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影評:悲哀的教育和無奈的人生

四月的氣候總是詭異多變,時而晴空萬里,時而狂風驟雨的天空,就像我們的人生,可能無法完全預料到下一秒會發生什麼異端。

教育,住房,醫療是擺在眾多中國人面前的三座大山,尤其是對窮人,這幾個老大難問題解決不了,人就只能活在日復一日的焦慮與惶恐中。

不過,這樣世界性的問題可不只有中國才獨佔,隔壁的印度老弟也是愁眉苦臉,如果想了解一下教育問題,這部《起跑線》可以讓你在電影院的大熒幕上得以初見端倪。

星期日下午,檢票,進場,環顧四周,5號廳很大,觀眾寥寥無幾,不過正合我意。私以為,越是深刻,越有內涵的電影就越需要台下的觀眾聚精會神,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嘈雜的環境讓我不安,甚至會伴隨著憤怒,嬉皮笑臉和一驚一乍既是對藝術的褻瀆,也是對其他觀眾的不尊重。

影片沒有宏大的場面,華麗的特效,故意的煽情片段。但看完後感覺信息量很足,呈現了很多無奈且現實的問題,讓我們一起跟隨中產階級夫婦拉吉與米塔的腳步看一看這個真實的印度世界。

印度人民的頭很大,窮小子好不容易在社會上混的有模有樣,女神也追到了,老闆也當上了,MONEY也掙到了,當人生贏家也不過如此。不過想讓自己可愛的女兒皮婭上一所當地的私立名校,不好意思,這些還遠遠不夠,求爺爺,告奶奶,裝大佬,扮草民,優質的教育資源把整個家庭搞得人仰馬翻不說,來之不易的友誼也差點淪陷。電影一共132分鐘,從內容上大致折射出來了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面臨的種種難題。

一.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中國的高考向來爭議很大,各個地區試卷不同,難度不同,分數線也不同,北京大學基本淪為「北京人大學」,各類985.211名校把經濟資源,人才資源,教育資源統統攬入懷中,馬太效應愈演愈烈,偏遠農村家的小孩考上一所好學校的概率可能是北京小康家庭孩子的十分之一,當然,差距在小學,中學就早已拉開,北京上海小孩自幼就玩膩了各類高科技產物,大千世界也走過好幾遭,但對月收入2000的家庭來說這肯定是痴人說夢。

相比之下,印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整部電影都在生動刻畫這種階級差距,公立學校的行情就是:沒課桌,沒教科書,沒人管。放羊式學校,這倒是像極了小時候聽到的「美國快樂又輕鬆的素質教育」。價格昂貴的私立學校則是設施齊全,裝修堪比五星級酒店,學生精通各類語言。不過想進入這樣的學校,不但孩子得極其優秀,父母也得是上流人士,主人公拉吉,一位奢侈服裝店老闆,現代洋房說換就換,4K電視說扔就扔,按理說是相當符合條件,什麼?學校要求的是你的文化水平,談吐作風。土老闆?NONONO,還差得遠呢。

一貧如洗的朋友為了讓拉吉這個「窮人」拿到教育經費,甚至拿自己的生命做賭注,撞上飛馳的轎車,只為「碰瓷」20000多盧比(摺合1900多人民幣)。因為這是他們翻身的唯一出路。

二.販賣焦慮的你和我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開始滲透你我的生活,同樣伴隨而來的還有無止境的焦慮。本來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心情甚好。結果打開手機瞄瞄新聞,要麼是哪個00後創業成功,套現幾十億,要麼是哪位長腿歐巴三十天練出了八塊左右對稱的腹肌,低頭看看自己,又丑又挫又窮,還活個什麼勁啊!

這種人為製造的焦慮在父母身上尤其嚴重,皮婭的母親米塔就是這樣想的:「私立學校不要自己的小孩,孩子以後就考不上好大學,然後就會找不到工作,然後就會和壞孩子鬼混在一塊,然後......然後孩子就會吸煙,酗酒,吸毒......想想都可怕!」但是這類滑坡謬誤只會讓家長和孩子心力交瘁,起不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三.媳婦熬成婆的悲劇

德里文法學院的校長洛達看似鐵面無私,處處為窮人著想,事實上則利欲熏心,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學校的聲望不顧一切,她年幼時曾經受到貴族學校同學的欺凌排擠,就是因為自己的出生和家境,而現在自己身居要職,掌管學校生殺大權,反倒不顧貧寒子弟,因為曾經那些高高在上的同學們會乞求她給自己的孩子一個珍貴的名額,她很享受這種別樣的快感。

四.被扭曲的教育目的

「教育」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拉丁語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詞的來源,意思是 「引出」。教育是人類有目的地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而這個所謂的「目的」,則是根據不同的時代需求,不同的社會矛盾有所差異。西歐奴隸社會斯巴達教育就是為了培養武士,以鎮壓奴隸為己任,中國現在提倡素質教育,提倡人的全面發展,但這也就是說來聽聽而已,社會生產力的落後與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決定了中國人理想中的輕鬆又能學到知識的教育只是一種幻想。

德里文法學院是名副其實的貴族學校,但是那裡的學生快樂嗎?從早到晚時間安排的滿滿當當,堪比衡水中學,學生需要學習各類語言,技能,禮儀。難道教育不應該是讓這個國家的人更好地認知自己,了解自己,讓社會多元化,豐富化嗎?但這些人人嚮往的學校好像不是這樣的,你在裡面必須是優雅的,從容的,高等的,貴族孩子不能像貧民窟瘋小子那樣聽吵鬧的音樂,扭動不合禮儀的身體,貴族家長不能說印度語,是的,在印度不能說印度語,因為英語才能彰顯出一個人的身份。真是可笑至極,語言從一種交流想法的表達工具變成了炫耀身份的象徵。

是的,在這裡,你不需要做自己,你需要成為的是「別人家的孩子」。然後讓大家觀賞,誇讚。


電影結束了,走出大門,恰好看到這樣一幕,身穿紅衣的年輕母親正在呵斥自己四五歲的小孩,母親手裡握著被扯成兩半的一元錢,旁邊的小孩一言不發,大概是小孩不小心撕壞了紙幣,大人說著說著便動起了手,將孩子推搡許久。

不由想到劇情的一個片段:「雖然貴族學校對窮人也有招生名額,但是他們由於自身的能力和家庭實力因素,在學校里是無法待下去的,有錢人家的孩子不會和他們一塊玩耍,學習成績想追趕上來也是個大難題。所以他們最終還是會回到破爛不堪的公立學校。」

突然感到一絲涼意,打了個哆嗦。

「回去吧」我這樣對自己說道。


推薦閱讀:

TAG:起跑線電影 | 電影 | 印度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