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世界藝術珍寶-中國藝毯(上)
1.中國是手工打結方法創始者之一
藝毯包括地毯、壁毯、炕毯、蒙古包毯、拜佛墊、座墊、靠背、馬韂、駝韂等品種。這些織物,過去統稱為「地毯」。本文主要指具有藝術性的,用手工打結法織成栽絨的種類。
中國人一向居住防潮防寒性能好的磚木結構住宅,使用藝毯並不普遍。古代西方人的住宅是石材建築,多使用地毯壁毯保溫防潮。因此,過去有些人以為地毯栽絨栓結的技術是外來的。
自從看到新疆烏魯木齊出土的漢代人頭馬身像緙毛和樹葉紋緙毛座墊及雙面栽絨的藝毯殘片,才注意到專家們曾提到中國人首創地毯栓扣方法的說法,證以漢代考古實物之精美程度,得知中國人確實是地毯栓扣方法的創始者之一。
中國古代藝毯一般以麻和棉線作底組織經緯,以羊毛和蠶絲栽絨。新疆出土漢至北朝的地毯均以羊毛栽絨。唐代白居易《紅線毯》詩吟詠的則是宣州生產的巨型鋪殿絲毯。唐代太原生產的羊毛地毯也很著名。
十三世紀,元大都附近的氈罽生產大為發展,《大元氈罽工物記》記載的氈罽名目有七、八十種之多。到明、清時期,由於商品性藝毯生產的發展,出現了不同地區的藝毯風格流派,它們各以獨特的地方風格,在世界上產生影響。
2.北京藝毯
北京是元明清的都城。藝毯最初受內蒙藝毯風格的影響,作坊分布在河北薊縣一代,即所謂「燕北藝毯」;清中期後又稱「東陵藝毯」。其工匠不用畫稿,憑祖傳經驗進行編織。清初各地向朝廷進貢珍貴藝毯,交敬事房發交各處鋪用。皇帝也授意如意館畫師設計圖樣,經審定後交造辦處發放生產。
康熙皇帝要求工藝裝飾追摹唐宋遺風,崇尚工麗淡雅。乾隆皇帝則崇尚精工富麗,移植青銅古玉飾紋作為藝毯圖案之資料,並延聘甘肅技師進京傳授技藝。也有說是喇嘛僧胡其昌,攜徒二人在報國寺設地毯織制場。兩徒織法不同,在寺分東西二門出入。北京藝毯為東門法,天津地毯為西門法。
北京地毯紋樣格局規矩對稱,一般用三道花邊(外邊、大邊、線邊)圍框,外面為一條深色小邊。中間為一條深地大邊,內飾卍字紋,纏枝蓮,八吉祥(輪、螺、傘、蓋、花、罐、魚、長)、錦地紋(即小型幾何地紋)。線邊(即內小邊)飾丁字紋、回紋或趕珠紋。三道邊框以內的範圍為大地,一般由中心團花和四個角花組成。布局的穩定、疏朗,與中國建築結構的對稱布局及室內陳設極易協調。
北京地毯有宮廷用毯及民間用毯的區別。宮廷用毯豪華富麗,其花式又因鋪設場所而異。在故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寶座下鋪用的殿毯,長寬約四米見方,配五彩,紋樣用雲龍海水,莊嚴富麗,與大殿整體裝飾及用明黃底色禮儀形式相互輝映。在皇帝進行一般政治活動的養心殿等處鋪用的殿毯,則採用明黃或金黃色地配五彩或其他色的清地穿枝花(牡丹、蓮花、寶仙),幾何骨格填花(如四合如意、盤絛、方棋、龜背)等既富麗又較和諧的花式。
在東、西諸宮,花紋色彩都較為多樣,常見的有拐子草龍(仿古銅、古玉紋樣演化而來,其特徵為以寫實的龍鳳頭部與縱橫線組合之身部及卷草組合之紋樣)、摺紙花卉、風景、八吉祥、暗八仙、八寶等。
晚晴時宮中地毯的紋樣更為新穎多變,除主要宮殿仍用傳統風格外,其餘布局、結構由對稱趨向平衡。
主要的有:紋樣分列於毯兩頭或兩對角處,紋樣有整枝寫生花(竹菊、玉蘭牡丹、松竹梅)和庭院小景等。將紋樣集中於一頭或一角,另一頭或一角作鋪稱的「一頭沉」式構圖,其紋樣有松鶴長春、六合(鹿鶴)同春、獅子繡球、三陽(羊)開泰等。將紋樣作散排的有:團花、皮球花、文房四寶、七珍圖、八寶、八吉祥、暗八仙、五福捧壽、長壽字、圓壽字、折枝花、梅蘭竹菊、雲蝠等。將紋樣作滿地串花的有:仿唐草及仿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穿枝玫瑰、花繩裝飾等。此外還有幾何連續的滿地錦等。
北京民間毯坊生產的藝毯,仍以四面有三道邊圍框,大地四角有角雲,中間飾一夔(指團花);或四角有拐子草龍,中飾一夔,或中飾五團;或中飾其他規矩式圖案的地毯為主。這是國外市場公認的北京地毯的標準格式。配色方法有正配(深地淺邊)、反配(淺地深邊)、透地配(邊地同色)、素配(不同明度的同類色)、彩配(不同色相的系列相配或點綴相配)、三藍三綠三灰配等各種類型,均以平塗為主。常用色相是深藍、淺藍、月白、乳白、駝色、銹紅等;以暗中顯亮為要領,故有「漂漂漂、暗中漂」的口訣。
北京地毯工藝採用抽絞,八字扣栓結,起絨高十毫米以上,一英尺間有八十至九十道,細者一百二十道,栽絨直立,毯背堅實。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毯行業的故事,想讀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天匠手工地毯部落。
推薦閱讀:
※無匠心不設計,無設計不生活
※為什麼國內普遍流行鋪木地板,而國外普遍鋪地毯?
※高端真絲地毯竟然出自國家級貧困縣!
※你所不知道的世界藝術珍寶-中國藝毯(下)
※仙女級別的地毯,分分鐘挑逗你的腳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