機,在第一次面臨逾期的時候,如果能及時止損,找親戚朋友借下錢,度過危機的話也好了,但是他們選擇了借新還舊的方式,然後就開始陷入了噩夢之中,不斷的借新還舊,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是不斷債台高築。因為,他們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利息增長的幅度是很高的,他們無論如何努力,他們都永遠趕不上利息的增長幅度,世界上哪裡有一份工作或者投資可以趕上年化超過300%的利息,而且是利滾利呢?其實,任何一個人只要開始了借新還舊這條路,都是這個結局,無非是有人早死,有人晚死的區別。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這個女孩子仔細算下,四十多萬的借款裡面,其中真正本金大概不到十來萬,大部分都是利息。大部分人的網貸歷程都差不多,都是過高的估計自己當下的能力的結果以為自己只是臨時性周轉,但是結果都是陷入了長期高利貸的噩夢。這裡當然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的確被誘導的,很多公司告訴你利息很低,但是他們不告訴你其實手續費很高,一筆一千塊的借款,利息大概是只有年化36%,但是一次性會扣去你150塊錢的手續費,實際到賬850。看上去很便宜的利息,其實仔細一算,十天超過20%的利息,月利息就是60%,年化自己去算。在消費貸款里更是如此,在商品價格上下文章,讓你感覺不出來,實際還款過程中才發現其實是非常高的,也讓很多年輕人陷入債務危機。總的來說,其實現金貸這個行業面臨的群體其實是還款能力最弱的群體,很多有錢人都說,一千塊錢而已,誰不會還,但是你們反過來想,一千塊錢都要借的人,那得多窮啊。
這裡面許多人來跟我較真的意思是說,臨時周轉的錢,利息高點,不能用年化去計算,這個話其實是自我安慰用的,典型的脫離市場討論問題,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借貸的人,高達9成的人,都是重複借款的。也就是說,他們7天或者10天按照年化300%多借款了以後,還是會繼續用這個利息借錢,很少有人會停下借錢的腳步,為什麼?因為停不下來,只要他們不能賺到一筆大錢,把之前的錢給還了,就永遠停不下借錢的腳步,而他們自己卻從沒想過,停下來和停不下來的結果其實都是一樣的,最終都是死,不同的是越早停下來的人,死的概率反倒會更低,為什麼因為金額小,越往後金額越大,死的概率更高,許多人是害怕被家人知道,被親戚朋友知道,不斷的逼迫自己不斷的借錢,隱瞞債務,到最後實在撐不住了,跟家裡交代,這個時候其實是已經金額很大,家裡其實也沒有辦法解決了,而越早交代,越早坦白,反倒大家想想辦法還有可能解決。這個就是我為什麼一直說,越不怕死,反倒越能活著的原因。
第二章節:我們再說說,為什麼風控其實用處並不大的原因,很簡單的一點是你們去看我剛才這個圖表裡的借款平台,囊括了市場上號稱風控能力最強的平台,但是這些風控能力強的平台跟風控能力不強的平台的底層客戶居然是一樣的,那風控強在那裡呢?!這裡還有很諷刺的一點其實是什麼呢?是風控強的平台的利息還是符合國家規定的18%或者24%或者36%,但是其他的平台壓根不做風控,但是他們的利息是300%,這個角度看特別有意思,也就是說,到最後一個客戶死了的時候,大平台撐死了只賺這個客戶10%的利差的錢,而其他平台可能都已經賺了好幾倍的收益走了,這個就是為什麼市場上,其實高利貸的平台利潤遠遠高於低利率的平台,而風險並沒實質增加的核心原因。所以最終的結果可能出現的悖論就是高利息無風控的平台可能全身而退,而低利息強風控的平台可能死去,這個是非常悲催卻現實的問題。
我有段時間評價過高利貸的商業模式,其實就單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金融領域裡,其實高利貸的安全度比低利貸高,核心就是因為他們的底層客戶是一樣的。我做過大概的統計,目前市場所有的現金貸平台其實多頭借貸也就是所謂的共債率大概在7成左右,甚至可能更高,到最後的結果你會發現,其實如果真出現危機的時候,高利貸平台是可以全身而退的,而低利貸的平台,則基本上可能就要死在裡面。目前現金貸整治,高利貸平台其實壓根無所謂,為什麼,他們早就把本金賺了好幾倍回來,即使不做了,也無所謂了,最多利潤少點,兩個月前好多高利貸平台就已經壓縮規模了,其實按照年化600%的收益計算的話,投入一個億,一年就賺了差不多六倍回來。其實很多公司都已經把本金拿走了,留下點利潤在市場上做現金貸哪怕全部虧完了,其實也無所謂。而所謂的有風控的低利息平台,哪怕一分錢壞賬也沒有,也就是一年不到24%或者36%的收益,而一旦出現大面積壞賬的話,他們可能就會虧損,甚至可能死去,為什麼?因為高利貸平台撤走之後,他們的壞賬率飆升幅度會超過他們的想像。
這個商業模式的核心是需要有更多的平台來給客戶借款然後去歸還之前的借款平台,一旦沒有平台進入,他們就得死,從而把之前的平台給拖死,這個邏輯聽上去很像是毒品的邏輯,一旦沾上現金貸,基本上就是必須不斷的借款才能生存,有一天沒有了來源,他們就死給你看。所以,這幾年很多現金貸的平台來找我投資,來跟我扯風控多好,我基本上不聽,技術好壞最後決定的壞賬率的差距最高不會超過8%,好平台和差平台的壞賬幅度也就是8%,撐死了也就是這個極限值,也就是說,只要把利息抬高8%,風控優勢立馬就喪失了,而市場上壓根不是抬高8%這麼簡單,是抬高至少100%以上,所以風控的優勢是毫無意義的。我從來不聽這種自欺欺人的言論。現金帶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的遊戲,誰最早走,誰就能活。誰走的晚,誰就是接盤俠,就得死。尤其目前市場上把低於300%的稱之為低利貸的階段,你還來跟我說風控多好,那不是傻逼X是什麼呢?事實上我是從來不相信的,你風控再好,能好過螞蟻好過京東好過微粒貸?縱然如他們,也是很悲催,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被薅羊毛了。
市場上現在出現的放貸模式千奇百怪,五花八門,例如螞蟻貸,微粒貸貸,看上去是螞蟻金服、微粒貸的產品,實際上不是,都是民間的產品。他們的邏輯就是只要你證明了你拿了螞蟻金服或者微粒貸的貸款,到他們這裡立馬就可以無條件獲得貸款,只不過利息是人家的十倍。從而直接導致了螞蟻、騰訊那麼好的風控客戶立馬被污染了。我很多年前評價拍拍貸的時候說過,在一群都是狼的世界裡,你要做個羊,鐵定是活不下去,當時的意思是說,大家都做擔保的P2P,你拍拍貸不做擔保,那不是找死是什麼,後來張俊還寫文章跟我探討,幾年後,人家轉型做了中國最大的現金貸公司,最終也脫離了P2P的初心,做起了高利貸的生意。
所以,風控什麼時候才有用,風控必須是大家都是講規則的時候是有用的,例如有一天國家規定利息不得高於36%的時候,才是比拼風控的時候,否則你再好的風控比不過人家高利貸啊,風控有毛用,在市場沒有統一規則的時候,你跟人家去拼刺刀,那就是找死。在過去幾年裡,現金貸的核心是流量,流量還是流量。最沒有用的就是風控,這個也是為什麼過去幾年賺錢最多的公司除了現金貸公司本身以外就是流量公司了,大量的公司通過販賣客戶流量,賺了很多很多的錢。
說到流量本身其實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市場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人要借錢。很多人跟我說互聯網金融解決了大家融資難的問題,這個其實就是扯淡的事情,如果市場普遍性融資難,還需要流量公司的存在么,流量公司的存在本質就是拉皮條的。我曾經舉過例子,一個城市裡嫖客很多,妓院很少的話,其實是不需要你去拉客的?因為一定人滿為患啊。只有一個城市裡妓院很多,嫖客很少,才需要妓女站街去拉客才要付所謂流量成本出去做業務啊。所以專家們說現金貸滿足了很多市場需求,我覺得就是扯淡呢?目前的市場里獲客成本已經到了極為高昂的地步,個別城市為了爭奪客戶還發生了激烈的群架事件,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客戶需求是有限的,而供給是明顯超越了需求的。
當然這個邏輯也進一步反證了風控是無效的,因為供給是無限的,需求是有限的,所以大家不計一切成本去獲得客戶,當你千方百計花費了很多錢獲得客戶,最後發現客戶不符合你的風控標準的時候,你怎麼辦?你必然是降低你的風控要求,不然你就會餓死。現實就是這樣的,本來一個貌美如花的妓女,非才高八斗的書生不接客,後來青樓越來越多,她就兩個選擇,要麼從良退出這個行業,要麼就是降低標準,哪怕是個賣豬肉的,也閉著眼睛安慰自己關燈了都一樣。
第三點,我們在來講講,現金貸為什麼必須嚴格監管的問題,核心就是如果再不監管,估計會導致大批量的社會難民的出現,嚴重影響社會穩定,也不利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更別提什麼偉大民族的復興計划了。這個不是我危言聳聽,而是現實。
前幾天我有個師兄發表了篇文章,意思說現金貸的發展壯大賺錢說明符合市場需求,不應該被嚴格監管,這個問題其實是典型的腦殘言論,市場上最賺錢的業務其實是黃賭毒,是所謂的三俗業務。很多現金貸的流量供應商跟我說過,現金貸業務我們是看不上的,因為那點錢賺的沒意義,我們給三俗產業倒流賺的錢比現金貸多了去了,如果不是因為最近風頭緊張,我們才不屑做現金貸業務呢。說明黃賭毒的盈利能力遠遠超越了現金貸,如果按照我師兄的觀點,意思是黃賭毒賺了暴利,也不正是符合了市場需要麼,為什麼各個國家都要把這三俗給幹掉呢?完全可以放開啊。
這個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了不是所有的市場需求都是合理,如果這點基本認知都沒有,還出來扯淡基本上都屬於大傻X類型,現金貸的典型特徵是給沒有還款能力的人放款而且利息之高,基本上斷絕了人家這輩子歸還貸款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人家就是不吃不喝沒日沒夜的幹活賺的錢,都可能還不了你的錢,而且年限越長,基本上歸還的概率越低,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呢?結果是牛逼的人直接做老賴,而懦弱的人直接跳樓自殺。愚蠢的人青樓賣身,悲催的人遠在他鄉,強悍的人就是殺人泄憤成為反社會分子了。那麼這之後,帶來的問題是什麼呢?自己去想想,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可以下個結論就是大概不低於200萬人陷入了債務危機,很多人問我這個數據怎麼來的,其實很簡單,看逾期數據就行了,這些人陷入債務危機才會逾期,而逾期迎來的問題是什麼,是跟催收人群的鬥智斗勇,兩邊都是悲催的社會底層人群,為了賺點錢,斗的死去活來,相互傷害的典型。
高利貸催收的辦法非常的簡單,就是給債務人電話騷擾,以及各種危言聳聽的言論,導致很多債務人生活在恐懼之中。下面會放幾張高利貸的催收圖片。
我給大家截圖一些催收簡訊,大家就知道了,為什麼明明不合法律保護的高利貸業務,卻還能逼迫大量的人不斷的去借新錢來歸還貸款,而不尋求法律保護,因為大量的人都生活在社交關係中,一旦被催收用這種圖片大量轉發,或者不斷的打電話給親戚朋友,或者打給工作中的老闆同事,他們就基本上沒有可能在原有的社會關係中生存,所以為了避免被惡意催收,他們都被逼著一步一步的走進了更大的深淵,不斷的尋找新的借錢的APP,去貸款,然後苟延殘喘,最後的結果其實還是一樣的,還是死。所以我說過,現金貸的商業模式其實本質還是個對賭遊戲,他就賭這個世界上慫人比壞人多,慫人面對這種簡訊下扛不過去,然後被逼著一步一步還是走到死的過程。
所以,我很早就說了現金貸的本質是一幫慫人給壞人買單的商業模式,欺負老實人的商業遊戲,國家明確規定超過36的利息這個利息包括各種因為貸款產生的各種費用,不受國家法律保護,現在動輒百分之三四百甚至六百的利息,明顯都是違法的生意,也就是說很多人的貸款如果不還,債權人去法院起訴判決,到最後,估計不用還多少錢。弄不好,還能退回不少。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每天擔驚受怕,提心弔膽,到處籌錢去還錢。說白了就是慫,膽子小,遇到點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黨,不相信政府。 非要把自己逼上絕路,再醒悟,那時候既定事實,來也來不及了。而現實中很多壞人則一開始就知道借這個錢是不用還的,所以想盡辦法借錢,借了以後就不還錢,家家戶戶蓋小洋房,你貸款公司,一點辦法也沒有,你去起訴吧,不划算,催收吧,人家比你懂法律。最終結果就是一堆慫人,好人,給一堆壞人買單。所以,這個世界其實每個人都在為認知買單。現金貸也一樣,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認知,結果截然不同,一些人家破人亡,一些人身價暴富,區別在於對事物理解不同。
所以,現金貸走到最後其實理解起來特別簡單,從監管的角度來看問題就更簡單了,只有任何一個人理解到了這個業務的本質,勢必採取的監管辦法肯定就是從嚴監管,為什麼?因為影響社會穩定。金融業務跟別的業務最大區別,不在於多快,多有效率,而在於負面社會成本有多大,所以,很多行業試錯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涉及金融業,一旦出了差錯問題就會非常的大,所以他不能輕易試錯,你看最近的共享單車,本來挺好的商業模式,但是涉及到了押金,他就成為了一個金融公司,現在光跑路的企業的押金就到了十幾個億,這個試錯的成本最後誰來承擔?金融業一旦試錯帶來的社會動蕩,幾百萬人的債務危機怎麼解決?最後你會發現擦屁股的還是政府。那這個時候政府會怎麼來監管這個行業呢?日本、韓國和台灣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日本就直接採取要求企業歸還超過20%以上的利息的錢,直接導致放貸企業破產;台灣因為太多民眾涉及到了債務危機,政府出面協調債權債務豁免了大量的債務,也讓很多放貸企業直接消失。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相信如果再不進行監管,中國也必然面臨這個問題,到時候的社會成本誰來承擔呢?所以我很早前說,做金融業務高喊科技效率本身是非常不靠譜的行為。政府其實也無法承擔這種成本,最終會轉嫁給大量的社會民眾為這個後果買單,那麼換成你,你會怎麼想呢?
第三個問題,是監管一刀切的問題,怎麼看,所謂一刀切的說法最早是說把互聯網小貸牌照給暫停批設的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本身是偽命題,目前市場上一千多家現金貸公司基本上沒有用互聯網小貸牌照發放貸款過,都是採取所謂的信託發放或者超級放貸人的模式發放的貸款,所以批不批小貸牌照跟是否做現金貸壓根沒有屁關係。像某些有互聯網小貸牌照的公司,都寧願採取信託或者超級放貸人的模式去做,為什麼啊,不就是因為小貸牌照的利息受到嚴格管制么,本身就沒有什麼人用。所以所謂一刀切的提法本身就是一幫啥都不懂的專家和媒體扯淡忽悠的事情。
另外,我前面提到過目前我個人感覺不需要政策監管,就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的原因是什麼呢?很大程度其實現在已經到了壞賬風險的集中爆發期,大家稍微留意下就會發現最近一兩個月各種因為網貸的社會事件頻繁發生,先是四川一個孕婦喝農藥自殺,然後是無錫、安徽、福建學生或者剛畢業的年輕人多起自殺的事情,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去年發放的現金貸的群體到了今年已經到了強弩之末的崩盤期的前兆,差不多從第一筆貸款開始到這一兩個月基本上已經走到了不可持續的地步,任何一根稻草壓下來都會發生崩盤的情況,如同雪崩的最後一刻只是一片雪花助推而已,任何一個人從欠一千塊錢開始不斷借貸的情況,用一年多時間其實差不多應該都滾到了十來萬的地步,對於一個農村人口,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這個已經基本上可以讓他們無力償還了,到最後貸款的本金可能都不夠支付利息的地步了,這個時候就是他們最絕望的時候到了,面對一輩子也無法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深怕社會的責難,家人的不理解,親戚的冷眼,會有很多人輕易選擇了結自己的生命作為回應,預示的是其實是崩盤的前兆——大量的社會群體密集型違約期到了。現在其實很多人還在很多平台還被顯示為是優質客戶群體,因為他們的貸款一直在歸還過程中,但是爆發逾期已經是註定的了,很多平台註定是跑不開的,尤其是新成立的平台,基本上都可能無法擺脫大面積逾期的結果,而政策其實只是一個加速時間到來的助推器而已。
回到監管問題,目前從監管來看,我感覺一般可能的監管方式應該是三個核心方面的約定。第一個是持牌機構,第二個是杜絕高利息,第三個是打擊暴力催收。這裡面就我自己理解我認為最不重要的其實是持牌機構的規定。但是現實可能是監管會強化這個規定,沒辦法政府理解問題比較簡單,注重形式不注重實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貸款其實是能力約束而不是牌照約束,像某個消費金融機構,作為牛逼的股東背景獲得的消費金融這麼好的牌照,壞賬規模幾十億,本身就是說明了很大的問題。牌照不能解決你能力問題,你是個傻X,並不會因為牌照就變得牛逼起來,但是我們監管往往不這麼看。我在暫停互聯網小貸審批之前,就發過微博說,互聯網小貸牌照會分兩個部分進行整理。第一個部分就是暫停新批,第二個就是縮減存量,很多人不相信會收回牌照這種行為,其實是很容易理解的,我當初幾個方面的考慮是這樣的。
第一個方面是小貸牌照本身就是個畸形產物。小貸牌照,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用來發放小額貸款的牌照,但是前面說了現實中可以用來進行小額放貸的方式有很多,並不必須需要小貸牌照,目前絕大部分的現金貸公司進行放貸的都採取超級放貸人的模式在做,絕大部分都沒有小貸牌照,但是他們照樣在從事貸款業務,即使有小貸牌照的公司,他們也不採用小貸牌照進行業務發放。因為根據小貸牌照作為持牌機構的規定要求的,必須符合36%的利率規定,而現實中沒有一家符合,所以他們規避的辦法是,拿了牌照做護身符,但是並不採用小貸牌照經營業務,而是個人放貸或者就是通過信託通道進行業務,信託表明利息符合,多餘部分以服務費的形式進行。所以小貸牌照現實意義並不大。
事實上從我個人的感覺,貸款它更多是一種能力的體現,而不是用牌照的體現,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力牛逼,那你不需要牌照也可以放貸款的放很好,但是如果你能力不牛逼,那麼給你一百張牌照其實也沒有用。牌照在現實業務中的意義並沒有那麼大,他只是給了你一個可以從事貸款業務的許可而已。他不代表你有牌照業務就可以做的很好。事實上我們溫州金改以後發放了大概七八千張牌照,目前為止,在開展小貸業務的公司極為有限。絕大部分公司都是一堆爛賬,一堆雞毛。本身銀監會對小貸牌照就要有意向進行整頓,趁這次的機會一併收回的概率是很高的。
另外還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小貸牌照的現實監管其實是有衝突的。中國的小貸牌照系由銀監會制定貸款的規定細則,但是它的具體的監管及執行歸屬地方金融部門,而地方金融部門發放貸款小貸牌照的衝動和意願,遠遠大於銀監會。所以帶來的結果就是地方大量的發放牌照,而且我國的小貸牌照最早是有明確的區域限制的,不能跨區域經營,這個在美國的很多貸款機構裡面都有類似的條例。但是現在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很多省份它可以發放所謂的互聯網小貸牌照,是在傳統小貸的基礎之上加上了互聯網業務這一塊,通過互聯網就可以遍及全國。變相的成了全國性的放貸機構,這裡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矛盾所在,地方的金融部門哪裡來的權力可以發放全國性的牌照呢?勢必帶來監管的壓制。
所以我們只要仔細推想一下,就可以理解這個邏輯,一旦地方金融部門大量的發放牌照以後,對銀監會來說其實是無法制約和約束的,但出了問題以後,很大程度上會,把責任推到銀監會上,這個時候一定會很尷尬。所以銀監會是不希望市場上有大量的牌照存在,而地方金融部門卻不是這樣的,為了招商引資也好,為了吸納大公司也好,為了人情也好,他們總是不加約束的,發放小額貸款牌照,但現實的情況是並沒有那麼多公司實際上會用跑小額貸款牌照來做業務,這就形成了地方和中央的悖論。所以這次金融工作整頓一定是,強化中央的權力,而弱化地方的權力,這個角度上來看,中央他一定有收回牌照的意願。所以我才能斷定,中央收回牌照的概率非常的大,現實也是這麼做的。
其實未來的監管,從政府的角度上來看,要從監管最低成本角度考慮問題,未來的他不再關心你做什麼業務,怎麼做業務,他更關心你是誰,你是誰你就可以做什麼業務,你不是誰你就做不了什麼業務,他會抬高准入的門檻,抬高你做業務違規的成本。按照政府的邏輯,他一定認為是,成本越高的企業,犯錯的概率越小,因為代價很大,關鍵這樣做,他監管的成本最低,因為現實中不可能允許政府提供無限人力和精力去做足夠多的行為監管,所以未來你是誰決定了你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至少短期三五年應該如此。
所以,三個規定里最不重要的其實是牌照,最重要的其實是杜絕高利息。在高利息前面,所有的風控能力都沒有意義,只要利息足夠高,配合暴力催收,再爛的人其實都會想盡辦法去還錢,直到死去為止。我在夜場里遇到一個昆明的小姑娘,就是因為被忽悠著分期買了輛電動車,然後發現壓根沒有能力還錢,聽人說在上海夜場陪酒一個晚上能賺兩三千就跑來了。我跟她說,完全可以不還錢的,相信法律,她說如果法律能保護她的話,她還會來這裡么,她家人天天被催收電話給騷擾的,壓根無法正常生活,工作沒有了就算了,家裡幾十歲的父母天天被騷擾,親戚朋友都看不起她,她去派出所報案要個說法,結果都說不歸他們管,到最後不堪其擾,只能想著還錢,好有個正常的生活,於是一個人跑到上海灘的夜場拚命賺錢。這個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到最後明知道高利貸不合法還是要還錢的原因,因為對抗成本太高。現在很多線上高利貸被幹掉了,進入了所謂超利貸的線下模式,我跟很多人聊過,他們的邏輯更簡單粗暴,只要證明是個人,他們就可以放貸款,利息是借600還800,七天時間,也有借600還一千的,也是七天時間,你們自己去想想下,利息多高,對於他們來說,壓根沒有風控這個說法。他們就賭在催收的威脅下,兩個裡面又一個會還錢,就沒有風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風控有什麼意義呢?風控有用的前提是大家都在一個規則下玩,離開了這個規則,談不上風控這個說法。所以我為什麼評價所謂持牌機構其實是沒有意義的,除非你明確規定,不持牌機構就不能放貸款,放了就搞死,否則最後的結果就是持牌和不持牌競爭一定是被不持牌的搞死,正規被野蠻搞死是常態,你要讓正規機構能活前提是社會法則健全。
其實這裡面很多人都說高利息不違法,其實,說反了,高利貸在全球其實都是個罪,明顯違法,唯獨中國不是,中國只是說高利息不受保護,卻沒有說高利貸有罪,相比之下,西方國家都明顯把高利貸列為罪名,而且還是重罪。
從歷史沿革上來看,早在古希臘,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600年間,就頒布法律規範利率。古羅馬在公元前443年規定利率不得超過8.3%;公元前88年,將最高利率提高到12%。公元前27年—395年的羅馬帝國時代,利率在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放貸人與借款人之間協商之後確定,法律並沒有明確限制,民間利率一般在4%—12%之間。當時的利率比較奇特,如果提高利率,不是提高到15%或16%,而是24%或48%,即12的倍數,這大概與羅馬數字的表達習慣有關。 外國對高利貸的認識大多數與宗教有關。多數宗教認為,利息收入不是勞動所獲,是剝削他人的勞動成果,是罪惡的。1275年,英王愛德華一世頒布了《猶太人法令》,認定猶太人收取利息非法,根據該法令,300名猶太人被絞死,其他猶太人被驅逐出境,他們的財產被沒收。 1311年,教皇克雷芒五世規定,放貸收取利息是異教行為,於是,廢除了所有允許收取利息的法規。
進入16世紀,隨著分工的細化和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人們對利息又產生了新的認識。假如沒有利息,有錢人就不願意把錢借給別人,這樣的後果就是使貨幣的使用效率降低,經濟的發展變得滯後。允許收取利息有悖教義,而不允收取利息,則需要資金的人又很難獲得貸款,經濟發展與宗教文化再次發生激烈的衝突。 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頒布了《反高利貸法案》,允許放貸人收取一定比例的利息,但有最高利率限制。 從19世紀上半葉開始,天主教對利息解禁,允許放貸收取利息。 在當今時代,一些國家仍然嚴格遵守宗教關於利息的制度,嚴禁高利貸,不得收取任何利率的利息。
有些經濟體是允許借貸利息存在的,多數國家都有利息的相關法律,來限制利率的最高額度,借貸的利率超過最高額度就構成高利貸。高利貸屬於非法,如果利率超出法定最高利率非常多,則構成嚴重的刑事犯罪。 在美國,反高利貸法是屬於州法律,各州來規定各自的最高利率。美國有的州對高利貸的認定,消費者和企業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新澤西州的法律規定,個人貸款利率超過30%認為是高利貸,而企業貸款利率超過50%才會被認定是高利貸。 另外,美國聯邦政府還有《反欺詐腐敗組織法案》,這個法案規定了,如果利率是各州利率的兩倍以上,不管是金融機構借貸還是民間借貸,都構成「放高利貸罪」,這屬於聯邦重罪。 美國法律還規定,如果放貸人索取的利率比規定的最高利率還多的話,則該借貸合同將被視為無效;如果借款人不償還借款,放貸人則沒有追索借款人償還貸款的權利。 美國各州的法定最高利率有很大的差別,大多數是在10%左右,比如阿拉巴馬州為8%,伊利諾伊州為9%。有的州根據貸款性質和類型以及貸款額度的大小,得出了不同的最高利率。 為了防止變相高利貸,美國聯邦法律規定,利息包括費用,判定一筆借貸利率是否超過法定最高利率,還要把放貸人收取的各項費用如管理費、手續費等加到利息里。
澳大利亞的兩個州也有反高利貸法。各國對高利貸的管理與美國的基本相同,只是法律規定的合法利率的上限有些差異。 英國在1660年也頒布的《反高利貸法》規定,最高合法利率是6%,但在19世紀,英國將《反高利貸法》廢除了。現在,英國雖然沒有反高利貸法,但銀行利率由於市場化,在供求關係的制約下,也很難形成「高利貸」。
對於國內目前的現金貸國外也有所謂「合法高利貸」,也叫做「高成本信貸」。加拿大、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發薪日信貸」就是高成本信貸的一種,這是一種「快速小額短期消費貸款」,貸款額度不超過稅後工資額,申請即得,非常快速,大多數情況下都不需要證明和擔保,要求到下一個發薪日立即還貸。 發薪日貸款的月利率一般在20%左右。發薪日信貸必須經過法律許可,信貸公司必須註冊領取執照。當然,有的國家把發薪日信貸列入高利貸範疇,屬於非法。
借款人到發薪日信貸公司申請貸款,交驗工資單或銀行賬戶證明,有的不需要提供任何證明,只要把貸款額度和利息及管理費總額寫張遠期支票交給信貸公司,就立即拿到貸款。 美國借貸法定最高利率雖然由各州法律規定,但聯邦政府並不袖手旁觀。2006年10月,美國國會通過法律,對軍人的任何借貸年化利率不得超過36%,因為美國軍人工資普遍較低。
英國的發薪日信貸業務發展很快,2008年的貸款總額在7億—9億英鎊之間,共有230萬—300萬筆貸款業務。
2009年,英國有2000多家街面發薪日信貸營業所,共有120萬人獲得該項貸款410萬筆,貸款總額為12億英鎊,平均每筆貸款額度為293英鎊。在申請發薪日貸款的人中,年收入低於25000英鎊的人佔67%。 英國對小額貸款管理非常嚴格,公平貿易局經常在客戶中進行調查。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公平貿易局收到了3656份投訴,34家信貸公司因經營中存在違規問題被吊銷執照。加拿大用反高利貸法律約束髮薪日信貸業務,利率不得超過60%,超過了即觸犯了刑律,會受到刑罰處罰。加拿大各省也有自己的法定最高利率,但省的法定最高利率不得超過聯邦法律規定的最高利率。
所以從全球來看,都有非常明顯的規定,必須對利息上限進行約束以及借貸總額進行兩個約定,以避免群體性危機的出現,從而導致社會動蕩,顯然中國的現金貸都在這兩方面都被突破了。
借貸總額如何不被突破,我個人感覺央行是有責任的,央行完全有能力可以借鑒銀行徵信系統的模式把所有借貸人的借貸信息加入徵信系統內,但是現實是沒有並沒有,當然這裡可能有一些技術方面的難題,但是這個方向是必須堅持的,完全可以把不列入徵信系統的借貸行為列為無效,逼迫放貸機構加入徵信體系,從而隨時可以監控個人貸款規模的上限,然後不承認非法放貸的結果,自然可以解決類似的問題。
至於非法暴力催收這個行為,必須予以打擊。事實上絕大部分的貸款為什麼要非法暴力催收是因為他們本身就不合法,自然只能通過不合法的方式進行催收。我們必須堅持法律為社會底線的行為,一旦借款人無法歸還資金,那麼完全可以通過法律訴訟的方式進行,但是顯然這種訴訟途徑,對於放貸平台而言,壓根不可能進行,因為他們的利率明顯超過了法定標準,自然帶來的結果就是不可能合法進行。從商業角度邏輯來看,催收其實只能加劇市場的惡化,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還不起錢的時候,你再怎麼催其實都是還不起錢,你只能逼迫這些人變得更壞,去別的地方騙錢來還你錢,讓這些人進一步沉淪。我之前提過那些人去夜場上班,或者去銀行套取信用卡還網貸,都是因為被催收逼迫的結果,所以催收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好人變壞,催收只能解決賴的問題,就是有錢不還的問題,而現實中,這些人你用催收又不划算,所以你都轉到那些喪失還款能力的慫人頭上,欺負他們,讓他們變壞。我一直覺得欠缺能力的人,你應該是債務和解,而不是債務催收,催收是讓原本本來就很不好的群體進一步變壞的加速器,這塊在國外為什麼受到嚴格管制就是因為如此。
總體而言,我認為現金貸的監管,只要約束以上三點就可以了。但是這裡面所有的問題核心難點在那裡呢?在於小額借貸的利息是否適用36%,這個其實是可以討論的。因為為什麼是36本身就是個很有爭議的命題,憑什麼是36呢?到目前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這個36是怎麼的出來的,基礎邏輯是什麼?我個人感覺這個完全可以結合實踐去討論出一個更合乎市場的利息出來,既能解決一批用戶的著急貸款的問題,也不給社會帶來普遍性的問題的前提下尋找利息平衡點,在這個點尋找到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大量沒有風控能力的公司自然會因為能力問題或者利潤問題就會退場,然後給予那些留下來的企業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去真正意義上做一些事情,然後慢慢培養出合乎中國國情的金融科技公司,否則就都是扯淡的事情。
第四點,現金貸的監管問題帶來的反思。
我一直在說我們的監管其實真的是需要反思的,結合之前的所有政策法規業務出台,每次政策的出台都伴隨著一批平台和群體的死亡相伴隨,我們每次都是非要出了一堆事情之後才會迎來監管,雖然這樣的監管的成本可能最低,但是社會代價是不低的。每次都是以極大的群體性危機爆發之後才迎來了所謂的糾錯的監管,根源在那裡?這個很值得反思,我在股災之後寫過一篇文章,我說在中國業務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各種支持,鼓勵,扶持創新,然後慢慢的鼓動人家爬上了五千米的山頂,然後人家在你的鼓勵下走到了高山頂上的時候,你這個時候突然跟人說,不行,你這個是違法的,你必須在一個星期里下去。你妹的,你好不容易讓人用了大半年爬到了山頂,讓人必須在一個星期里下山,那人家只能跳崖了,還能怎麼辦呢?因為監管不管而野蠻生長,也必然因為監管開始管了然後就一夜死亡。這個循環往複在過去幾年各行各業都是如此,代價的確太大了一些。
我一直覺得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去槓桿要緩緩的去否則就是加速行業衰敗的同時,留下很多社會問題,這些都不是一夜之間發個文就能解決的,這個循環的確不應該繼續了,要麼一開始就別讓人家去做,要麼就是慢慢的收拾場子,逐步的去掉槓桿,我想這麼簡單的道理,應該政府監管比我們還應該更明白才是。為什麼總是如此循環呢?每次碰到這種事情,就讓我想起我去年在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的年會上的演講的最後一段話,讓我真不得不懷疑,政府是不是故意這麼做的,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消滅中產階級從而消滅流動性。這個說法估計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但是的確帶有很大的可能性。
// 我把那個演講稿的最後一段放出來,大家自己思考哈:
現在很多人說是保守主義上台,自由主義受到挑戰,怎麼說呢。我感覺壓根沒有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現在其實只有實用主義。
在經濟迷茫時候,越是實際有效明確的政策越容易讓民眾追隨,這個時候民眾最討厭的就是嘴炮,你們別嘰嘰歪歪說那麼多,只要告訴我們怎麼做就行了,越明確實際越有人願意跟著。每天說一堆嘴上正確,但是實際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可能的事情,很容易讓人失望。俄羅斯,日本,美國,歐洲都這樣的背後其實恰恰反應的是經濟情況的不如意,民眾日子的煎熬。
我上次在日本呆了一段時間寫了一段話,我感覺我在日本身上看到了全球目前面臨問題的癥結: 任何一個社會發展到最後必然面臨一個壓根無法解決的難題,就是中產階級龐大以後對物質需求的不斷提升和對自由的無邊際追求。
事實上全球都承載不了一個龐大的中產群體,因為社會資源是有限的,怎麼可能支撐的了呢?同樣,社會管理也是有成本的,自由也必然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沒有邊際的延伸,最終就會碰到瓶頸無法突破,社會就停滯,矛盾就會激發。
這個時候,不管政府還是民眾是否願意,都會出現一個情況就是中產返貧,無非就是主動和被動的問題,過程是漸進式的還是斷崖式的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多國家其實採取政府主導的漸進式方式,利伯曼的書說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就是一個不斷消滅和培養中產的過程,當把中產階級都搞得沒錢了,他們就又開始積極發展。
我感覺現在也真有點像,消滅中產第一個手段是加稅,第二是通貨膨脹,第三是給你機會,讓你覺得哪裡都有錢賺,結果發現到處都是坑,其實,我可以看見未來幾年一定是違約的開始,大量違約的背後,都是一批又一批中產的倒下。
所以,我個人感覺未來放在中產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如何賺錢,而是如何保護好你手裡的錢的問題,如何讓你在未來收割中產的過程中能活下來的問題,這個時候,我的建議是一定要保護好你的流動性,等別人都倒下了再去找機會,絕對比現在就到處去找機會活得更好。
推薦閱讀:
※催收故事:從業十年看世態炎涼 現金貸越來越難催
※如何推廣信貸超市應用?
※分期付款的正確打開方式
※P2P備案終於落地,現金貸監管還遙遠嗎?
※辭職"沙皇"懟上總統,美國現金貸監管恐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