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知識焦慮嗎?——《圓桌派第三季》觀感系列

《圓桌派第三季》第15集的主題——眼花繚亂知識控,這期也是很精彩的一期,主題也是當下大家關注的熱點。邀請的嘉賓有我一直比較熟悉但是未見其貌的當代作家馬伯庸(我有關注他的知乎公號)、編劇策劃人史航、青年作家蔣方舟。蔣方舟一如既往的有點狀況外,閱歷在這個節目中還是顯示出了重要性,和資深前輩相比,蔣方舟縱使文采飛揚,但思想和思維還是有些脫節。

沒讀過中外名著真的就是恥辱和原罪嗎?

馬伯庸講到自己的青春故事,因為一本書——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史航講到國外的一個無恥的遊戲——什麼書你應該讀卻沒有讀過,我沒讀過托爾斯泰的書、我沒讀過莎士比亞的書、我沒讀過聖經……在遊戲中這些就是應該被讀卻沒讀過的書的人就是遊戲中被認為可恥的。蔣方舟沒讀過《三國演義》、史航沒讀過《金瓶梅》、竇文濤讀《史記》不到10頁……竇文濤說出了很多當代人知識焦慮的一個痛點——買了很多被認為應該讀的書,實際上沒有讀,估計此生也不會讀——正如馬伯庸老師所說「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我挺贊同馬老師說的,他讀書是觀其大略,知道書大概講什麼,下次如果需要用到書中的知識知道去書架上去找就行了。其實學知識是這樣子,古往今來這麼多好書、這麼多知識,你一天24小時不睡覺不吃飯也讀不完、學不完,即使看完了也不可能全部記住,知道知識藏在哪裡,到哪裡去找,鏈接得到知識就算不錯了。

《紅樓夢》我通讀了兩遍,但是裡面的很多精華其實我也記不住,《百年孤獨》勉強算通讀了一遍,其實還是有些似懂非懂;《三國演義》我也只讀了個大概,《《西遊記》和《水滸傳》、《圍城》等名著買了放在書桌上至今也沒有讀過,但我知道這些書大概講了個什麼故事,具體的知識當我需要用到的時候我能夠找得到他們。就像網上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知道怎麼搜索怎麼鏈接就很重要了。由於生活、工作還有家庭等因素,我們的學習時間真的很有限,當外界覺得某些書是你必讀而你卻沒時間或者找不到一段時間專心讀書的時候,內心自然就會焦慮。焦慮其實就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人活在世上總會有恐懼,恐懼其實不可怕,恐懼也會督促我們警醒和反思,督促我們學習和改變。

沒讀過很多名著又怎麼樣?我想大部分人也沒有讀遍過中外名著,即使你是所謂的文藝青年、知識青年;這絕不是恥辱更不可能是原罪,這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讀遍中外名著需要花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為了生活、為了謀生已經佔據了我們大部分時間,如果你沒有興趣或者動力,讀遍中外名著本來就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附庸風雅真的就可笑嗎?

節目中,竇文濤談到前陣子霍金去世的時候,很多不知道霍金是何人的人都在朋友圈裡附庸風雅哭喪——世界上又少了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可能他們還放著比爾蓋茨的照片)。竇文濤說,這其實也沒有什麼值得可取笑的,能夠記住一個人或者說關注一個人,這本身也不是什麼壞事,說不定因為這件事,很多人會關注霍金的作品和貢獻了。對此。我個人要反思下,當初霍金去世的時候,網上說的哭喪婊評價時,我也有在知乎上表達過類似的觀點,覺得這些根本不知道平時也不想知道霍金的人在朋友圈裡悼念有些蹭熱點給自己加戲的感覺,感覺他們都活成了戲精。其實我沒有讀懂他們的焦慮,其實他們也有知識焦慮,他們並不是只有娛樂至死,他們也想有點知識含量,這種悼念或許正是他們這種知識焦慮的正常體現而已。就向竇文濤說的,大多數人由於要謀生什麼的,知識的這個門檻對於他們來說確實不低,但是也想吹吹牛。

蔣方舟舉例子,莫言得了諾貝爾獎的時候,很多沒讀過莫言書的人都要跑去莫言家拔蘿蔔,證明自己在場。知識焦慮和表達焦慮就是我們當下一種極其普遍的大眾現象,

知識付費買的是什麼?

現在互聯網平台上大行其道的知識付費,其實抓住的也就是大眾尤其是所謂的中產階級的知識焦慮心理,人為的造出一些恐慌和緊迫,比如誰誰都在學的東西,不學這個以後會怎樣,然後猝不及防的推出了99或199元的專欄(當然這些專欄也不全是忽悠,有些還是有價值的),賣個盆滿缽滿。但是就像史航說的,很多人買了知識專欄,卻不打開並沒有閱讀,購買的人很多,打開率、閱讀率卻很低,那麼他們買的到底是什麼呢?

他們買的就是安全感,在如今快速發展的時代里,我們都缺乏安全感,我們都討厭不確定性,我們需要一份心安來治癒我們由來已久的焦慮和恐懼。也許有人會說,這有什麼用呢,買了書高高掛起做個形式而已,可是有沒有想過,買了之後他們也許就心安了,或許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他們會去翻閱呢?

其實很多知識付費賣的不是知識,賣的是安撫焦慮,什麼10分鐘學會什麼、零基礎學習什麼課堂……,他們解決的不是你的知識匱乏問題,而是你的知識焦慮問題。就像有人說的,這也是做知識付費的人向知識焦慮的人收的一次智商稅,做知識付費的人瘋狂的製造恐慌,買知識付費的人主動踴躍的繳納智商稅,他們之間可能也是雙贏,正所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怨不得人。羅胖也說自己就是個買賣人,滿足的就是大家的焦慮需求。

玩遊戲真的是毀滅的一代嗎?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倫理體系,竇文濤和史航說他們那個時候是武俠小說,現在的90後甚至00後會說是ACG(動漫遊戲)二次元的東西,這些被80後70後說成為非主流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大眾越來越主流。活在二次元的90後和00後真的是毀滅的一代嗎?馬伯庸老師說出了很重要的觀點,他舉例說一個90後的女孩由於喜歡某個日本漫畫遊戲,然後深入了解關於這個遊戲的一切,並且研究其日本的歷史文化,甚至因為遊戲開始學習日語,她對日本的了解比他還多,這反而是好事,因為興趣而主動學習。

我工作的地方也有不少90後,他們也喜歡遊戲,但是他們某方面的知識真的比我要理解得深入,而且他們知道我原來不知道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其實很酷很有趣。遊戲一代成長起來的90後和00後,我深深的感到了後生可畏。

知識付費真的是反知識的嗎?

最後的一段中,蔣方舟說現在流行的知識付費很多其實是反知識的,把需要80%時間學習的知識壓縮成20%的時間,把只需要20%時間講清楚的事情延長到80%,用迎合你的漂亮話來塞滿;而學校是正常的教育知識,只有5%的時間是在聽講,95%以上的時間是在練習和做題,是個很艱苦的過程,學校雖然很低效但確實是個能學到知識的地方。

我不太同意蔣方舟所說的,學校確實是學習系統知識最好的一個渠道和機構,不過知識付費也沒有到反知識的地步,至少它還是讓某些人有了一些緊迫感和改變自己的慾望,有些知識雖然是碎片化的,理解不全面不完整,但可能因為這些碎片知識會讓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買專業的書來學習系統的知識呢,我就有過因為聽了某個講座發現了我原來不知道的書籍和知識點,從而激發我去網上搜索相關的信息和買相關專業書的經驗。所以我覺得事情還是要一分為二的看待,知識付費可以聽,吹吹牛可以,但別以為聽了就真的掌握知識了,更不要把它當真理。

以上。


推薦閱讀:

#祥瑞御免#《三國機密》中的「爛梗」
馬伯庸的《文化不苦旅》怎麼樣?

TAG:馬伯庸 | 竇文濤 | 圓桌派綜藝 |